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变儿童心理学的20项》研究中,排名第16位的是Diana Baumrind所做的不同的家长教养方式所造成的结果”。
她从四个纬度把教养方式分成了四个类型:
高反应-高控制 权威型
低反应-高控制 专制型
高反应-低控制 宽容-放纵型
低反应-低控制 宽容-冷漠型


为了帮助更多人理解这四种教养方式,我用大家最常见的方式来说明:
对于写作业这件事,有的家长民主的和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并和孩子一起严格的执行。
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比如和同学闹矛盾了,家长也能够及时体察开导,这就是权威型父母;
有的家长严格控制孩子,不听取孩子意见,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并对孩子要求很高。
但不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认为小孩子能有什么压力,这种就是专制型父母;
有的家长对孩子几乎没有要求,学习不好就不好,快乐就行;不礼貌就不礼貌了,开心就行,这种父母属于溺爱型父母;
最后一种就是冷漠型父母,几乎不对孩子给予关注,孩子的好与坏与他们无关,孩子成才与否只能看自己造化。
这项研究最终的结果显示: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会产生最好的结果。
这里的好”主要是指社会责任心、独立性以及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
虽然文中反复强调了此项研究只针对生活在加利福利亚州伯克利地区的白人家庭,但仍然值得我们每个父母深思。
(1)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这项研究引发我的深思:到底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更适合我们的孩子呢?目前大多数家长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呢?
正好我在一线小学教学,这不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嘛,我决定做一个调查,统计一下我们班目前的家长教养方式以及每种教养方式带来的结果。
班里55个孩子参与了此次调查,我让孩子们写出双亲的教养方式,并根据平时的表现,把同一教养方式表现出来的共性加以总结。
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如下:

权威+专制的教养方式,孩子表现出的共性有:遵守课堂纪律,愿意学习,顺从老师,上课发言不积极,不敢表达自己,眼神怯懦。
权威+溺爱的教养方式,孩子表现出的共性有: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能力强,愿意表达自己,自信心较强。
专制+溺爱的教养方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孩子表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爱说谎,这点值得我们深思。
专制+忽视的教养方式,孩子表现出来的共性是:叛逆心较强,表面顺从,内心不服,上课看起来在学习,但学习成绩较差。
溺爱+忽视的教养方式,孩子表现出的共性有: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对于批评不太在意,但是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权威+溺爱的教养方式,似乎让孩子更上进,更快乐。
我知道我的这项调查比较浅显,也没有按照严格的实验要求来做,但是其中体现出来的些微事实,希望可以给家长们带来一点启发。

其实Diana Baumrind的研究以及我的小调查,给我很大的启发。
我一直是一个鼓励正面管教的妈妈,不知不觉对孩子有点溺爱而不自知,通过此次学习,我觉得有必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
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最后只会害了孩子。
溺爱的出发点是爱,落脚点却是恨。
只有恩威并施,严慈相济的教育,才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加强管教并不是指打骂,或是苛责,管教也可以用平和的方式进行。
记得有个教授说过,他在一次上课中说到,打屁股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
一个大块头的男生站起来说:我小时候就经常被打屁股,可是我现在长的很好啊!”
教授说:其实有更好的方法,让你屁股不挨打,也能和现在一样好。”
管教,最好的方式是用孩子能理解的和听得懂的话语,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制定相应的规则,其实孩子是很乐于接受的。
而用专制型的方式教育,只是表面上让孩子服从,实则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导致出现叛逆心理。
只有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管教,才是最有效的。而疏于管教和强制性管教都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

很多家庭还是女主内男主外的模式,有些爸爸疲于工作,把教育的责任全部交给妈妈,这样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
忽视带给孩子的伤害,远比专制要大,有一个孩子这样写,我希望爸爸多管我一点。

哪怕爸爸比较专制,但至少孩子能感觉到爸爸是爱他的,但是忽视会让孩子觉得:爸爸是不在乎我的,更别谈爱了。
只有爸爸和妈妈的教养方式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只有权威式教养,孩子会感觉到压力比较大;只有溺爱式教养,孩子会没有规矩没有上进心,可是当这两种养育方式结合在一起,就成了非常好的组合。
所以爸爸不要缺席孩子的教育,父母在教育中的地位,缺一不可,忽视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比专制更甚。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氛围,每个家庭也有独特的教养方式,但不管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有父母的爱和尊重,有朋友般的平等,有良师般的引导,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希望所有父母能够用心探索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为孩子的人生奠定最坚实的基础,让每个孩子都能活出自己独特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