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看了《他乡的童年》,让我思考孩子该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前几天初中同学给我打了个紧急电话,说是4周岁的孩子体验了一堂少儿英语课,孩子学习效果还挺好,但是就是费用太贵了,一年一万多,一周两节课,每节20分钟,算下来20分钟的课就需要150一节。

关键,这项消费还是长久支出,不可能仅仅只学一年。她拿不定主意,想听听我的建议。做父母的,当然希望给孩子好的教育条件,可是,真的让孩子从小学起就能够赢在起跑线了吗?

看了《他乡的童年》,让我思考孩子该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中国早幼教服务市场规模从 2011 年 1793亿元增长到 2016 年 4716 亿元,CAGR21.3%。并且预计未来还将保持着10%以上稳定的增速。

尽管相较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家庭,中国家庭的子女数量普遍少一或两个,且公立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但教育仍占据了中国家庭支出的近9%,而在其他新兴国家市场,这一比例仅为约4%。

中国教育产业已进入高度消费化,但这样的高投入,真的有必要嘛?让孩子报那么多兴趣班,真的有用吗?孩子真的能赢在起跑线上吗?

最近有一个综艺《他乡的教育》,我们看看其他国家的少儿教育是怎样的呢。

日本的少儿教育

日本的少儿教育偏向性格的塑造和习惯的养成,包括集体意识、独立精神、环保意识还有身体素质教育。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日本的小朋友从小就被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早上起床后,自己蹬着小板凳你去洗脸,挂毛巾,洗完脸之后还自己收起小板凳,自己穿衣服,然后把换下来的睡衣叠放整齐,然后背着大包小包去幼儿园。

还有日本很出名的身体素质教育,幼儿园会组织小朋友在冬天赤裸着上身比赛跑步。日本的小学生冬天也规定统一穿校裙和刚过膝的校裤,日本人认为经过这样的锻炼,能增强孩子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不得不说,日本的地理环境不太好,地震、海啸频发,但是他们没有自怨自艾,反而是训练下一代变得更坚强、更强壮来适应环境。

日本的少儿教育,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去培养孩子的习惯。比如,在门口地毯上画上一个个小脚印,让孩子们可以整齐摆放拖鞋。

日本

为了让孩子学习到做事情要彻底,根据孩子的力量特意做成依靠惯性无法关上的门,冬天有风吹进来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让孩子再去用力把门关好;水龙头下特意不做水槽,这样打开水龙头的时候,水会溅到鞋子上,提醒孩子们节约用水。

幼儿园

芬兰的少儿教育

芬兰的课堂提倡自由”,孩子们坐在地上,躺在地上,姿态各异,不穿鞋子,可以光明正大的吃东西,不时还会有孩子自顾自的走出教室去厕所……

但是, 仔细的观察, 就会发现孩子们都在课堂上动脑想、动手做或者开口说。而老师则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没有成规的限制, 孩子们的思维反倒更为发散开放, 学习兴趣也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中国

而在中国, 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在老师的带领下, 孩子们反复地朗读、背诵书本上的范文例句, 发言要先举手, 如果一个孩子提出很奇怪的问题, 甚至有可能被老师批评。

上课的方式也有很多种,老师会带着孩子去森林上课,可以尝尝树皮的味道,摸摸大自然。他们的教育里,小学五年级前没有考试,但是,没有考试,并不代表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反而他们学习的目标更加持久和坚定,他们为了生活而学习,因为学习的乐趣而去学习。

日本

在很多国家中,贫富差距会把教育的不平衡拉大,而在芬兰的教育中,贫富差距也不会影响到下一代,因为老师不知道孩子家长的职业、收入。

在芬兰不用去纠结去哪所贵族学校,不用跋山涉水的开几公里的车去送孩子上重点学校,因为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

中国的少儿教育

我的外甥女3岁开始上幼儿园,为了接送方便,一开始把她送到了小区附近的私立幼儿园。幼儿园活动空间比较小,还是小班的时候,老师就安排读组词,学习拼音。她很不开心,眼睛天天看着窗外,期待大人来接她放学,也不太喜欢和小朋友玩。

芬兰

后来换了一个幼儿园,活动的空间很大, 上课形式也很多样,画画、排练小话剧,操场也很大,放学了之后,也还要待在幼儿园玩,关键是她可以和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回家后叙述着白天幼儿园里小朋友的新闻”,之前胆子小到连话都不敢和别人讲,现在可以在公共场合拿着话筒去唱歌。

虽然在中国的少儿教育有很多大环境的迫不得已,很多教育机构都在宣传开发智力、提前给打下文化学习的基础,把社会竞争的焦虑传递给孩子,但是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守护一个快乐的童年,给他们时间去长大。

像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说的: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