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2岁左右的一个小男孩在滑梯上被同龄的小女孩踢了一脚,小男孩没有任何反应,男孩妈妈见状,却立刻变脸成黑熊”向小女孩怒吼,并对着小女孩的妈妈嚷道:你管不好自己孩子我替你管!”这是要替天行道吗?

场景二:一群0-3岁小朋友在小区内玩,大家都追着一款泡泡机跑,轮流吹泡泡。意料之中,一群好奇宝宝自然会有不遵守规则的。但家长中一位宝妈的话却显得格格不入,她正在低语告诉没有获得玩泡泡机机会的女儿说:你要去抢!”

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将他画成什么样,未来他就是什么模样”。场景一的男宝宝是不是以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上天入地,无所顾忌呢?因为有妈妈强大的羽翼保护。场景二的女宝宝是不是以后就可以认为想吃的、想玩的、想要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夺来占为己有?因为妈妈曾告诉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要去抢…
不敢想象,如果按照这两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走下去,孩子的将多么可怕!仔细琢磨一下,按理,这届宝妈基本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在随处可见专家育儿引导的知识时代,为什么会有这样极端的宝妈?
我想,可能这两种宝妈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当成自由独立的个体,而是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或者说是宝妈自己的一口气”,但自己却全然不知。
场景一:
对于2-3岁的小朋友,他们也才刚刚对这个世界产生认知,储存记忆,一切都还那么令他们好奇,他们还不知道如何更友好地交流,那么,最简单直接地拍一下、踢一脚、碰一下、摸一下也许正是他们交流表达的方式,毕竟肢体语言更直接更简单嘛。打一下会疼吗?有多疼?他们可能真的不知道,即使爸爸妈妈反反复复告诉宝宝,打人会疼,他也只是似懂非懂地点头说知道了。但可能宝宝扭过头又忘记了,宝宝的记忆就像鱼的记忆,很短。正应了这句俗语—记吃不记打”。没错,这就小宝宝们的真实写照。
但对于世故”的成年人来说,却会直接理解为:打人=疼痛=欺凌,毕竟宝妈已经来到世上摸爬滚打30多年,经验丰富,脑筋飞快,看到现象就直接导向结果,我的孩子怎么可以被欺负?实在没有天理!”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就会出现场景一宝妈的状态,因为孩子是她的一口气,咽不下就必须要发泄出来。
场景二:初来乍到的好奇宝宝门,即使给他们一根平淡无奇随处可见的小木棍,也能玩上半天时间,也可能会因为你的长我的短、你的粗我的细”发生争抢。更不要说场景二中提到的彩色气泡泡泡机了,如此神奇的物件,可以吐泡泡,还是五颜六色的,随风飞扬忽上忽下,怎能不引发好奇宝宝们的争夺战呢?
2-3岁宝宝恰好处于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刚刚有了自我意识,以我”为中心,我要拿…我要吹…我要摸摸…也就出现了我们经常看到的画面——在家不吃水果,在外抢着吃”、在家不玩不碰,在外抢着玩不放手”…如果恰好小朋友多,又有几个自我意识强烈的宝宝,那么自然就会有宝宝拿不到玩具,吃不到水果。
对于这种不愉快,有的小朋友委屈一下可能就会随着注意力的转移瞬间忘记了。但是,像场景二中的宝妈却觉得孩子受到了极大的委屈——凭什么你们都玩了,不给我家宝宝玩”、你家宝宝不讲规则霸占玩具,我家宝宝也不能输,要抢过来”…没错,这可能就是场景二中宝妈的心态,同样是因为家长咽不下这口气,所以直接教孩子得不到就要抢。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的。但偏偏就是有很多家长的爱过于自私和狭隘,让原本可以坚强、独立、健康成长的小树生出很多刺人的枝蔓。
希望每一个家长在保护孩子的事情上,可以适当放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面对和承担,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