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23周胎位在臀位正常吗
正常 宝宝还小 他会在你肚子里面转来转去 34周的时候你要是决定顺产的话 就去打个B超定胎位 如果胎位不正医生会给你矫正的 如果决定剖腹产就不用定胎位了
孕25周胎位不正是否要紧
孕25周胎位异常,不必担心,也不纠正,因为胎儿的位置还是要变化的,如果32胎儿的位置还是不正常,那就要纠正了。
怀孕六个半月胎盘成熟2级,胎位:臀位这样正常吗?
正常
我怀孕6个月胎盘也2级直到生还是2级呢,如果到生的时候还是臀围就要选择剖宫产了!!
胎位在臀位是什么意思
你好,臀位说的是胎儿在宫腔内的体位,通俗易懂地说,就是胎儿是屁股朝下的。正常的胎儿到了怀孕的后期,都是脑袋朝下的,屁股朝下会导致难产,不过请放心,现在的剖宫产技术非常成熟,单纯的臀位已经不是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了。
怀孕二十五周-我想顺产-是臀位有什么办法可以恢复正常胎位-
还早呢,怀我宝宝的时候五个月也是不正的,到了八个月还没正你就要去看医生了,宝宝会慢慢长大,头会重起来,他就自己往下跑的,别担心
我怀孕二十五周,今天做彩超说是臀位,要想正常生现在转胎位还来得及吗?需要怎么做?
臀位在28周之前,因为宫内羊水较多,胎儿有活动余地,可自行纠正胎位。28周以后如果还是臀位,可以纠正胎位
臀位胎儿发育健康吗
臀位不代表发育的,是胎儿在你子宫里的位置。但对生产不好,一般要剖腹。如果还有时间,要积极做纠正操,也要多散步。
什么才是正常胎位?
大约百分之三的准妈妈可能在怀孕九个月时发现“臀位”,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坐胎”,由于坐胎可能会引起胎儿的生产困难、母亲发生产伤、胎儿可能是畸形儿、子宫可能有肌瘤或本身有畸形;所以一旦发现“坐胎”——胎位不正,就必须与医师讨论何种生产方式是最佳的选择。 “胎位不正”在不同的怀孕周数有不同的发生率,如在怀孕五个月时约有33%是胎位不正,而在八个月时大约只有8.8%是胎位不正,到了怀孕九个月时只有5%上下是胎位不正,这表示约九成的胎位不正会自动转位成为正常的头在下的产位。 一、胎位不正怎么办 在产科的处理方面是以九个月(36周)怀孕仍为胎位不正时,就表示诊断确定,但仍有极少数多产妇在临盆前仍有胎位改变的机会,然而一般而言,在妊娠32-34周还是胎位不正——“臀位”时就应该决定(一)实行人工外转胎位法;(二)自然臀位生产;(三)直接剖腹产。 执行人工外转胎位时,通常会给予子宫放松的药物,以有经验的医师执行时约有六成的成功率,但是若曾经有前次剖腹产之孕妇则不建议执行外转胎位术,此外,羊水量必须适中、最好胎儿的背部在两侧、产妇体重适中,而且胎儿之臀部并未进入骨盆深部等条件下才适宜执行外转术。 二、阴道生产的注意事项 当外转术失败或不适宜执行的胎位不正孕妇,在选择阴道生产时必须注意X光或电脑断层扫描以确定骨盆是否足够通过,同时胎儿体重需在2500至3500克之间,必须特别注意产程不可延长。由于臀部通常比头部要小,所以下降可能较快,但不可以为头部也很容易产出,而认为有过早生产的时机,以免引起产伤或头部在最后生不下来的危机,若有任何产程延长则必须及早剖腹生产。 另外单腿或双腿直立的胎位不正时也不适宜阴道生产,否则脐带过早脱落垂出来引起胎儿缺氧的危机,也会比一般的正常胎位要多很多。此类胎位不正必须随时注意,在破羊膜时要进行阴道检查,确定脐带是否有脱出的情形。 近年来臀位的阴道产,年轻医师的执行经验不多,在执行时必须有资深医师在场协助生产,以确保胎儿的平安,同时臀位产的胎头产钳也必须准备使用。 臀位阴道生产执行不当时有如下的危机:(一)出生时缺氧;(二)脑出血;(三)脊椎受伤;(四)手神经受损;(五)骨折;(六)内脏受伤;(七)口喉部受伤等。 三、多数妈妈选择剖腹产 过去的十年来各大医院在臀位产渐渐为剖腹产所取代,这是因为多项研究发现,剖腹产胎儿的安全度,高于阴道生产的不确定性。这不全是医师的原因,在孕妇及其家庭对胎儿的关心度及要求零失误的压力下,使得医师及孕妇,共同选择剖腹产。然而,在目前的环境下,个人认为第二胎以上,没有剖腹产的孕妇,在胎儿不大,孕妇本身也没有并发症的情形下,臀位也就是“纯臀位”没有直立腿的情形,在产程正常时,还是可以考虑阴道生产,不过事前与主治医师讨论利弊后再下决定,是最佳之道。 四、胎位不正的原因 大约有3%准妈妈可能胎位不正(臀位),引起的原因有:(一)早产;(二)胎儿畸形;(三)羊水不正常;(四)胎儿生长过慢;(五)脐带太短;(六)子宫畸形;(七)胎盘不正常;(八)骨盆狭窄;(九)多胎等。故发现后必须详查胎儿与准妈妈的身体状况是否正常。 五、结论 因执行阴道生产时可能会有上述的危机,故胎位不正的准妈妈可选择外转胎位术或剖腹生产,然而剖腹产也不是完全安全的,有可能发生失血、孕妇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所以准妈妈发现胎位不正时必须小心处理,多请教专家才能安然应付挑战。参考资料: http://www.ertongneiyi.com.cn/article/3/200902269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