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喜静有的喜动,当然作为家长如果看到孩子不喜欢玩反而更愿意一个人呆着,心里多少会有些担忧。孩子喜欢独处,看起来孤零零的一个人,这样对社交是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呢?
一位家长在去学校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就看到了自家孩子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看书,而不远处的同学们都在玩闹。看到这番情景家长也感到诧异,在经过询问之后孩子表示自己更愿意一个人呆着,实际上孩子并没有和同学有什么矛盾,对于独处更多的还是个人意愿,孩子的孤独力”强大,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喜欢独处的孩子更愿意一个人呆着,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玩耍,和周围人的交谈也会随之减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不能和其他人愉快的相处和交谈,也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而出现焦虑等负面的情绪。比起被动独处,他们更多地是主动地去选择个人的独处空间,那么这些孩子为什么喜欢独处呢?喜欢独处的孩子可能有以下三个特征。
1. 性格内向
内向性格的孩子在和人交流的时候会出现害羞和紧张的情绪,这对于小孩来说其实是正常的表现,而有的孩子为了避免交谈中出现回答不上的尴尬选择了减少与人的交往,这类独处是孩子对自己害羞和内向性格的一种自我保护,比起和人交往,独处的时候要更加轻松。
2. 没有合适的朋友圈
一些孩子可能性格不会过分内向,但是仍然喜欢独处,这可能是因为朋友圈不合适”,身边找不到可以一起玩耍的朋友,那么选择独处就不难理解了。这类情况大多发生在孩子接触到新的环境的时候,面对陌生环境孩子本能地会收敛自己的外向和热情,当然这类独处的阶段只是暂时的,等孩子慢慢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就会再度活跃,融入当地的生活和朋友圈。
3. 心智过于成熟
喜欢独处的孩子一部分是因为心智比同龄人成熟,所以在看待一些事情方面要比同阶段的孩子超前,没法契合的观念让孩子们无法和周围保持步调一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们更愿意独处,做自己喜欢的事。
过分的独处会让孩子和周围的人渐行渐远,精神的独立尚且能化为动力,但是也要避免物理上的独立,在这其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关于独处,家长在教育之前也有必要更深入地对它有所了解。

独处经常会被人和孤僻一起提到,而心理学家Larson则提出,独处可以分为两种,非自愿独处和积极独处。
非自愿独处:并非本意,往往会给人带来负面情绪,比如强烈的寂寞感以及精神上的痛苦等等。
积极独处:是自我选择,在心理层面上更加健康。积极独处的定义在于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同时,更乐意给自己留有更多的独处空间这样的一种意愿,所以积极独处并非被孤立,对于他们来说社会属性不会缺失,但是又能保留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待独处,这类行为并不利于力量弱小的个体在复杂的环境下存活,人具有群居属性和社交属性,而只有提高群居的适应性才能更好地生存。
那些选择积极独处的人,他们往往拥有强大的自信来面对独立生活,在积极独处的状态下人们并不会因为独处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享受。
不同阶段的独处能力也有所区别,在婴幼儿阶段,根据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
婴儿在12-18个月的时候学会了行走,能够探索的范围加大让他们和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开始获得分离-个体化的体验。孩子长大到36个月后,这时候的婴儿已经能够明显地完成分离-个体化过程,随着身体快速发育和对周围探索的加深,他们的意识中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便家长不在身边也能够独自玩耍而不会过分焦虑。
个体慢慢发展,从婴幼儿长成青少年,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八阶段理论:
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需要完成对同一性的观念树立,即构建自我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明确自我的存在和价值以及对未来的一些认识,比如自己对未来生活的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方向等等。心理社会八阶段中提到了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勤奋感等等,这些阶段都是在青少年成长中慢慢获得和构建而成的。
童年时期经历的分离-个体化阶段让我们能够安心独处,而青少年时期完成自我认同可以让我们自信独处。

独处并不可怕,恰恰相反,在独自面对自我内心的过程中还能收获不少好处,在独处中人们能够更彻底地了解真实的自我,在不断自省的过程中推动精神培养和壮大。
日本作家午堂登纪雄在他的《孤独力》一书中提出:
孤独,是我们认识自己最好的机会。任何成长的节点和对生命深刻的理解,都必须经历独处和内省才能到达,学会享受孤独,提高自己的孤独力,让你的孤独成长为你成长的力量。
1.孤独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很多人害怕在社交中被孤立,不愿意承受孤独,对于独处更是避之不及,长时间的随波逐流会让真我迷失,无法看清自我,压抑自我是一件危险的事。这类喜欢或者说习惯于迎合别人的人往往内心才最空虚,也最害怕孤独感。
从情感发展的角度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感将会越来越丰富。一般孩子到了5岁左右的时候,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独处感。但是在这过程中自主、独立的能力会得到加强,久而久之强大的内心也能够支撑起这份孤独,让自己在独处中收获更多关于自我发展上益处。
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安东尼·斯托尔曾说:"能独处的能力与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紧密相连,与自己最深的需求、情感及冲动息息相关。"
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不需要刻意追求孩子的丰富社交,希望孩子能够拥有高情商,广交友。如果孩子拥有超强的专注力,在某方面比较突出,家长也要有意识的引导他们保持并继续在这条路上探索,个性的发展比墨守成规更重要。
2.独处过程是掌控自我力量的过程
孤独力强的人喜欢按照自我节奏行事,自信但不自我,比起把注意力放在外物和他人的看法上,他们更能专注自身的发展,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们在独处的过程中会更加善于思考和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创造能力强,成为不可多得的创新型人才,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说:"孤独是天才的学校。"勤于思考的孩子才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稀缺的创新型人才。
3.对于优秀者而言,独处会让人更好
独立过程中内心会经历孤独感的影响,这一过程不可避免,而能够用积极的方式来克服孤独感往往会有所收获,学习、勤奋、上进...能够克服孤独感的调节方式还有很多。
孤独力是一种自我”的力量,积极独处的人更能够抵挡外来的诱惑,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比较有限,削弱了这些不利因素对自我发展而言同样是好事。类似的,免受外界打扰意味着专注力的提高,在学习生活中拥有强大的专注力能够提高效率和更大化收获,优秀者更优秀,这些都是独处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周国平在《独处是一种能力》中曾说:能够独处才意味着这个人拥有自我。

如何提高孩子独处的能力
孩子对家长过分依赖,无法独立的情况不能放任不管,学会独处要从小开始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思考需要给他们更多的空间,而作为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适当放手,让孩子从小就有自主思考的习惯。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家长不放心,孩子也没有做好独立的准备,这时候大人更多地还是要给到孩子安全感。等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开始出现短暂但又稳定的专注期后,家长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来引导孩子建立独处的能力了。
1.创造独处的空间
很多家长觉得自家的孩子不够独立,其实很多时候还是被束缚的环境限制了,家长过多无用的干预其实大可不必。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并且鼓励探索的空间,没有过多的干预情况下, 孩子能够最大程度的开洞自己的大脑做自己想做的事。
2.创造独处的时间
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着无穷的好奇和想象力,在看到新事物的时候一些孩子会独立思考,一些孩子会开口就问,那么这时候大可以给孩子留出思考的时间,他们会非常专注于这些陌生”的事物。独处的培养其实也是专注力的培养,类似的情况下,不要急于第一时间给孩子做解答,让他们的思维放飞一会儿能让孩子独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3.专注力的培养需要适当的辅助工具
积木,画本,玩具等等可以作为专注力训练的辅助工具,这些东西的存在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动手和思考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看电视专注不算在此列,电视内容的接受对孩子而言是被动获取,缺乏主动性的专注等同于发呆,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可不是什么好事。

孩子喜欢独处并非坏事,许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成长,其实反而限制了孩子独立的空间。独处的能力要尽早培养,在这过程中的所培养的思考,专注和自省都是通往优秀的关键,学会独处不仅对孩子而言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对大人亦是如此。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