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性格培养# #学会分享#
首先,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会有过这样的困扰,自家孩子不愿意和别的小伙伴分享任何玩具,明明房间里同样的小汽车/洋娃娃有很多,就是不让其他孩子碰,哪怕事前事后告诉孩子很多次要懂得分享也是无济于事。家长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先不说怎么办?”,来看看几个对幼儿园小朋友真实的小调查。家长们要是有兴趣也可以问问自家的小朋友(3-6岁为主)。
调查统计案例:
A1.以前是有其他同伴抢过你的玩具吗?
A2.假如你有两个心爱的小猴玩具,你会分给同伴一个吗?
A3.如果老师分苹果,你因迟到没得到,其他同伴会分给你吗?
A4.假设有个小朋友正在玩一个你很喜欢的玩具,你会不会抢过来玩?
A5.乐乐偷偷地玩小黑的玩具小汽车,你说老师会批评乐乐吗?
A6.如果西西在玩木马,冬冬也想玩,你说西西会让冬冬玩吗?
有关机构从调查结果中得出几个结论:
1、大多数孩子都有过被抢玩具的不安全经历,可能导致自我防御的不让人家碰自己东西的行为发生。
2、当他人有需要时,大部分孩子在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有分享的意识,但实际往往不会去主动做。
3、有道德约束感的孩子会知道不能直接抢,并且知道要经过他人同意,但是会想办法用语言可能是商量,可能是威逼利诱让人家分享”给自己。

由此可见,小朋友保护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分享的情况非常普遍,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小气”的行为呢?
相信大部分家长的认知是这样的: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美德,学会分享对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培养儿童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是很重要的。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甚至因为别人碰自己东西而生气或者哭泣的时候,家长往往会很烦恼甚至会生气,我的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太丢人了,看起来很没有家教的样子诶。”
也因此家长在实际教育中存在着诸多违背分享行为之根本的伪”分享教育倾向,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其实,这类现象的认知和解决涉及到了孩子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
1、孩子的社会性交往问题。
2、如何改变孩子自我中心的态度。
为了对症下药,我们家长和老师需要有以下几点正确的认知:
一、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
3~6岁的儿童处于自我中心或者未分化的阶段: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
在年幼的孩子身上,这种自我中心突出地表现为孩子的独占”行为,强调一切自己看中的物品都是我的”。因此,年龄小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由 此常常会为了一个心仪的玩具而相互争抢,互不相让。
苏黎世大学教授中《Nature》上发表的实验表明,80%以上的7岁以上幼儿是愿意分享的,而5岁以下的幼儿只有10%的幼儿是主动愿意分享的。
由此可见,幼儿不是天生会分享的,是要靠后天的感悟和培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去自我中心,孩子才开始学会主动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成人或同伴分享,并从这种分享行为中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形成更全面的自我概念。
因此,孩子在6岁以下的自私小气行为是完全合理符合规律的,家长们不可苛责。同时,由此引发的在学前年龄阶段强迫孩子分享,反而会损害孩子的个性发展。
二、什么是真正地分享
有些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就很好呀,在我面前一向懂得分享玩具给小伙伴的呀。
这其实是往往是学前阶段的伪分享”现象。为什么说现在学龄前孩子们的分享大多是伪分享”?
因为分享至少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主动自愿;二是与他人共享;三是内心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其结果来看,分享行为最终导致资源的双方真正共有,而非把资源的所有权由一方简单地转给另一方。
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自身是不愿意分享的,只是出于某种利益”(为了听妈妈的话,让妈妈高兴)等原因,才会乐意分享。有些孩子就算在家长的引导下,对分享行为”也存在着极大的抗拒和不愉快,心不甘情不愿。
三、强迫分享的危害
1、非自发的分享很有可能成为获得某种利益或者权力的工具与手段
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时,会对孩子说:宝宝,把你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会儿吧,或者把你最爱的零食分给其他小朋友吧。因为那个小朋友的妈妈(或者那个小朋友)也经常给你的。”诸如此类的话
长期以往,有的孩子和别人分享食物分享玩具,其实为的是获得玩别人玩具的机会;又比如孩子和别人分享玩具,为的是能获得小朋友的亲近以及老师家长的称赞。如果幼儿习惯于为得到某种利益而付出,那么他的内在动机——由分享带来的愉悦感就很难达到,从而也就不会做出真正的分享行为。
在这种伪分享”教育下,幼儿容易丧失自我。成人常常利用过度的表扬和奖励方式贿赂”孩子,诱使孩子做出分享行为的做法是不太可能引发孩子主动自愿的分享行为的。
2、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个人权利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刻意让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资源,从而达到克服幼儿自我中心的意识。例如,当其他小朋友想来分享这个幼儿的玩具或者其他资源时,有的幼儿会表露出非常不愿意分享的情绪,就在此时,家长加入进来劝解幼儿把自己的资源与他人分享,甚至不惜用语言威胁将分享”强加给幼儿,使幼儿不得不做出让步,让给他人。虽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可以社会化发展得好一些,但是这往往会让孩子自尊心受创,对分享行为更加抗拒,影响后期的社会性和性格发展。

那我们该如何正确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呢?
1、分享的对象首先从家庭成员出发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要求从为家庭作贡献开始,从与家庭成员之间分享开始,然后再辐射到其他互动性重要他人。
家人是孩子最信任的对象,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和家人的互换或者共享,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工作任务当中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为家庭做贡献,成为家庭的有效成员,与家庭中的父母、祖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之间树立分享意识,进行分享行为。比如让孩子来分配水果、分发碗筷这种小事情,都是可以建立分享意识的。到后期就是可以从物质的分享到知识、情绪的分享。
幼儿只有先和家长、关系亲近的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养成了良好的分享行为,形成了良好的分享意识之后,再进入到和同伴等这些互动性重要他人发生良好的分享互动,体验真正的分享快乐。
2、帮助孩子建立亲社交行为
引导、教育幼儿学会诸如轮流、合作、助人、协商、谦让、安慰等亲社会行为,教给儿童多种积极有效的交往策略和技巧,提高儿童交往的能力,帮助儿童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和家长在现实生活中要经常鼓励儿童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实践多种不同的亲社会行为,并切实体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
3、家长保持理性的态度
儿童利他主义的分享心理倾向的形成与加强与家长的理性态度和同情心有着极大的关系。家长在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时,更多地应该采取温和的方式和理性的态度,不能够完全违背幼儿的意愿和利益,强迫他们做出分享行为。
4、创设分享情境
如果一个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其他小伙伴,那么他就很难学会与人分享。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尽量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引导孩子之间互相交流、协商,愿意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们一起看、一起玩等等。

同时我们家长在引导和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谨慎使用奖励和表扬机制
儿童天生有一种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他们特别希望得到权威人物的认可和表扬。为了成为成人心中的好孩子”,有些幼儿在父母和教师在场时会更容易表现出分享行为。这虽然很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但需要指出的是,当这种外在的表扬和奖励使用过度以后,幼儿的行为会更多依赖外部环境,倾向于用外在动机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也就难以形成自律的人格。
2、把握分享”和奉献”的尺度
强调:在尊重自己的权益和情感的前提下,学会合理拒绝和接受他人的拒绝。
分享技巧:
当自己的东西数量有限时,可以拒绝与他人分享;
当别人借用自己的物品时,告诉对方如何使用、怎样保护它;
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独占,更不能多次要求分享。
欢迎关注牛娃宝典,来自一线幼师的倾心分享,助力家长正确教育,陪伴牛娃茁壮成长!
文章标签:学会分享;性格培养;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