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心里也这样认为吗?认为他的父母是最爱他的吗?那可就真不一定了。
有一个孩子说,我的妈妈不喜欢我,不给我买新衣服穿,也不给我买零食吃,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许买;另外一个也说,我的妈妈也是,非要我学习我不喜欢的特长课,完全没有玩耍的时间;还有一个也说,我做错了什么事情爸爸在大街上也会凶我,一点都不给我留面子·····
很多孩子都无法理解父母嘴里说出来的爱,因为这些爱都是有条件的爱。有的父母因为过度担心孩子而阻止了孩子探索的机会;有的父母将自己的理想,强行绑架在了孩子身上来完成自己儿时未能完成的梦;有的父母完全不能容忍孩子脱离自己的控制······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个热搜刷屏,父母眼里的体面工作是什么样?评论区各种血泪故事:
秋招我被某公司抢走当程序员,正式入职后年薪有20万,父母根本不同意,非把我拽回来干什么水利技术员,现在一个月2000,每天轮班累死,哎,可能我不是亲身的吧。
父母以爱的的名义对孩子的理想抱负进行限制,让孩子待在舒适区里慢慢的形成精神上的懒惰,一辈子碌碌无为等着工作到退休年纪才能获得的一小笔养老金
这样的案列,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不管你在外面找了工资再高的工作,他们都偏向于有五险一金累死人还没有成长空间的单位。
所以,有条件的爱,并非真正的爱。这样的爱,是盲目的,是可怕的。我们要学会无条件的爱孩子,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容易引发孩子的问题行为有的孩子父母自己工作很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管孩子的学习,但是每次考试成绩一下来,如果成绩好还罢了,不理想便会对孩子一顿数落。好不容易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就全部花在孩子数落学习成绩上了。根本没有其他方面的交流。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父母缺席平时孩子的教育管理,孩子学习成绩差,遭到父母的批评,导致亲子关系疏离。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只会认识到,你们只关心我的成绩,但是我成绩又不好,我很笨的,所以你们就不喜欢我。
教育学家蔡元培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的生活和心理被忽视了,长期下去,会引起很多问题行为。
二、情绪化的父母,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有些父母,工作压力大,还要操心生活琐事。对待孩子比较情绪化,高兴的时候对孩子笑容满面喜欢得不得了,不高兴的时候,孩子就是他的出气筒。这样的喜怒无常,让孩子无所适从。
以前看过一期金星秀,金老师讲了他们小时候本来吃的东西就不多,端午节邻居送了带枣的粽子,把她和她姐姐馋得一晚上没有睡好。第二天醒来,好不容易可以盼到可以吃粽子,结果那天她母亲和父亲正好吵架了。小孩子又不懂,跟妈妈说要热粽子吃,结果妈妈的火一下就爆发了,打开两个粽子噼里啪啦的给她和姐姐抹脸上。两个孩子就开始哭,委屈呀,我们又没有犯错,你和我爸吵架关我们什么事,我们不就想吃个粽子吗?
不能说这样的父母就不爱孩子,当他们心情好的时候,也许会对孩子温和慈爱。但是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开始情绪化,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孩子不明究竟,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
三、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却忽略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人以前看的一则新闻,夏威夷一名中国留学生与母亲方式争吵后,一时气愤错手杀了自己的母亲,令人痛心的是事发原因是孩子表示要去工作不想继续上学了,而与母亲发生争吵,杀死了她。
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有时是专横霸道的,儿子都已经是一个20多岁的成年人了,他早就应当拥有自己对未来的决定权,可是母亲却不想放手。最后导致孩子无法理解她的爱错手杀了她。
这样的家长在中国社会并不少见,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目标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想把孩子打造成自己的骄傲,所以不能接受孩子放弃学业的想法。孩子不是父母达成梦想的工具,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父母应该做的只有放手。
四、母爱变成溺爱,孩子被惯坏中国在传统上有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在家扮演教育孩子角色的多半都是母亲,当孩子在出现不良行为时,母亲没有及时制止,将来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小青是一个5岁的女孩,她的妈妈因为是高龄得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于孩子的要求都尽可能的去满足。孩子喜欢吃糖就让她吃吧,安慰自己说人生短短几十年,让孩子享受一下她喜欢的糖果也挺好,但是当有一天孩子喊牙疼去就诊时,医师的话让她顿然醒悟。回家后便不在给她糖果了,可是,小青能善罢甘休吗?从小被满足惯了的孩子开始胡言乱语:我知道妈妈不喜欢我了,我也不喜欢你了。这样的话语让母亲伤心不已。
聪明的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学会了给孩子说不。会明白在母爱泛滥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规则意识,无论是情绪管理或者行为管理上都更容易出问题。
我们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的,育儿的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也避免不了各种纠结和冲突。在遇到孩子怀疑我们是否爱他们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审,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成长,才能拥有融洽的亲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