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近,网上热传的一张照片,让人看后有些许心酸!
一群孩子站在操场上等待放学,队伍排列有序,可唯独有一个孩子站在队伍外面,意外醒目。

这个孩子和其他人有些不同”,身上穿得脏兮兮的,尤其是背着的一个用麻袋做成的书包格外扎眼。
据了解,这个孩子家境贫寒,连书包也买不起,开学前夕,妈妈亲手为他缝制了麻袋书包。可以看到书包四周密密麻麻的针脚,虽简单,但背几本书够用了。
看到这个别样的书包,网友评论道:

一个书包,唤醒了很多人小时候的经历,也许只是一件简单的物品,却足以被别人边缘化。看着照片里的孩子,默默地低下头,站在队列之外,好像被大家孤立一样。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当感觉和周围格格不入,或总受到周围人的排挤和欺负时,容易滋生自卑心理。
自卑的孩子,会像一只鸵鸟一样,深深地把自己埋进沙子里,不敢外露,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会让他们瑟瑟发抖。
害怕,似乎成为了他们性格的代名词。

2
孩子自卑的4个信号
每个自卑的孩子,烦恼都不一样,相似的是他们内心都充满着痛苦,常觉得自己很差。
被人欺负,不敢反抗,回家也不敢跟爸爸妈妈说,虽然心里很害怕,但还是选择默默忍受。
遇到很想做的事情,也不敢争取,生怕努力后没结果,再一次受到伤害。
自卑的孩子,心里常有害怕、痛苦、纠结伴随,在发出不同的信号中,可以找到自卑的存在。
比如不敢拒绝。
面对别人的要求,即使已逾越内心的界限,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但嘴里说不出不字。心生拒绝,却无力拒绝。
比如怯场和怕生。
一些孩子,在面对陌生环境和人时,陌生感如影随形,把他逼到父母身后,不敢言语,不敢动,生怕周围的一切会对自己造成伤害,时刻想逃离。

比如输不起和玻璃心。
即使自己做得已经很好,成绩不错,却永远无法填补空洞的心。总想要战胜别人,总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好,一旦失败,自己很难承受得起。
比如无法认同自己。
会觉得自己很差,不会有人喜欢自己,把自己缩小到一个壳子里。
每个孩子自卑的表现,各有差异,最重要的是看见孩子的自卑,早点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不然,时间长了,它会慢慢放大,导致自卑情结”,让一个人陷入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然后变成永久性的性格特点,伤害孩子一生。
3
孩子的自卑从哪儿来?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自卑其实是每个人的正常情绪,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自卑与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但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多源于父母的养育方式。
学习群里一个家长说到中西育儿的最大不同:在西方,养育孩子是享受做父母的过程;在中国,育儿是付出后求回报的过程。

所以,在孩子成长中,父母会施行无条件控制”:爱是有条件的,爸妈老了以后就靠你了”;上学期间,报各种补习班,期待孩子鹤立鸡群;从小到大,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哪里有短板比哪里;打击、斥责,是家常便饭……
在一期《少年说》中,一个女孩哭着大声请求妈妈不要总是打击自己,因为打击真的很伤人。
为什么每次考完试,你都要跟我说,你们班XXX考得很厉害?”
为什么要一直这样打击我?”
为什么我自己一直在努力,你从来没有看到过?”

在女孩抛出三连问之后,妈妈还用一贯的强硬态度回应:如果不打击你,你就会有点飘。最后,女孩所求无果后,哭着跑下台。
我打击你,是为你好;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多少父母在用这句谎言掩盖内心真实的欲望。在欲望蒙蔽双眼后,她看不到,正是这些话,让孩子正在悄悄变得自卑。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参照物,如果父母内心住着一个自卑的小孩,如何映照孩子,让他成长的自信。
4
孩子自卑的第二个来源,是周围环境带来的伤害。
青年作家蒋方舟,在一期《奇葩大会》上,自曝自己是讨好型人格。这让我们对年少成名,富有天才作家”称号的她有了新的认识。
讨好型人格,另一面就是自卑。是什么让她有自卑感?这还要追溯到她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大概十一二岁,蒋方舟去广州一个有钱的亲戚家,捡姐姐不要的衣服穿。捡的过程中,耳聋的姨姥姥坐在一旁大声的喊,翻吧,翻吧,尽情地翻吧!

也许是当时姨姥姥声大的作用,正好契合内心的变化,也许是环境的影响,总之,这件事给蒋方舟带来了深深的自卑感。
因为有自卑感,她会格外看重别人的认可,对很多事采取讨好态度,忽视自己的感受,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敢反抗任何事,活得委屈又不快乐。
环境,是一个人成长无法改变的事实,就像如果出现成绩不好、性格懦弱等问题,很容易受人欺负,导致自卑心理。
在一个孩子心里,也许一次被欺负,就会给心灵带来永久伤害;也许一个外号,足以让孩子卑微很久。
5
让孩子远离自卑,可以这么做
想让孩子远离自卑,需要走进他的内心,用温暖碰触,孩子才会不断地打开自己世界的大门。
尊重
《小欢喜》中,乔英子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学习好,人美,性格也不错,可以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了,本可以有一个顺畅的成长过程。

但控制欲极强的妈妈觉得这不够,考试除了第一,其他都一样;乔英子一心想考南大,妈妈一定要她考清华。
在妈妈宋倩的长期逼迫下,乔英子由于精神压力大,患上了抑郁症,整天闷闷不乐。
当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宋倩反思,选择尊重孩子的成长和决定。最终,乔英子重获快乐,成为了自己。
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心里会很苦。
爱孩子,不只是表达于口头上,而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在小事上尊重他的意愿,是否多倾听他的想法,是否让他承担该担负的责任。
多给爱
在《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武志红曾讲过一段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出生之前家里很贫穷,而自他出生后,家里情况开始有好转,以此被认为是福星。
因为父母打心眼里这么认为,所以在武志红成长中,他得到很多积极的关注和爱,父母从不否定他。
这样的认可和积极期待,给了武志红坚实的自信基础。当一个中央电视台的哥们问他,你怎么从来没有因为你是农民的孩子而自卑过?
武志红回答,之所以不怎么自卑,是因为父母最初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爱,让我有了基本的自信。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对待孩子,一定要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论孩子所做出的行为和想法是否达到你的标准,他都可以展露真实的自己,不担心被嘲笑,被抛弃。不管我变成什么样子,都有人爱。
这样,孩子才会穿上最坚硬的铠甲,不被伤害。
当孩子拥有足够爱和尊重,他的内心会多一份探索外界的力量,然后帮助孩子发掘长处,少纠结于自己的不足,当正向的力量足以与负向对抗,勇气喷涌而发。
当有一天,孩子的内心充满着积蓄已久的力量,自卑就不再是成长中的拦路虎”,而是成长的一抹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