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那个女人高高地站在椅子上,一只手叉着腰,一只手直戳戳地指着我,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我都说了多少次了?你就是不听!”这么大了,什么都不会做,你说你还能干点啥?”今天老师又找我了,考试成绩全班又倒数,你让我的脸往哪儿搁?”你就不能给我争点气?”你还要不要脸?”……
我很想哭。
我一个劲儿告诉自己,这是在课堂上,这只是一个小练习,这不是真的。
我努力保持着表面的平静,甚至还露出了一个微笑,表明我知道这是演戏。
但我知道,这个笑容肯定很难看,因为我觉得我快要忍不住哭出来了。

2
这是前段时间我参加的正面管教课上的一个小活动,两人一组,轮流扮演发火的妈妈和挨骂的孩子。只能说,我的搭档演得太逼真了。
这几年学习心理学,让我知道了吼孩子是不对的。吼骂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影响,我可以娓娓道来,滔滔不绝。
嗯,道理我都明白,我也是努力去这么做的。
但是,当这一次,当我处在孩子的角度,亲身感受妈妈”的吼骂,我才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一个孩子彼时彼刻的感受。
无助,羞耻,委屈,愤怒,自责……
我已经弄不清妈妈”在说什么,只觉得她的话就像连珠炮,打得我晕头转向,遍体鳞伤。
我也不想去弄清她在说什么,下意识地想把她的话屏蔽掉。只有变得麻木,才能少受一些伤害,让我心里少痛一点。
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原来,当我们吼孩子时,孩子的感受是这样的。

3
我以为这就很受触动了,没想到,第二天还有一个更震撼的活动环节。
两个人扮演孩子,六个人扮演妈妈。妈妈”们站在椅子上,面朝外围成一圈。孩子”依次走到每个妈妈”面前,对妈妈”说:我只是个孩子,我只想要价值感和归属感。”
妈妈”回报的是一通吼。吼什么都可以,由妈妈们根据日常情景自由发挥。
吼完了,孩子”走到下一个”妈妈”那里继续被吼。
那些妈妈们吼的内容啊,真的是再熟悉不过,都是平时吼孩子的场景再现——神情、语调、用词,每一个妈妈几乎都是本色出演”。
当我们吼孩子时,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当作为旁观者,看到不同的妈妈同时用同一种方式在吼,真的让人内心震撼——原来我是那么凶啊!
一个孩子”还没走完一圈,就已经受不了了,退到一旁哭了。
六位妈妈”也哭了,有的是自责的哭,有的是心疼的哭,还有的,唤起了小时候被父母吼的感受,泪流满面。
老师趁火打劫”,揽住两个孩子”:你们那么伤心,我家有很多好喝的酒,我们一起去喝点酒,开心一下,好吗?”
两个孩子”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一时间,场内场外都静默了。

4
看到这里,你是否也有所触动,陷入沉思,或者自责?
如果你愿意,吼骂之后,还可以有另一种结尾。
在第一个活动环节中,妈妈”吼完后,老师说,请妈妈”就刚才吼的行为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和孩子一起商量,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解决。
这一次,妈妈”和我面对面坐着,她拉着我的手,看着我的眼睛,温和地说:宝贝,妈妈刚才吼你了,妈妈不应该这样做,对不起,你能原谅妈妈吗?……”
我的内心一下子变软了,好像什么地方被触动了,那种感觉软软的,酸酸的。我又有些想哭的感觉,不由自主地点点头:嗯,好的。”
这次我用了更多的力才忍住没哭。
原来,温柔比粗暴更有力量,更能直抵一个人的内心。

5
我们当了太久的大人,早已忘了当孩子是什么感觉。
你以为只是措辞严厉了一些、语气重了一些,但在孩子心里,掀起的就是狂风暴雨。
作为成人,都受不了这样的言语攻击,何况一个弱小的孩子。每一次的吼骂,都是对孩子意志的摧残。
大人受不了,可以躲得远远的可是孩子呢,他最依恋的妈妈变成了随时会爆发的火山,无处躲藏,这该是一种多么绝望、无助的境况。
他能做的无外乎这几种:
缴械投降,被妈妈的情绪吞没,自我变得弱小。你会得到一个乖孩子,嗯,只是他会有些胆怯、自卑。变得自暴自弃,调皮捣蛋,软硬不吃,俗话说的滚刀肉。你拿他束手无策,直哀叹:我怎么养了这样一个孩子。

很多妈妈说:道理我都懂,但是情绪上来了就是忍不住。
嗯,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不过,现在我多了一种解决办法:
也许,我们需要花上几分钟,重新做一回孩子。
当你亲身体验到被妈妈吼的感受,你可能在下一次忍不住的时候会有所克制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人会问:我已经吼了孩子,我该怎么办?不能吼孩子,我该怎么管他呢?
其实,上面的练习已经给出了答案。
孩子是那么愿意原谅妈妈,是那么渴望和妈妈情感的连接。
如果你愿意,你是可以给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尾的。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孩子,你想让别人怎么对待你,那么,就请你怎样对待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