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警惕,你的孩子是否已经“空心”?

警惕,你的孩子是否已经空心”?

说到空心”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何为空心”?

空心”是精神专家徐凯文在研究了大量自杀的中小学生后,于201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名词,他发现这些自杀的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拥有强烈的孤独感、无意义感、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他们往往都是优秀的孩子,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是同学眼中的好榜样,但越是这样的孩子,越有患上空心”的可能。

那么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孩子就容易患上空心”呢?

徐凯文专家在演讲中说道,他曾经问过几位学生,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习,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活着。 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

为了能够成为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他们会克制自己的天性,配合家长到各个补习班赶场,甚至他们都不知道学习这些东西是为了什么;为了能够成为老师眼中的尖子生,他们不断的努力学习,舍弃了休闲娱乐的时间,仿佛学习成绩下降就要遭受指责;为了成为同学眼中的好榜样,他们更是缩小再缩小自己的朋友圈,克制再克制自己的言行,甚至成为了孤僻的代名词。

这样一个孤僻不合群、成绩优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意义感和存在感的孩子,反而成为了当今成功孩子的表率。

他们活成了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样子,却活不成自己心中的样子。

那么我们不仅要问一句,孩子是否应该是这样的呢?

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上了空心”?徐凯文专家列出了以下几点:

1、疑似抑郁症。

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的情况,但这些情况并不如抑郁症突出,可能与常人无异。

2、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因为需要维系他人眼中的形象,所以人际关系可能是良好的,只是这种良好的关系可能会让孩子变得疲惫不堪。

3、拥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5、这样的情况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时间的迷茫,甚至出现过自杀倾向。

空心”是比抑郁症还要普遍的存在,可能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患有空心”,可能我们也是空心”的受害者之一。

所以我们更要及早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孩子找寻其存在的意义,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多沟通交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真正拥有一颗充实的心,彻底摆脱空心”的纠缠。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