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有自身考虑问题的视角,家长不妨放下架子,以孩子视角看世界 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文|琳琳育儿经(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牛牛从小就很爱布娃娃一类的收集,也很会用碎布头缝制东西,只要是每次出去,看到有卖布娃娃的地方,都要停下来看一会儿,然后跟妈妈撒娇买下布娃娃。家里更是堆积了一床头,不知牛牛突发奇想还是心血来潮,把布娃娃的裙子要挨个剪下来,妈妈就很生气的指责了一顿:买布娃娃不要钱啊,真是败家子一个。”牛牛根本听不懂话里的意思,只知道妈妈肯定生气了,孩子是很敏感的。其实牛牛是想把裙子剪下来,自己缝个更大的裙子给娃娃穿,显然小孩子单纯和创造力的天性,妈妈也没有懂,也没有尊重。很多时候,父母是不懂孩子的,而一旦父母发威的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只是觉得自己错了。杨瑾老师说:在一个家庭里,孩子是最敏感,最脆弱的人。”因为他们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有了不同的判断。

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视角,作为父母,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北欧的儿童研究者曾提出要关注儿童的视角”,孩子的位置,有孩子的世界。

一、孩子有哪些自身考虑问题的视角?

1、孩子有自己的愿望。

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孩子的内心里,他们会构造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憧憬,有时你会发现孩子拿着画笔在本子上画出的凌乱的线条,父母表示看不懂,可事实上当你去问孩子,这是什么时,孩子会一本正经的告诉你,这是小草、这是太阳、这是妈妈和爸爸。在孩子心里,希望爸爸妈妈永远生活在一起。也许父母觉得这就是个垃圾,会自作主张把它扔了,可是孩子看到后一定会哭的很伤心。

孩子有自身考虑问题的视角,家长不妨放下架子,以孩子视角看世界

2、孩子有自己的喜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也许你看不懂但并不表示不存在。孩子的喜好也是真正切切的存在的,大人看到的是多面化,孩子看到的是单一面,比如特别简单的一个例子,超市里放了一排苹果,有红色的,有青色的,孩子就选那个青色的,他喜欢青色,你给他买那个红色好吃的苹果反而会恨你,即便大人知道青色的不好吃。这就是孩子的世界。

3、孩子有自己的感受体验。

孩子的情绪和大人的情绪是不同的,在大人看来生气的事情,在孩子看来就是很简单了。带孩子的都知道,别人家的孩子谁要是拍了一下自己孩子,父母就会特别生气,事实上你回头问孩子,孩子一点都没有生气,孩子只是觉得一起拍着玩有意思而已。更多时候父母会把成人的感官情绪感受转移到孩子身上。

有一句话说:当孩子情绪波动时,愚蠢的父母责备孩子,聪明的父母关爱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处理的方式也就不同。愚蠢的父母形成了情绪条件反射,用责备对抗孩子情绪,聪明的父母知道情绪波动不是孩子的意思。

二、孩子考虑问题和家长有何不同?

1、情绪不同。

在大人的情绪认识上,和孩子对情绪的认识是有差别的。孩子玩泥巴觉得很有趣,很开心,可是大人通常会认为把手脸和衣服弄脏了而生气。其实孩子玩泥巴并不是他不知道干净,只是他想体验泥巴带来的乐趣而已。

2、认知不同。

其实大人的一些认知很多时候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没有孩子的认知纯粹。就拿路上遇见无家可归的要饭的人,孩子会觉得老爷爷好可怜,可能会顺手把自己手里吃的就给出去了,可是大人常常觉得老人脏兮兮的,浑身散发难闻的味道,会阻止孩子和老爷爷接近,迅速离开。

3、价值不同。

大人对事物的价值更倾向于自我享受,比如:家里花盆里的花,大人看来这是用来欣赏的,不能摘掉破坏了花的美感;孩子会认为花这么美,要摘掉一个拿去放在本子里,压成标本。

只有理解孩子,才能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这也就需要父母要学会移情式理解,达到和孩子的共情,了解孩子的想法。

三、父母如何理解孩子?

1、尊重孩子。

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会懂得尊重别人,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内。很多父母专制主义,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也不讲家庭民主。这些都导致了孩子学习与人生的坏结果。所以父母只要尊重孩子不一样的想法、感受等,才能从孩子的视角去观察,才能更懂孩子。

布娃娃

2、好好说话。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不好的行为,就企图用发脾气制止。却不知道给自己时间去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用大小的视角去批评、指责孩子是愚蠢的,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适得其反。和孩子好好说话,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了解孩子的世界。

3、建立信任。

家长要善于细心的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只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世界,在观察中和孩子建立起信任,这很关键,这样才不会产生用大人的角度判断孩子。

这个世界每个人之间的想法都不同,只有放下架子去理解了孩子的内心思想,和孩子合二为一,孩子的生活才有意义,教育才不会是纸上谈兵。凡会学习者,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则事倍功半。教育也如此。

互动话题:你和孩子之间发生过哪些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分享。

------------------------------

琳琳专注于儿童早教、婴幼儿成长、宝宝心理、青少年教育等领域。关注【琳琳育儿经】,从备孕到到宝宝平安降落,琳琳会一路伴您和孩子成长。若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到您,欢迎转发、评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