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姑娘爱画画。
但是,观察多次,她这并不算多爱,线上听画画教程学习时,她很晕乎。并觉得画画有这么多理论,真是沉重。
纸上终觉浅,没有理论的支撑和体系,自我认知又不够,作品就没有深度。
可是姑娘不听。她拒绝听教学课。还是按照自己的性子,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我给她看同事家孩子画的一副素描:粽子。你看看你能画的出来吗?
当然画不出来,她画的像石头。
你看,人家可是学过那些你听着烦躁的理论课的。
不服。又确实模仿不了。
看着挺受打击的样。
人家粽子画的好,我们粽子画的不好,我们就不要去硬碰硬比了。你不是很喜欢画服装吗,你就当自己是服装设计师,你的作品可是自带灵感和设计的哦。
好主意。姑娘泄气的眼神又兴奋起来。
于是,她每天都会画几件裙子,我下班回家,她就第一时间拿给我看,问我喜欢哪一件。
我有时候会故意惊叹,你这个裙子款式我好喜欢,你这设计师可真知我心。来把这件、还有这件、还有那件给我打包。
我们都过了意淫的快乐。哈哈。
不管做什么,找到了乐趣,哪怕它很小众,哪怕孤芳自赏,因为那种愉悦的感受,润物无声,你便能温柔以待。

2)
孩子上了小学后,发现周围的爸爸妈妈很拼。仿佛都在较劲并集体焦虑。
上补习班的、上培训班的、上兴趣班的。恨不得孩子一身特长,所向披靡。
很不幸,因为经济拮据,我家的孩子孑然一身无班一身轻。
有妈妈就问我,你都不为所动吗?
报班,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为名,有时也是家长缓解焦虑盲目拼比的怪圈。
一个朋友家的孩子2年间换了5种乐器学习,都无疾而终。孩子的反感情绪浓烈,她又觉得孩子辜负了她的血汗钱和良苦用心。
有时家长咬咬牙拍大腿做的决定不过是道听途说别人家孩子的。
孩子小,势必不了解自己,家长先报一个学学看是一种试错也无可厚非。
可是在试错的过程中,期望失望来回,往往自己就输在了情绪波动。
可能她就不适合弹奏优雅的乐器,运动更发挥她的好动天份。别人家孩子的无所不能仅仅是一个参考,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是用来差别对待的,照搬照抄无法掩盖其家长的懒惰。
也许是我宽松的要求,姑娘并没有拿的出手的技能。
这也曾经让我一度觉得太黯然失色。
可是,又何必急于让孩子这么早出彩呢?人生的赛道那么长,可比的内容那么多。你的光在厅堂还是在厨房,是一起探索的发现之旅。

3)
我觉得,与其高要求高标准孩子这也会,那也好,并让自己背负一身经济压力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不如,自己当孩子的榜样。
一对生意很忙的夫妻,孩子学业很差。下课后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补习班的路上。从一年级开始,现在已经熬到了4年级。
父母很纳闷,自己两学历不高,可这些年越来越忙的生意足以证明智商在线。孩子怎么就是不开窍?
孩子笨吗?才不。思维敏捷,脑洞大开,知道的东西简直不要太多。
父母以为用最好的一对一辅导就能解决的事,换来抵触抗拒和效果甚微的及格线。
陪伴的时间原本就少,在家就是葛优躺刷手机。孩子的内心世界不闻不问,一味异议花的钱和考的分数不成正比。哪怕别人夸孩子聪慧,一句孩子成绩不行,就遮住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光芒。
孩子在父母前自卑紧张,渐渐也觉得了自己是一无是处的差生。

哪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你是完美的家长吗?
我需要改变自己,才能去引领孩子。
于是把在墙角染灰的书拿出来,在家里能到处看到书,能随手拿起书。一起朗读,一起听有声故事,一起用手机K歌,一起学种菜,一起做手工,一起乱跳广场舞。
适时示弱,多多鼓励肯定赞美。
自从姑娘得了讲故事二等奖后,也越发觉得孩子朗读可造。就邀请姑娘当我公众号的小主播,告诉她有很多叔叔阿姨期待听到你的声音呢(其实没有,粉丝寥寥)。我们还尝试了双语录音,不知觉间语感进步不止一丢丢,每次她都主动要录到自我感觉最良好。
更神奇的是,全靠自己练习,第一次参加朗读比赛,就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我很平常。
我家的孩子很平常。
她不是为我争光的工具,不是我追求的投资回报比。她缺点很多,优点也有。比起别人家的孩子,她默默无名,不值一提。像耐心的等一场花开树高,她虽然很平常,但也有属于她独一无二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