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
前些天,我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它是女作家萧红的著作。书中详细描写了萧红童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深深地震撼了我。
呼兰河是一个北方的小城,那里的人们十分封建迷信,也是因为这种迷信,让书中的团圆媳妇早早离开了这个世界。
书中的团圆媳妇是个童养媳(指未成年就嫁出去了)。她才十二岁,但因为长得高,就谎称自己十四岁,又因为在婆家吃得多,被邻居耻笑。她在婆家受尽虐待,生病了,婆家听信各种偏方,最后还赤身裸体地站在满是热水的大缸里,一盆热水从头上浇下。周围的人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都是在看热闹,那时的团圆媳妇该是多么痛苦与无助啊!殊不知,这病也是被她婆婆打骂、吓出来的。后来,团圆媳妇就去世了。看到这里,我很气愤,一个十二岁的姑娘怎么能被这样虐待!转念再一想,我觉得,这也不能全怪团圆媳妇的婆婆,她也是受害者,真正罪恶的是当时愚昧落后的社会。
正是因为当时社会的落后,路上有大坑大家却不去填,生了病人们却不去看医生……这一切仿佛都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所以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团圆媳妇这样的人何止她一个呢?
看到团圆媳妇的经历,我不由想到了和她年龄相仿的自己。我的每一天都是在父母的呵护和老师的关爱中度过的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不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时代嘛。
就说这次的新冠疫情吧,虽然来势汹汹,传染性强,可是因为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因为科学技术的坚强后盾,全国人民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每天我们都可以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最新的消息发布,让我们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人们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立即取消了春节期间的各种探亲访友,并积极配合各种检查,在日常生活中勤洗手、勤消毒,有条不紊的生活着。全国人民采用科学的态度积极应对这次疫情,我们终于迎来了春暖花开。
设想一下,若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年代,后果会是什么样呢?读了《呼兰河传》,我懂得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六年级说明文:呼兰河传推荐稿
《呼兰河传》这本书就像是著名作家矛盾所说的:“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它那触动灵魂的优美文字,在岁月的长河里,如宝石般熠熠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航。萧红生动详细的写出了每个事物的样子和举动,把孩子们和小动物们写得机灵可爱【育儿指南 yuerzhinan.com】,把火烧云写得烂漫迷人,把一切都描写的生动美好,仿佛自己就在这个快乐仙境里一般。
在你无聊、忧虑、愁闷的时候,翻开这本书,就好像忘掉了伤心的一切,看见书里的文字在跳动,心里的花朵好像也这样开放了。心弦也随即被触动。
这本书,让我看见一个活泼可爱的小萧红在活蹦乱跳,我也知道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一切。在那个时代的小孩子,都很傻很天真!
这本书就像是一场梦,有假有真,又烂漫又仙境……
快来翻开这本书吧,是你快乐的源头!
读《呼兰河传》有感-暑假作文650字
暑假里的我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一本《呼兰河传》深深吸引住了我。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她三十一岁便离开了人世,而在她去世的前一年就写下来这本巨著——《呼兰河传》。其实在我三年级学习《火烧云》时,就已经认识了她。作者丰富大胆的想象,让我对呼兰河美景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从那时起,我的好奇心就开始萌芽了。
终于能看到自己一直心心念念的书,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我都捧着书,它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让我融入“呼兰河”的世界。《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里面的内容都分成了章节的形式,不难读懂。比如第一章主要写了呼兰河的自热环境和小镇概貌,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像画卷似的将一幅幅场景,一串串故事展现在读者眼前。有集中了全城精华的十字街口,有充满危险的泥坑子,有跳大绳、唱秧歌的,有被婆婆折磨死的团圆媳妇,有老厨子、有二伯,还有卖黏糕的冯歪嘴子。这些,都是萧红童年时的记忆。
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对童年和故乡的美好回忆却被永远保留下来。和蔼可亲的祖父,是唯一疼爱她的亲人。年幼的萧红帮祖父铲地,把韭菜当成了野草,把狗尾草当作了谷子。萧红很喜欢去祖父的储藏室,储藏室成了她探险的地方。储藏室里的东西样样好玩,样样新奇。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坐海盗船、一起登黄山,春天一起放风筝,夏天一起游泳,秋天的田野里总有我们和稻草人的身影,这些也都是我童年时美好的回忆。
萧红虽然有一个完完整整的家,但真正爱她的只有祖父。她和祖父在后花园一起玩耍,一起干活,那里才是她的天堂。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更加幸运与快乐,可以无忧无虑、天南地北地去玩耍。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学会生活,懂得感恩,不辜负这份属于自己的小美好。
呼兰河传-推荐一本好书作文600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接下来,小微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世界名著——《呼兰河传》。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本书的”身份证”。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她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中国现在著作名女作家,民国才女。《呼兰河传》是她的巅峰之作,这本书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者以娴熟的回忆和抒情散文的风格造就了这本“回忆录”。在书的前勒口上,茅盾说:“这是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哦,对了,本书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
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呼兰河城,那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小城,城里没有一点颜色,那里的街道是灰的,那里的人也是灰的,那里的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有的甚至为了死而活着。
我记忆深刻的是团圆小媳妇,12岁的她正是最快乐美好的年纪,但她却被老胡家招去当童养媳,书中写道:“老胡家的小媳妇黑乎乎的,笑呵呵的。”这不正是一个健康的小女孩吗?但她在老胡家吃剩饭,挨打成了家常便饭。为什么会挨打呢?因为婆婆打儿子不舍得打,打鸭怕下不出来蛋,打鹅怕逃跑,打猪怕掉下一两斤肉。但打童养媳,她既不会跑,又不会下蛋,更不会掉肉。我看到这里,觉得童养媳在婆婆眼里连畜生都不如。最后活生生的以治病为由给她折腾死了。
这些人在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封建礼教下变得内心黑暗,我感觉这并不是各人问题,那问题何在呢?问题就在呼兰河城消极愚昧,不求生存的态度。他们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提不起劲来,又怎么能对别人的生死触动灵魂呢?可怕的顺其自然,可怕的麻木不仁,这也许就是《呼兰河传》为后人敲响的警钟吧。
我是小微,我们下期再见。
《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
读了老师推荐的《呼兰河传》后,我久久回味着作者儿时的快乐,回味着人们封建思想的愚昧,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令人气愤。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迺莹。萧红的一生短暂而又坎坷,而小时候在家乡呼兰河的快乐生活,就成了她一生中【yuerzhinan.com】最美好的回忆。这本书就记录了她在家乡的生活,和家乡的风土人情。
这本书重点描写了三个人物形象。天真的小团圆媳妇,尤古怪的二伯,顽强勇敢的冯歪嘴子。使我最难忘心疼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了。文中小团圆媳妇天真可爱,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被卖给别人家当童养媳。一样的年纪,在现代社会我们在教室里读书,和同学嬉笑玩耍,被父母当作手心里的宝贝,被祖国当成娇嫩的花朵。而她却被卖给别人,失去亲人的关心与疼爱,去当童养媳。不仅如此,还需要在胡家拼命干活,被婆婆立规矩,打昏过去再被冷水浇过来,用烧红的烙铁烙过脚心。最后甚至以“治病”为借口,在滚烫的热水中,被用热水浇,连洗三次,遭受非人的虐待而死。她本是文中所说,“她的脸黑呼呼,笑呵呵”变得很瘦,两眼无光,不再挣扎。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被人民的麻木无知害死。
当然,这本书还是有温暖的亲情在的。作者小时候在祖父的疼爱中,在家中的院子里,生活的无忧无虑。和祖父一起拔草、种菜、捉蜻蜓,在作者看来这个院子的一切也是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因为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作者后期为了反抗封建婚姻,离家出走。又因战乱,一直漂泊在外,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封建落后的社会,呼兰河盛举的荒唐可笑!当时没有人想着去反抗,去改变。在当今社会,没有重男轻女,妇女能顶半边天,更有了儿童保护法,来保障儿童的权益。我们不仅能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健康快乐长大,更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我们要感谢各位先辈不怕牺牲,让我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社会里,我们更要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铭记这些英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跟读《呼兰河传》有感900字
《呼兰河传》是中国近现代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她于1942年初因为疾病病逝于香港,那一年她三十一岁,在最好的年华消失匿迹。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故乡呼兰河为背景而撰写的一本回忆小说,全书描绘了萧红在呼兰河这个封建小地方的生活景象。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初的乡村故事,有新奇,有难忘,有感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浓浓的农家风味。故事中慈祥的祖父、苦命的童养媳、小马、租户以及一大批沉落腐朽的灵魂,这些人物在书中的组合、牵连将生活、人心、社会描绘得极为深刻。更为重要的是:萧红以呼兰河为回忆中心着重描绘了自己的童年世界。尽管那时候有很多很多的缺点——死板、生硬、封建、腐朽,但于萧红而言又何尝不是安稳、宽松、自在,不受约束的。这是一个美好的童年世界,萧红一生中真正的唯一的美好。
书里反复提到家里的后花园、提到家里的屋子、提到街上的泥坑……,在通信和交通都不那么发达的那时候,大概关于家乡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的定格,不会再有更新。后花园里有花,是黄瓜花与倭瓜花;有树,大榆树与樱桃树;有蝴蝶、有蚂蚱,在文字里可以感受到这个花园的热闹。大概这个后花园就像是是萧红小时候的游乐场,不知道替她打发了多少无聊的时光。屋子很大,有正房、有厢房。更重要的是,这屋子他们住了很久,就有很多老物件。比如祖母和母亲的躺箱,里面有花丝线、有香荷包,这是独属于她的玩具。街上有个泥坑,下雨总是积水。积水里有人摔过跤,有猪淹死过,这积水带来了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
祖父是慈祥的,会带着孙女在后花园里玩,会铲地,会让孙女趴在背上撒娇;会讲故事,会背诗;祖父还带着淳朴与善良,把房子给人住,或者让冯歪嘴子带点吃的回家。小团圆媳妇是外地来的,曾经在井边说过几句话,而她却在胡家被打,被用偏方各种“治疗”,最终走向死亡。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就这样死去,大概给小时候的萧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死亡,也关于当时的环境。有二爷与冯歪嘴子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二爷浑浑噩噩的过着生活,从东家或者别处偷一点东西去卖,一天重复一天。冯歪嘴子却在嘲笑讥讽中努力,对生活露出满足的笑。“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这些人是小时候记忆的一部分,而年幼的萧红一定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是祖父教过的诗句,还是小团圆媳妇那句“回家去”,或者是冯歪嘴子在嘲笑中坚强的活着。
这就是萧红记忆中的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我们有没有她这种深刻的记忆呢?也许到了我们三十岁的时候才会有这种感悟吧,这部小说在她三十岁之前才得以完成,并且广为流传。
读《呼兰河传》有感400字
我有幸读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也认清了封建社会如同一把无形却很致命的刀。这本书没有叙述完整的故事,只是将小城里发生的种种,如涓涓小溪般娓娓道来。
萧红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小团圆媳妇可以说是这本书里的悲剧,让很多读者意难平。就因为团圆媳妇走路像风、太大方,老胡家人就对她“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如此的暴行竟然还被冠以“规矩出一个好人来”,这样荒谬的理由却被呼兰河人普遍认同。后来啊,团圆媳妇解脱了,再也不用见到这些“无意识的杀人团”了…
呼兰河的人顺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但冯嘴歪子不一样,他地位低,但他敢于为了追求幸福反抗,面对人们的奚落谩骂时他乐观,在他妻子去世留下两个孩子后,他并没有就此放弃,每天努力挣钱养活两个孩子。他有一种顽强的“生”的力量,是呼兰河人比不了的,独一无二的。
萧红她不仅在讽刺封建迷信,她还把记忆留在童年里,童年里又留着关于祖父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