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三不留”到底有何含义?
老人“三不留”指的是对于老年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九十不留步”。这是一句俗语,意思说是,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在没有其他亲人陪同下来家里做客,不要留老人在家里住下、不要强留对方吃饭,年纪大了最好待在家里不要随意出门,更不要去别人家串门,想要出门一定要让孩子陪同,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事情发生。
在民间有很多俗语都非常有意义,这些俗语都是来自劳动人民,通过一辈一辈的人流传下来,也是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比如这句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九十不留步,懂得其中的道理之后就可以避免很多事情发生。在早些年间,人们的寿命比较短,能够活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就算是长寿了,很少能够活到九十岁的老人,而且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差,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随时都可能会去世,所以要小心一点。
人到七十古来稀,老人到了七十岁以上应该小心呵护,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如果到别人家做客留宿,可能会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无法正常休息,会引起情绪的不适应,虽然看似小事,对于老人来说却成了大事,有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七八十的老人身体器官都已经逐渐衰老,而且大多数老人身体都有疾病,因为居住环境或饮食习惯的改变而引起不适,就可能会诱发疾病,所以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最好不要外出。
而到了九十岁的老人,随时都有可能坐着“老去”,九十不留步就是这个意思,九十岁的老人身体器官基本上都已经枯竭老化,随时都可能会逝去,在农村,到了这个年纪,孩子都会准备好寿衣,如果发现老人可能要咽气了,就赶快给老人穿上寿衣放在床上,然后等着老人逝去,这样就算是寿终正寝,而如果老人是在外边咽气的,孩子没能及时给老人穿上寿衣,就被认为孩子不孝,老人就不能安然上路。
人老了,总是丢三拉四该怎么办
可以养成带笔和本的习惯,随时记下想班的的事和应该记住的事,这样随时翻看就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有些时候是生理上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其实只要亲人理解,本人放宽心,都不去计较的话就当老小孩一样可以幸福的过完余生。
人有那(三孝三从)(三不孝三不从)
不孝有三,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三不从第一:欲在家养亲,父不从,蔡伯喈被迫上京赴考;第二:考中状元后,蔡伯喈想推辞牛丞相招婚,但牛丞相不从,并以奉旨成婚的方式逼迫蔡伯喈“重婚”;第三:蔡伯喈时刻怀念家人,欲辞官归里,可朝廷不从。即所谓的三不从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正解
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译文:
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
此处无后是指不尊重长辈就是没有尽到后辈责任。
而孟子并没有说明是哪三种,并且孟子所谓之“无后”也并不是说没有后代子嗣的意思,而是说没有尽到后辈应尽的责任。
汉代赵岐《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所以没有子嗣为大一说是赵岐个人对于孟子说话的理解
人们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有两点是什么
原文: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的解释?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的解释是:城南的小路又迎来了春天,只见路边的梅花依然在盛开,然而却不见当年在此相逢的亲人了。
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的意思是:世界上的病痛有很多种,只有相思病无人可治、无药可医。
扩展资料: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出自陆游的《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原文是: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鏁壁间尘。
解释:城南的小路又迎来了春天,只见路边的梅花依然在盛开,然而却不见当年在此相逢的亲人了。时间已经过了很久,我心上人也已化为地下的土了,你看那当年写在墙壁上的《钗头凤》的墨痕,也快要让尘土遮盖住了。
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汉族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哪“三不孝”啊?!
不孝有三: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中无后为大。
解释1: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
解释2:
1.若不懂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于不义,是为一不孝。
2.当父母亲年老,为人子,若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亲,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
或者无功名,不能考秀才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扬名吐气,是为二不孝。
3.孟子以为,为人子,若不娶媳妇,传宗接代,沿袭家火,过年过节,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十三经注疏《孟子·离娄上》,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汉代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被认为封建思想的桎梏,进而有人说儒家灭人性,孟子没人情。云云。
因为他们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所谓过继,是指在一家人家的长久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把宗族中其他家的孩子过继到他家作为他家的子嗣;如果本族没有,就到外族过继。目的就是保证他家不断后。所以,中国的家族沿绵几十世,这个血脉链上,有多少次的过继,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越是体面的家族,越是在乎有后,所以过继产生的几率也越大。
与过继并存的还有其他一些维持血脉流传的方法,比如借腹生子,比如借种。这两种情况,读者从字面上应该可以看出其含义。而尤其要一提的是,关于借种,在中国古代的不少地区,曾经有一种集体的借种行为,是每年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有大量的长久无子的妇人聚集到一起,而那里还会聚集一群准备与那些妇人交合为她们提供“种”的男人。这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就有相关的描述。可以说是极其愚昧的行为,催使这种行为的就只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我们分析原文不难发现,孟子的本意并非是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含义。我认为更中肯的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做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舜取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其实,孟子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夫子,并非不知变通的老道学。相似的例子还有“男女授受不亲”一句。其实在《孟子》里有人问孟子,如果嫂子溺水了,小叔子该不该给予援手,孟子说当然要给予援手。这里就不引原文了,建议求知的读者自己翻看原文。
那么孟子的话为什么会被断章取义到这种程度!我个人以为这是道学家的故意。很明显,《孟子》的文字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里应该不会差到把这么简单的文字都误解的地步。所以这种误解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曲解。曲解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阐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要旨。
呜呼!难怪有人说:“和尚是佛门的罪人,道士是道教的罪人,书生是儒家的罪人。”若问“何罪之有?”答曰:“明知故犯!”
一个人知道人生的道理,可总是不亲力亲为,怎么办
首先要明白:知道与做到是两个层次的事。其次,没有谁是百分之百做到的,过高的要求也是错误。最重要的要明确不亲力亲为的后果。俗话说,向最好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从细节做起,给自己时间。有进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