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告
谈广告
“大风车吱溜溜的转……”大风车开始了,我是多么开心呀!妈妈每天只给我三十分钟看电视,我当然要把这三十分钟让给我的大风车。
可序幕刚开始就看见一个身穿蓝猫系列服装的小男孩,睁着大眼睛看着一瓶旺仔牛奶说道:“你再看我,再看我,我就把你喝掉。”看见这个广告,我气就不打一处来,因为每次这个广告一播就会引出一大串广告。
下面我就利用广告时间跟大家谈谈广告。我觉得很多广告都是虚假广告,我还有亲身体验呢!一次,我看见电视里播飘柔广告,那位靓女将梳子放在头发上,梳子从头上“刷”
地一下落下,多美呀!她说用飘柔洗七天就可象她的头发一样。我盼望能有象她一样的头发,就吵着让妈妈买了回来,可用了一个月,我的头发还是枯草一样枯黄。你看这不是虚假广告是什么呢?而且每次广告时间太长了,让人看个电视剧看得心痒痒的。
不过广告也有好处,你看如果你不看广告能品尝到麦当劳那新出的人间美味吗?你看我那米老鼠系列服装,没有广告能知道吗?
广告有好处也有坏处。要是能有一个台专门播广告让那想看广告的人去看,让那些不想看广告的人看专门播电视剧的频道,那多好呀!
指导教师:英子
观点鲜明!
谈“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今年11月7日,立冬便到来了。立冬,指冬季从今天开始了,就是冬季的开始,农民把农作物收藏起来。
“冻笔新诗懒写,寒露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瞧,诗仙李白笔下的立冬真是诗情画意,李白可真是斗酒诗写百篇啊!虽然立冬如此寒冷,但坐在暖炉旁,又有美酒相伴,仍是感到了温暖。
李白笔下的立冬十分寒冷,那一定是北方的立冬,那里水已结冰,地也开始冻了。而我们南方的立冬却仍是“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我们上完体育课后,可热了,大家相继脱下外套,有的还脱的、得只剩下一件棉毛衫了呢!我们却丝毫感受不到一丝寒冷,反而还冲进卫生间不停地用水泼脸呢!
大人都说立冬适合养生,因为“冬吃萝卜,夏吃姜。”立冬前后,我妈妈总会煮一大锅冰糖雪梨,有止咳化痰的好功效!不仅我喜欢喝,我妹妹也与我抢着喝呢!这几天,妈妈又为我煮了一锅山楂红枣水,山楂开胃,我大口大口地喝着,一天大概喝了五六【yuerzhinan.com育儿指南】杯,一直去上厕所,嘻嘻!晚餐时,我们喝萝卜骨头汤,妹妹喝了两碗,而我却一口也不肯喝。妈妈说:“萝卜通气,多喝点!”说罢,妈妈抓起我的勺子,倒了一勺萝卜汤,强行喂到我嘴里,我反抗着,却没有用……
立冬,冬天的开端,养生的开始,祝大家立冬快乐!身体健康!
指导老师点评 :小作者从气候、养生等几方面说明立冬的到来,给人带来了知识和快乐!谢谢小作者的分享。
谈诚信-议论文600字
《淮南子》中道:“言而必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也。”由此可见,诚信可贵,诚信立人。
诚信造就无悔人生。汉朝季布信守承诺,人们常用“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来称赞他的诚信。季布跟随项羽战败,被刘邦通缉,因得多人保护,平安渡过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受到汉王朝的重用。一小孩戏玩“狼来了”的游戏,导致村民不信任,第三次狼真来把羊吃了,小孩则遭来无尽的谩骂。季布因守诚信人生步步高升,而无信的小孩将一生笼罩在后悔的阴影中。
诚信造就辉煌人生。商鞅为助秦孝公进行变法,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果有人把此木搬到北门,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根木头的。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终于,有个大胆的人扛走了这根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商鞅最终取信于民,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所以人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相反,周幽王不守诚信,为换褒姒一笑,屡次用烽火戏诸侯,再也无法令诸侯信任,最终导致国亡。诚信是辉煌人生的基石,若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
诚信造就高尚人生。自1964年起,魏德友便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返乡。而为了履行为国戍边的承诺,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50多年来义务巡边达20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而在疫情期间,一些黑心商家趁机无理涨价,人们无力还手,赚取了“国难财”的钱袋子却逐渐鼓起来,真是良心尽失,可恶至极!
人无信不立,小信成则大信立!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将诚信烙在心间,让诚信造就无悔人生、辉煌人生、高尚人生!
谈读书-周记500字
一谈到读书这个话题,我的话就多了。
其实,读书也是有方法的,而且要进行一个选择。在我看来,有一种书,读它简直就是浪费时间,那种书就是纯搞笑的漫画书。至于一些畅销书,那些只是短暂性符合大众审美的书千万别买,因为那里面基本都是一些写的朦朦胧胧,对人们毫无帮助的文章。而一些小说、专记可以用速读法,也就是一眼看10行一段,翻一翻也就过去了。而像《史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昆虫记》。。。。。。这些文学作品和历史作品正是“读万卷书”中要读的书,那些才算得上是书中珍品!
但是,很多人和老师都说一个孩子要从小就开始读四大名著,然而,在四大名著中,有一本书是我们现在还不应该读的,那本书就是众所周知《红楼梦》,记得在我8、9岁那年,一点也不像看红楼梦因为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这得很令人烦恼,但我现在才明白《红楼梦》其实叙述了整个大清的兴亡盛衰,因为我国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曾经说:”《红楼梦》是40岁以后的人读的书。
不过,话说回来,读书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第一,读文学书可以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充实我们的大脑。第二,的科普书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还能促进我们说明文的写作,至少不让别人把我们一问,什么也回答不上来!
读书真是使我快乐呀!
谈诚信-励志作文550字
古人云:“一言为重百金轻”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准则,是立足于世界的根本。
拥有诚信便拥有了成功的一半。
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在法令实行公布之前,商鞅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放置了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十分奇怪,没有人敢去搬石头。商鞅又说“能搬石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商鞅便给了他五【育儿指南www.yuerzhinan.com】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紧接着便颁布法令。之后太子也触犯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实行,原因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法。”接着便在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墨以示惩戒。他这一举动,在民众心中树立很高的威信新法顺利施行,使秦国越来越强盛,最终统一六国。
反之,如果没有诚信,便失去成功的保障,绝无成功可能。
西周时期,周幽王有一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得褒姒一笑,他命人在城成都附近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时,才能点燃烽火来求得诸侯救援。)诸侯们带兵匆匆赶来时,发现这是一场骗局,他们怒气冲冲离开,5年后,心仪西夷犬戎大举进攻周,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大家都不愿意上当受骗,谁都没有来。最后周幽王自刎,褒姒被虏。
这是何其的讽刺,一个国家只因一次的欺骗,而最终灭亡。
以上的例子,一个是立木取信,一个是帝王失信。一个使国家走向强盛,一个使国家走向灭亡。
而一切的源头,也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不正说明诚信的重要性吗?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是成功的入场券,诚信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为人之根本,望诸君共勉。
我眼中的竹子-关于竹子的作文500字
爸爸妈妈周末经常带我去爬竹子庵,山上有一棵两千年的银杏树,高大挺拔,很多人都围着它拍照留念。而我自己却最喜欢山边那一小片美丽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挺立着绿色的身子、挥动着翠绿的手臂欢迎我们的到来。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下过雨后,竹林就像抹上了一层浅绿色的奶油惹人喜欢,一棵棵竹子欢快地吸收着营养,轻轻摇着抖落身上的灰尘,比赛长高长壮。竹笋也在春雨的召唤下,穿着灰色的衣服,从土里、石头缝里钻出来和我们见面。那些笔直的老竹子站在周围,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节节长大。
夏天来了,阳光灿烂。绿色的竹林形成了天然的大伞,我们走在里面凉快极了,看到的全是翠绿的颜色。一棵棵竹子就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和朋友打招呼。绿色的枝条就像她们披散的长发,一阵阵微风吹来,枝条摇动,奏出动听的音乐。
秋天来了,竹林慢慢变成了黄绿色。秋风吹过,一片片长条的竹叶从空中飘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薄薄的地毯。走在竹林里,脚上竹叶沙沙作响,好像在和朋友告别。
冬天来了,北风寒冷。杨树和柳树,都变得光秃秃的,只有竹子依然挺立,竹叶依然碧绿。虽然枝叶掉落不少,但竹子仍然坚强地站在那里,随时欢迎我们。
我喜欢竹子,喜欢它挺直的身躯,喜欢它不变的绿色,爸爸说“竹子拔节步步高”,我要和它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谈竹子-状物作文500字
我家乡下老房子的旁边,有一大片竹林。奶奶说:“过去有人想花高价买下这片地,我不同意,因为这里有竹子,环境好。”
中秋节那天,爸爸妈妈带我们回乡下过节。吃好饭,爸爸妈妈就带我和妹妹在竹林边的小路上散步。爸爸说:“这一大片竹子都是我们家的,奶奶最喜欢竹子,你们谁知道竹子的好处?”妹妹抢着说:“我知道我知道,竹子宝宝很好吃。”爸爸笑着说:“你就知道吃,你知道竹子宝宝叫什么名字?”妹妹不知道了,一会看看我,一会看看妈妈,尴尬的笑了笑。妈妈替妹妹解围说:“竹子的宝宝叫竹笋。”我说:“竹子很有用,大的可以做竹椅、竹床,小的可以做牙签。”爸爸说:“你们说的都对,但竹子的优点不光是有用,人们把它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一直受人们喜爱是有道理的。它和人一样,也有品格,你看,这一棵棵竹子,中通外直,宁折不弯,像不像一个有气节的英雄?还有,它的生长过程很独特,它的前四年主干的生长只有三厘米,而在四年之后,它会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很快就长成一棵大竹子。因为在前四年的时候,所有的养分、精力都是在长根,等根部长得十分发达了,才长竹子的主干,这像不像一个人厚积薄发?”我说:“我们学习知识也一样,只有打下深厚的底子,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妹妹也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那天,我们谈了很久,大家还说了些什么,我记不起来了,但爸爸的话深深却地印在我的心里。
谈开卷有益作文400字
开学初,我们班就“开卷是否有益”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那是在一个晴朗的下午,王老师将我们分成正反两方,正方的观点是:开卷有益。反方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
辩论会开始前,王老师先让我们讨论五分钟。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议论声。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将自己想到的例子告诉平时学习一般的同学。每个同学都把自己想到的能够佐证本方观点的例子说出来供大家讨论。瞧,我们班的班长正在滔滔不绝的向另一名同学阐述着自己的观点,那名同学则聚精会神地听着,还不时地提出一些意见。
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王老师让我们停下,他说:“现在我宣布,本次辩论会正式开始!首先,请双方代表陈述观点。”
我们正方的代表——王芳站起来说:“我认为开卷有益。你们看,毛泽东主席一生不论走到哪儿都带着书,高尔基先生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开卷是有益的。”
反方代表立即站起来反驳:“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读死书,不如不读书。’可见开卷未必有益。
王老师说:“双方代表引用名人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语言变得精彩。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辩论。”
王老师话音刚落,正方的“铁嘴”李刚便站起来说:“请问反方,我们来学校是干什么的?”
过了好一会儿,反方才有人站起来说:“学习知识。”
李刚立刻说道:“我们是靠读书获得知识的,如果开卷无益,我们为什么还要来上学?”
反方也不甘示弱,班长李明立即反驳:“现在有许多同学都在看武侠小说,不仅荒废学业,还有同学学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逞英雄,打伤同学。而且黄色小说也很多,看了使人沉迷堕落,所以开卷未必有益。”
我对班长的观点表示反对:“武侠小说之类的有害书籍毕竟是少数,世界上的好书才占多数。再说,黄色小说是禁书,图书馆是不会上架的,因此,人们看到的都是有益的书,也就是开卷有益!”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亮出实例,充分证明着本方的观点,将辩论推向了高潮……
通过这次辩论会,大家都意识到:读好书,开卷有益;读坏书,开卷无益。因此,要多读有益的书,这样才能获得知识。
谈开卷有益作文400字
“铃------”清脆的上课铃响了,一场关于“开卷是否有益”的辨论会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开始了。
乙方同学先挑起了“战争”。“读书未必有益。你要是读一些不健康的书,看得多了,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不仅对你不好,还会影响到你身边的人。”
甲方同学也不甘示弱:“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的阶梯’,人类是离不开书本的,要不,那些高科技是从哪儿来的呢?所以只要多读书,就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说的好,太帅了!”听得津津有味的同学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乙方同学着急地说:“哼,要是上课看漫画书,整天都把学习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看漫画书上,多影响学习啊。依我看啊,看漫画书就没什么好处。这漫画书就不应该出!”
甲方同学不慌不忙道:“看漫画书是可以的,但是要分什么时候看。再说了,看漫画书至少也可以学到几个字、词、句子啊,这也是一种学习啊。”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了。老师慢慢站起来,道:“这次辩论会大家都把握住了各自的主题,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老师认为,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药吃了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作用。读书是有益的,但也有糟粕。有位哲人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时,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见书就读的人,而是会读书的人。”台下响起了热烈地掌声。
这堂课真有趣!
谈立春-写景作文500字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用这句话来形容立春,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年。它既是春天到来的象征,也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更是一个让万物复苏的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天开始的意思。在这几天,人们可以放起鞭炮,迎接春天。各种声音交织于耳畔,如万条小溪汇集,成了一条声音的河流,滚滚流去。朋友圈快要“刷爆了”,里头全是各地景点,这些给立春锦上添花,让它变得更加多彩。
“咬春”,这是人们在立春这一天dou要做的习俗。顾名si义,指“咬住春天”,“抓住春天”。关于“咬春”也有不同之处。北京人讲究吃“春饼”,吃春饼代表“咬春”。北方人则会买萝卜啃一啃。而最精细的,当属南方人。南方人会在这一天起个大早,去买来最好的马兰,去根,洗净,包入一张皮中,再放入锅中炸,春卷就做好了!咬一口,似乎真的有春的味道!
当然,立春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打春牛,贴春字等等。陕北一些地方在立春要“画红”。清晨,在院墙,大门,粮囤,磨盘,树干上画红十字,牛,羊,猪等家畜头上也要用朱砂画上红十字,以表示喜气洋洋,红红火火迎春到。宋代诗人白居易大笔一挥,题下诗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这个特殊的日子,让他觉得连夕阳都特别美可见它多么重要!
立春的景已经这么美了,春后一定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更无法想象“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景象是有多美丽。
毕竟,那油菜花的淡黄,已让我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