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张仲景祛湿第一方 什么中药方最祛湿?

求一祛湿中药方

推荐一个中医祛湿毒方子,将薏仁、赤小豆、淡竹叶、马齿苋、槐米、芡实、绿茶晒干后煮水,当茶喝,每天喝一到两杯薏仁茶,可祛湿排毒,美白淡斑,对湿气重、脚气、湿疹均有效。目前市面有成品芡实薏仁茶,省去自制的麻烦,但要看好配料表,单一的薏仁祛湿效果没有那么好。

张仲景祛湿第一方

有一个去湿的药方

中药用药讲君臣佐使的配伍,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种药在一个方子中的作用可能是起主要的治疗作用,可能是对起主要作用的药起辅助作用,也可能是制约配方中某些药的副作用或毒性.如果的正规的方剂的话,每个药在方中都有它的作用.

从你的方中来看,很有可能是医生跟据你的情况随证开出的,是跟据你的个人情况而定.其中薏苡仁,茯苓,白扁豆都有利水渗湿的功效,可以去除你的"湿",而方中的白以有补气的功效,中医讲气虚湿阻,所以加以补气药.

可以说白术相对于其它三种药,更趋向治本,所以建议你使用.白术是常用药,在一般的药房中都可以买到,但要注意医生的方中是否注有"炒"的字样,因为有些中药是需要炮制的.

张仲景祛湿第一方

什么中药方最祛湿?

祛湿汤 泽泻1钱,黄柏1钱,白茯苓1钱,木通1钱,防己1钱6分,苍术1钱6分,杜仲1钱6分,破故纸1钱6分方剂主治 湿热腰痛,重坠如带数千钱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服

张仲景祛湿第一方

健脾祛湿的中药配方

    中药健脾祛湿的方法很多,但是在生活行之有效、方便使用的,当属成药治疗和食疗

    中成药治疗:

    1、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2、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3、健脾丸:健脾开胃,食少便溏

    4、参苓白术片:健脾益气,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5、霍香正气丸(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健脾祛湿食疗:
    1、白菜薏米粥
    材料:小白菜500克,薏米60克。先将薏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净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
    用法:食用时不加盐或少加盐,每日2次。 
    功能健脾祛湿,清热利尿。适用于急性肾炎之浮肿少尿者。
    2、健脾祛湿汤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黄草10克,猪胰(猪横月利)300克,清水适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黄草、猪横月利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
    3、和中化湿汤 
    材料:木棉花30克,鸡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陈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鸡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陈皮或砂仁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
    4、清热去湿汤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

柔肝健脾 清热祛湿的药方

早晨好!从你说的要在熟地黄、菊花、通草三药的基础上,组配成一个能平肝与健脾胃的药方,建议可加钩藤、天麻、山药、山楂则可。具体用量可根据实际症状表现来定。祝好!

健脾去湿中药方

建议: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脘腹冷痛,肢冷便溏健脾丸健脾开胃,食少便溏参苓白术片健脾益气,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晚进餐时可以多喝些粥,如山药粥,薏米粥,莲子粥等.可以在快熬好的有健脾祛湿作用的粥中(如薏米粥)中加一点荷叶,这样就增加了清热祛暑,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了. 同时,还可以适当服用祛暑湿的中成药,如霍香正气水生活护理:祝你身体健康 家人幸福

去湿气最快的方法

中成药 参苓白术散 或者 香砂六君丸。
食物 用苡仁 红豆 豇豆 山药 煮稀饭 喝。
效果来的挺快的。

:)

去掉体内湿气的方法

1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可用中药湿清草茶调理去走身体湿气。还有就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的。一是薏米,一是红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去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熬薏米红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讲究的。薏米很硬,红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锅里一直熬,大概熬一个多小时还不烂,很浪费火或者电,而且搞不好还会把水烧干,造成糊底。方法有两种:

2 第一种方法是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开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红豆粥就煮成了。

3 第二种方法更简单,就是把现在家里不常用的保温瓶洗干净,把薏米和红豆放在里面,再倒进去开水,塞紧瓶头闷着,每天晚上这样弄好,早晨起来就是粥了,正好当早餐喝。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节省能源的,不用再熬了。

4 顺便说一个祛湿的妙法,就是点揉承山穴。(还有三阴交,阴凌泉都很有用,最好用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