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1.我们最常见父母表达爱的不良模式是:

1、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是各种控制行为。父母认为爱就是包办孩子的一生,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亲密关系,因为我爱你,我就得管你。

2、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是各种谩骂。父母认为指出孩子的不足能够促进孩子成长和进步,认为孩子不能自骄,优秀永远没有尽头,因为我爱你,我就要你完美。

3、父母不会表达爱,只提供物质条件。父母认为所有的爱都藏在物质里,因为我爱你,我就负责挣够你需要的钱。

4、父母不会表达爱,但又索取爱。父母本身缺乏爱的能力,很害怕失去爱,需要孩子不断用行为表达对自己的爱,以确认自己没有失去孩子的关注。比如嫉妒甚至离间子女的夫妻关系。

在以上的模式中,爱和责任并未得到区分。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这份爱并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弱,然而,家庭责任却会随着孩子长大而不断发生变化,当爱始终和责任捆绑在一起时,高浓度的爱无法匹配逐渐弱化的责任,由此产生的行为可能会非常不恰当,无法适应孩子的需求。

当不恰当的行为使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并长年不断累积,孩子逐渐会怨恨父母。然而,关键的是,如果仅仅是怨恨,孩子的应对方式可能只是离开家庭,可孩子对于父母的爱和忠诚是本能,会使孩子对自己的怨恨以及由怨恨引发的行为产生负罪感。孩子可能会觉得矛盾,一方面,父母抚养孩子长大,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有温馨的时光,孩子的依恋和爱始终存在;另一方面,父母的不恰当行为又让孩子愤怒不已。于是,一念深爱,一念仇恨,又夹杂着负罪感、被需要感,种种矛盾心理的撕扯,让孩子痛苦之余,也难以果断地做出恰当的反应。

2.如果父母很糟糕,无法回到原生家庭去修复关系和自我,难道原生家庭就会变成无法摆脱的魔咒吗?当然不是。有三个关键词,也许是破解魔咒”的有力武器

一是情境。不同的情境,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说原生家庭是一个情境,我们日常所处的绝不止这一个。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境里切换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模式和情感,也意味着我们有很多机会观察、学习别人是如何处理与经营人际关系的。

二是模式。家庭关系、模式的形成与变更,父母并不是唯一的主导。所谓关系,包含着互动的特质,即一个人的变化,会自然而然带动别人的变化。当我们意识到在家庭中的僵化模式时,我们可以先尝试一个微小的改变,然后看看这个改变带来了什么。当模式发生改变的时候,整个家庭都会有新的体验。

三是弹性。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弹性,能够帮助我们适应环境的压力及变化。正因心理弹性的存在,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受到的伤害,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那么,恢复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困难。

3.在脱离原生家庭影响中完成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的核心是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一个健康的人能够不断地与父母进行情绪上的分离,鲍恩用未解决的情绪依恋”来形容亲子之间的那种紧密的、完全共存的无法分离的低分化的依恋状态,这种依恋状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父母自己及其家庭遗传的未解决的依恋程度;(2)父母在婚姻中造就的依恋方式和行为;(3)父母和家庭在生活中关键时期和体验的焦虑程度,以及对焦虑的解决方式和处理方式。

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在与人相处时能够维持独立自主与情感连结的平衡。他们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一个清晰的自我感,能够处理好我”的位置,面对压力时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去迎合他人的期望。因此,这样的个体在与人相处时能保持灵活的距离,能分化情绪和理智,坚持自己不被别人的感受所控制。

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个体,其行为只能依据情绪反应,容易依赖他人,容易产生融合状态,在处理问题时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缺乏理性的判断。尤其当面临压力时,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可能会采取两种极端的适应模式:一是回避他人,以避免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产生的焦虑感;另一种是通过亲近、依赖他人,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