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我虽然是个小人物,也不能不说说中国教育了

我虽然是个小人物 ,也不能不说说中国教育了

近日,我读了一篇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影响的文章。作者把学生分成三种类型:学霸型、温和型、断电型。并深入阐述了三种类型的孩子的学习的不同表现以及老师的无奈——学霸型的孩子主动性强、习惯好、理解能力强,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一点就会”;断电型孩子也就是凡是与学习有关的,都会大打折扣,一谈学习就无精打采,一说玩乐就精神百倍”;温和型孩子不好不坏,不具备学霸型孩子的高度服从和创新,也不具备差孩子学起来无精打采,玩起来精神百倍”的特点,学不是那么彻底,不能够全面领会。

再看看上课的表现:学霸型孩子,注意力特别强,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老师上课;断电型孩子,手里拿个东西乱动,小嘴总想讲废话,眼睛不关注老师,即使老师吼破了喉咙,他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作业拖拉、磨蹭,读课外书做做样子,丢三落四;老师强调的再重点的内容,必须经过几轮强制学习,才能够掌握;这类孩子耗费了老师、家长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效果在他们身上几乎为零。老师只有在自我安慰里,尽力负责关照这类孩子;温和型孩子,上课状态一般,总要老师提醒,作业相对说得过去,和学霸型孩子慢了半拍,总有一种吃力跟不上的感觉。

最后,作者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归结为是家庭教育导致的结果,我是持有不同意见的。

我虽然是个小人物,也不能不说说中国教育了

文中对三种类型的孩子的分类、状态的描述等,写得真实而鲜活、概括而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老师的心酸与辛苦,读来感动而感叹。

作者重点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影响问题,但却没有涉及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方面的因素,文章认为,只要学生的家庭教育跟上了,学生就一定能够成为学霸了。这触发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教育现象的思考,所以,也想就此文生发开去,说说自己内心对中国教育多少年来的挣扎与纠结。本人不是否定作者的观点,否定教育的作用,更无意于针对某些人说三道四……

作者所提到的现象是一个正常的班级所面临的永恒的问题,没有哪个班级不是如此,任何教育都是无法改变的。一个班级的学生确有不同的类型,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也大都是如此。这一定不是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是个体差异使之然也。众所周知,无知而不懂教育的寒门家庭也能贵子频出,皇家、豪门之子也绝非人人成才,许多名人、专家、教授子弟也不是个个骄子。可我们当前的社会却高估了教育的作用,以为一切唯教育是能。其实教育是有作用,但真的不是万能的。大多时候我们很难通过教育来达成我们的目标,教育永远都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学霸型”的孩子,因为把所有的孩子往一个方向上赶是有悖教育规律的。任何抛开或不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都只能是僵硬的教育、是残忍的教育、是害人的教育,只能徒增教育者的压力、痛苦与无奈。如果是教育的方向不对、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差异,即使耗尽教育者的心血与激情也无济于事,而且终将碰得头破血流。

中国

这恰恰是我们中国教育最应该反思的问题。

一味地指责老师、指责家长,是对教育的曲解,是极其片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个人因素真的很重要。屠呦呦也只是个大学毕业生,她不是院士,却同样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试问,是谁对她的教育让她如此的优秀?再者,世界上的哪一项的科学发明和创造,是依靠别人的教育才取得的呢?从屠呦呦的身上我们是不是应该得到些启示?

个体差异

说到个体差异,特长教育就尤为关键,这恰恰是中国教育所忽略的,同时也是解决中国只看重学业成绩,而忽略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中国必须重视特长教育,加大特长教育的投资,因为人各有长,所以,教育不能一刀切。先抛开学霸型”的孩子不讲,断电型”孩子怎么教,教什么;温和型”孩子如何引导,往哪个方向引导,有时会受到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阐述,是一个浩大而繁琐的工程。国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时势的、个人的等等等等,都是影响教育、影响孩子成长的客观因素,万不可一味地强逼每个学生都成为学霸,那样有时会适得其反的。君不见有多少学生因为学习的压力大而自尽者、而精神异常者。我家邻居有个读初中的孙子,他就对其爷爷奶奶扬言,如果再逼他学习,他就自杀。这些已远非只是个案,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国教育的重视与反思啊。

个体差异

历史发展到今天,须知对学生的评价,真的不应该仅仅是文化课考了高分(这是我们衡量教育的标准过于单一造成的)了。其实,孩子学会了守德、明礼、勤劳、勇敢、助人、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处理问题、做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样是教育的成果,是个人的进步。孔子弟子三千虽然只有所谓的七十二贤,但剩下的两千多人并非都是废物,里边一定有种田高手、养殖能手、体育健将、音乐天才、绘画大师等。八股文”下所取之士不一定就是人才,村野坊间的匠人、达人、艺人不一定就不是人才,那只是衡量人才的尺子不同而已。只要是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了,就是好的教育,也是成功的教育,何必毫不现实地苦求于人人成为学霸呢?!

中国

如今的教育理论,教育观点满天飞;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层出不穷。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社会人士等,只是一味的催促教师、催促家长,把学生的差异归责于家长或老师的教育。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家长、中国的老师,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如此的辛苦和劳累,可是我们的教育成果如何呢?钱学森就曾经慨叹过: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的话何尝不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深思呢?我们的教育又改变了多少呢 ?

再看看世界诺贝尔奖大学排名TOP30”,或许会有更惊人的发现:

前三十名三十二所大学,没有一所是中国的大学。

老师

看完之后,你作何感想?难道还认为中国教育的评价标准,教育形式,教育目的还跟人家没有差距吗?还不应该因材施教、重视个体差异、重视特长生的培养吗?还一味地幻想着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学霸型”的孩子吗?请记住:刘翔永远成不了占旭刚,但他是刘翔;李宁永远成不了姚明,但他是李宁……若非要把刘翔、占旭刚、李宁、姚明都培养成郎朗,也许只有中国人才相信、只有中国教育才能实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