有的家长说,孩子6岁了,之前表现都挺好,可是近期表现出很多问题。吃饭时间到了,不吃饭;自己的房间乱成一锅粥,而且答应爸爸妈妈的事,不做;做什么事都谈条件;催也不管用,威胁也不管用,每一次都得批评甚至大吼才好一点,根本没有丝毫的自觉性,也异常的不听话,口是心非唱反调。
经过深入的交流,原来在家里,爸爸妈妈总是催促孩子赶快吃饭,赶快做事;有时候爸爸妈妈的意见不合,当着孩子的面就提了出来,实在没办法了,爸爸还会用孩子喜欢的东西贿赂孩子,让孩子去做事。孩子总是希望妈妈陪TA玩,可是妈妈经常对孩子说,等一下就陪你玩,有几次都是不了了之,持续一段时间了。
我给这位家长的建议是这样的
1. 建立一致的家庭规则,合理分工,每个人都执行;
2. 妈妈给予孩子情感的关注,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鼓励孩子的进步;
3. 妈妈就之前答应孩子没有做到的行为,对孩子道歉;
4. 爸爸把条件变成对孩子的期望和发布任务,适当提醒,停止催促;
5. 爸爸把奖励变成肯定,肯定孩子为达成目标而做的努力;

每个孩子都有主动的愿望和需要,暂且称之为意图。有一些意图是必须在亲子关系中,也就是孩子需要在与爸爸妈妈真实的相处中,在生活中获得的,如果他们无法获得,他们就会出现一些因为亲子关系而导致的反常行为或问题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与他们的年龄不符。这些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关系来改变。

如果把亲子关系比作一个铁三角,不难发现,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位置都有自己的空间和价值,三个点之间形成的是支撑力,而不是破坏力,这样的三角形才会坚不可摧,更有合力。孩子的反常或问题行为,可以理解为很有可能是这个铁三角出了状况,需要修复和调整,研究儿童积极人格有7年之久了,在经历了众多问题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后,深觉亲子关系、家庭关系是孩子成长很重要的台阶。

1. 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够达成共识,和睦相处。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那个6岁的孩子和头疼的家长,夫妻之间因为对养育孩子有价值体系的冲突,导致彼此否定,彼此不认同,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不信任,而几乎他们之间彼此的否定和批评来自孩子的一个行为,孩子会因此而感到自己没用,是自己引发了爸爸妈妈的不快乐,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自尊,就会受到影响,对孩子最明显的长期影响就是孩子开始隐瞒真实想法,寻求安全感。其次,父母的分歧,导致规则的混乱,形成孩子内心的冲突,表现就是,到底我该听谁的,到底哪一种秩序才是我该遵循的,孩子无所适从,纠结万分时,就会放弃思考和行动。所以,你会看到,孩子会越来越被动,这是一种退缩行为。

2.孩子希望爸爸相信TA,尊重TA, 而不是控制TA.
爸爸的贿赂、收买行为实际是在把孩子吃饭、学习、生活的事情变成自己的事情,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因为尝到了甜头而依赖甜头行事。其实如果爸爸不拿东西贿赂孩子,会发生什么呢,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孩子叛逆,拖延,不听话的行为。那是因为爸爸只用了一种方法就叫催促。催促让孩子感到压力,被否定,孩子的拖延行为,就是在告诉爸爸,你不要控制我。所以,催促加贿赂这样的组合,就是在负向的亲子关系上,孩子将无法承担起主人的责任和荣耀,孩子将离自己的期望越走越远。

3.孩子希望妈妈陪伴TA, 在乎TA, 关注TA,尊重TA
妈妈的拖延、忽视行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重要,自己不值得陪,他们又非常渴望被妈妈关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造各种引起妈妈的关注的事件,比如让自己的房间特别乱,到点不吃饭,叛逆,虽然他们会被批评和斥责,虽然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是对他们有好处的,可是他们还是冒险去做,是因为孩子想告诉妈妈,我需要你的重视。

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土壤,没有积极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就没有孩子积极的行为。作为父母,在为孩子付出做加法的同时,也需要停下来,做些减法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