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艺术馆正在举办的艺术展
在我们这个时代,综合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同,每个学校定期都有参观博物馆的活动,节假日、周末带孩子去博物馆,也成为各位家长让孩子学习之余放松的最好活动选项。
昨天,我参观了清华大学正在举办的《舆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首博和国博的参观盛况”,拥挤不堪的人群和喧嚣不绝的实景已然将博物馆这个高雅、安静、充满神秘和庄严的场所变成了菜市场”?孩子无错,家长的初心也是好的,但是方法不得当,好的行为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作为一个经常逛博物馆的爱好者、参与者,我们发现带孩子通过参观博物馆,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活动,家长或者博物馆工作人员亲身实地讲解等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对孩子的美育教育,审美眼光去探访艺术性有很大的帮助。

汉唐艺术展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长大之后仍然是个艺术家。 ——毕加索
对于承载着人类文明历史和精粹的艺术历史类大型博物馆,往往家长最头疼如何让孩子喜欢。

在这里我可以给家长们一些建议:
(1)学会遵守公共秩序,养成礼貌和节制,管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都是天性开朗快乐的,到了一个公众的场所和琳琅满目的展柜前,会兴奋的控制不住自己,家长就要教育孩子,应该遵守博物馆里面的各项规定,不能动手,要注意不能喧哗,学会静静的欣赏。这是他进入博物馆的第一课,也是他将来走人社会不变的道理,学会尊重别人,也要学会尊重自己。父母和老师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好表率,不要在博物馆内大声喧哗,影响他人,更不能打闹和嬉戏,毕竟博物馆里面的人和物都不能碰。

(2)带孩子看博物馆不能只做孩子的搬运工——从家把孩子运到博物馆。
需要结合主题活动,或者根据孩子的课本教育有选择的去博物馆,例如北京地区有国博、首博、故宫等历史性博物馆,还有许多专题性博物馆,如:地质博物馆、天文博物馆、航天博物馆、汽车博物馆等,还有一些可以互动的博物馆和活动场所,如科技馆、世博园等。需要有选择的去各类场馆,不要为了去玩去博物馆,而去争取寓教于乐,把美学教育和传统历史文化教育,审美意识和智力开发融合一起的开发,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一次看几件重点目标(首先您得知道目标是啥)
因为在浩如烟海的博物馆馆藏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次全部看完并留下印象。更不要说孩子。所以带孩子进一座博物馆,大人心里要有目标,10岁以下孩子适合看什么?10岁以上孩子对什么感兴趣?绝对不能贪多,多了就只能留下疲惫的记忆了。那么其他那么多展品呢?那可以作为浏览项,孩子喜欢好奇的多看看,新奇特殊的多看看,抓不住孩子眼球的就一带而过。

(4)圈定目标作品后,家长最好给孩子提前做铺垫,围绕目标的小故事,小趣闻等等,先讲给孩子。
切记:要伴随孩子的欣赏能力的增长而深入,开始阶段要避免大量人名,地名,年代,等知识性内容出现,即使很难避免,建议可用替代通用称谓,比如:他老师/他朋友/那个时代/国王/公主......等等,而不要出现除作品作家之外的名字或年代数字。因为10岁以下孩子很难分辨一堆人名,地名,年代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初入艺术品欣赏的孩子,重心不应在知识,而应在艺术品传达出的故事和感情,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是一件艺术品的灵魂,这也是我们希望孩子能感受到的重点。

何尊
比如,给初次接触鉴赏的孩子讲中国来历的《何尊》,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从垃圾堆找回的国宝,也是中国”两个字最早的来源。(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我昨天的文字)这时孩子就会走去看看金文中中国”的写法,发现以后,可能会对文字感兴趣,就可以告诉他最早的文字目前发现的是甲骨文”,还可以去看看甲骨文中其他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写在什么动物的骨头上面?为什么呢?这时家长或老师再去引深,很多历史故事就可以延伸了等等。

(5)如果家长专业知识有限,那么一定要请此博物馆的专业讲解给孩子介绍。
我通常会自己给孩子讲后,再请专业讲解给讲,从中会发现视角的不同。
在这点上我国的博物馆讲解人员还是重在知识介绍上,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很多专业的知识讲解也会吸引一些孩子们的关注。

(6)随着首批参观的目标,以首批目标中的展品为引导,进入他们关联的年代和辉煌时期。
新的一批目标出现了,但他们最好跟前一批有关联性。这时你会发现,孩子在她们的小脑袋里开始搭建自己的欣赏和比较关系,这是艺术鉴赏力的建立。随着一次次的关联和递进,以及知识部分(之前所屏蔽的)加入,她们一次次修正自己的评判和理解,这就是艺术鉴赏力,培养孩子们有正确的艺术欣赏和鉴赏能力,是到博物馆参观学习的最大收获。

唐代带彩仕女人物佣
重点提醒:
看作品,欣赏作品,感受作品表达的情绪与情感,我们可以很浅薄,但追寻那份心动,比背下整部艺术史更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