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开中国的史书,几乎可以看到一个血淋淋的事实:重男轻女。女性不能青史留名,除非功勋显著,如吕雉、武则天等,被剥夺了姓名,只能被称为某某氏、某某家的。就是现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屡见不鲜,不仅仅是女性被更严苛地对待,更是女性被这个社会所为难,何时成婚?何时生产?原本的生理特点,却被当做给自己的枷锁,可是中国重男轻女的现象究竟因何而来呢?
社会进化方面
首先,是中国进化方面的原因。随着中国原始社会从母系社会,女性采摘为主要劳动,到父系社会,男性狩猎为主要劳动,男性在体能等生理方面天然优于女性,在人类进化早期,更强的体能意味着更多的食物来源,部落战争中更多的生存机会。
再到早期封建社会下,武力争斗土地。以及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下,男性在种植方面更有体力优势,比如传统的农业劳作中的耕地、收割等等劳作,都需要巨大的体力支持。男性具有社会性的天然优势。因为男性的体能优于女性,所以能更好地劳作干活,在古代能得到更多的养育回报,在资源有限甚至匮乏的情况下,也构成了父母重男轻女思想的经济原因。所以,在中国古代几千年小农经济的影响下,渐渐人们只重生男不重生女,并且一直影响至今。
生活习俗方面
其次,也有生活习俗方面的原因。因为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而所谓宗族,是以男性所属的家族为主的,宗族社会下,男性承担着姓氏的流传、父母的养育等等重要的事情。所以,渐渐地人们也有了所谓的传宗接代”的思想。甚至常用词语中,也会有一些贬低女性的词语,比如妇人之见”妇人之仁”头发长见识短”等等,含有轻视女性才智的意思。
甚至,产生了一些恶习。比如,中国有一些农村规定没有生男孩的妇女不能出席婚礼;比如女性不能上桌吃饭,比如女性不能参加祭祖;比如,为父系亲属所服的丧会比同辈且同等的母系亲属服的丧要重,如为叔父服的丧会比为舅父服的丧重;即使同样是父系或母系亲属,为男性服的丧也会比为女性服的丧重,如为叔父服的丧会比为姑母服的丧重。
教育方面
但是,更为重要的还是教育方面的原因。早在周代,周公制礼开始,就对男女所受的教育进行了区分,因为周代已经产生了系统的教育制度,其中也又有了十分典型的家庭教育,只是西周的家庭教育对女性而言十分地不利。
当时,西周贵族子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是需要先经过家庭教育再经过学校教育的。正如一句广告语所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西周的贵族子弟需要现在家中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学习一些初步的礼仪规则,让他们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虽然女子也能接受教育,但是与男子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同。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思想主导下,直接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就要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但是教的却不是男女如何规避,而是让女子接受女德教育,为以后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做准备,她们所受的教育局限在了家庭的框架之中。
但是,男子所受的教育则不同。男子在接受完家庭教育之后,要接受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则是著名的君子六艺,分为礼乐射御书数,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的方方面面,男性要学习驾车、拉弓射箭,为以后参军时行军作战做准备。还要学习文字书写、算法、等等,注重的是实践和文事。他们所受的教育范围广阔,为的是到更广袤的天地里去。
足见重男轻女的特点。同时,西周作为第一个封建王朝,他的礼法、教育、思想、术法、天文等等,都被后世王朝所吸收,所以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流传了千百年。比如,后世的程朱理学就和西周有源流关系,要求女子守节、不能再嫁等等,加诸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越来越多,女性也被困在了家庭的小天地里,不能施展抱负。
直到五四时期,女性地位、女性解放才被提出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逃离压迫自己的旧家庭,去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再到现在的女性可以外出工作,等等。但是,性别歧视在职场里仍然存在,被问及生育打算时,就是最好的体现之一。只能说,真正的平等,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