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糕香时_关于年糕的作文700字
穿过外婆家门口的那条长巷子。左拐,走个两三步,那块热闹的地方便是每年重阳我必去的地方。
大大的白色蒸笼,经一双粗糙的大手掀开盖子,白色的蒸汽弥漫围绕在你身边,气散去后,便可以看见黑色的竹条编成的垫子,垫子上是含着水蒸汽的重阳糕。
白色的糕底上撒着蜜料,红枣,赤豆,芝麻,密密麻麻,布满了整个糕面,色泽丰富,让人垂涎不已,底部用深绿色的香叶包着,凑近一闻,一股清新的花香夹杂着叶香扑面而来,轻轻撕开,淡黄色的底部悠悠地蔓延出好闻的桂香,淡淡的甜味,沁人心脾,纵使我闭着眼睛,也可以循着香从外婆家摸索到这里。
重阳糕刚出炉时,最是好吃,热气腾腾的,在秋风萧瑟的秋天里,如一股暖流涌进喉口。有时,我愿站在旁边等上个15分钟,仅为了那一口刚出炉的,暖暖的味道。布着深红色豆沙的白色米糕,咬起来糯糊糊的,比黏黏的橡皮糖软,比腻歪歪的甜点清甜,比软塌塌的糯米团有嚼劲。在喉口旋转着掉入时,有一点儿还会调皮的蹭在你的牙齿上,我总是用舌头费力地把所有糕块扫入口中,不肯遗漏了半点,吞入嘴后,还要用舌头满足地舔一下还带有桂香的手指,真真地余味十足……
今年,又到了糕香遍街的时候,我定是不能省去那15块的。前一天晚上,我便买了回来。今年卖糕的是另一个老婆婆,但那满脸的笑容是一样的,三轮车上的蒸笼也是一样的,我用手偷偷撕了一小块,放入嘴里,软软糯糯,还带一点儿黏性,恩,味道也是一样的。第二天早晨,睡眼朦胧的我刚走出房间,便闻见了那股甜香,眼睛瞬间弹了开来,大半块重阳糕在桌上静等着我呢!我抓起筷子便是一大口,哇,幸福的简直想流泪,可是好像没有那么暖了,哎,终究蒸笼的味道与微波炉是不一样的呀!恐怕任何机器都烘不出蒸笼那股热腾腾的味道,那是暖的能钻入人心里的味道。
又到了一年糕香飘的时候,那带着大音量喇叭的三轮车,载着寒秋里最暖的暖物来了,把那还带着温度的香味洒进重阳里……
民间年糕节_优秀写事作文1000字
年糕谐音“年高”,寓意着年年高升。听妈妈说,以往,每当到了岁末快过年的时候,江浙一带都有讲究吃年糕,家家户户几乎都会搡年糕。可如今却几乎看不到搡年糕的情景了。为了让我亲身感受一下老底子的年味,我和妈妈一起报名参加了河上镇的民间年糕会。
1月15日那天,我怀着一颗激动、好奇的心来到了河上东山村。老远,我就听见了敲锣打鼓的声音,后来鼓声越来越大,只见一位穿蓝衣服的阿姨敲着锣,一位穿红衣服的阿姨打着一只很大的鼓,其他阿姨排着两排整齐的队伍拍着腰鼓。她们组成的锣鼓队演奏出的声音又有节奏感,又震天动地。原来,这是年糕节锣鼓队的欢迎仪式。
接着,我们又看了“舞狮子”。只见有四位叔叔舞着两只金光闪闪的狮子,这两只狮子瞪着大眼睛,张着血盆大口跳来跳去,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有时还会站起来,真精彩啊!
不过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呢。当我们跟着旅行团走进了金氏家庙祠堂时,就被【育儿指南 yuerzhinan.com】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我看见一位围围裙的阿姨正手握木柄,腰身有节奏地扭动着,一旁的石磨则飞快地转动起来,而另一位阿姨不时地把米放进石磨上的一个小孔里,不一会儿雪白的面粉就从石磨旁边的细缝里汩汩地流了出来。看了这些,我终于明白了面粉是怎样做出来的了。我对阿姨说:“阿姨,我也想试一下。”阿姨点点头走到了一旁。我抓住木柄,学着阿姨的样子推起磨来,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石磨还是纹丝不动。阿姨一边笑着对我说:“推磨用的是巧力,而不是蛮力哦。”一边走上前,和我一起抓住木柄旋转起来。嘿!石磨真的旋转起来,我推着磨儿玩的不亦乐乎。
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搡年糕比赛了,搡年糕比赛了!”我连忙和妈妈一起挤到搡年糕的地方,看见一位身强力壮的叔叔和一位矮个子的叔波正拿着木榔头站在石臼旁,一位爷爷从大锅中拿出两团香气腾腾的糯米分别放进了石臼里,只听一声“开始”,我见两位叔叔同时把木榔头在冷水里浸了一下后,就高高地举过头再用力地搡了下去,“咚”的一下,糯米面团上立刻出现了一个深深的凹坑,一下、两下……十五下、十六下,那位强壮的叔叔明显地越搡越慢,再看那位矮个子的叔叔,咦?他怎么不动了?哦,原来他的木榔头被糯米面团粘住了,拔也拔不出来。最终是那位强壮的叔叔搡年糕的次数最多,赢了!后来我还观看了包粽子比赛,做团子比赛,还品尝了美味的糕花。
最后,我们一百多人聚在村民家里,吃了一顿别有风味的农家餐,真是又热闹又开心。
河上镇的民间年糕节,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农家人过年的喜悦与幸福。
家乡风俗-记叙作文打年糕作文800字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每当这首熟悉的童谣响起,嘴中便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甜蜜的感觉。在我老家,有这样一习俗,每到农历年底,街坊邻居们便聚集在一起——“打年糕”!
大家一般提前几日准备好打年糕的一切事宜,一口大石臼和一只大棒槌,这是打年糕的主要工具。各家各自准备用来做年糕的糯米和晚米,这是打年糕的主要材料。然后街坊邻居坐在一起商量在谁家打年糕,以及各家打年糕的顺序。一般十几户人家合在一起,一家年糕打完,再打下一户人家的年糕。到那时,被选中的“幸运儿”家里一定是热热闹闹,喜庆无比。
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打年糕的活动就正式开始了。一口大石臼摆放在厅堂正中央,旁边则是一根大棒槌。家家户户围坐在石臼旁边,此时的厨房早已是“雾气”缭绕,天空中飘散着粉糕白色的蒸汽,从中还能闻到糯米那浓郁的米香。待米粉蒸成米糕,将米糕倒入石臼,就开始击打年糕了。打年糕需两个人配合进行,其中一人坐在石臼旁,负责翻动石臼中的米糕,他一般是一位打年糕的“老师傅”,非常富有经验,另一人则站立在石臼前,挥动大棒槌,自上而下击打米糕。击打年糕可是一项体力活,棒槌本身就有20多斤,而米糕又非常具有粘性,因此每一次击打,都要消耗不少体力。因此好,一般会安排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轮流上阵。每击打几下,“老师傅”就翻动一次米糕,然后再进行击打。直至米糕变的顺滑且富有弹性。
接下来,还会有另一位老师傅将米糕揉捏成一个巨大的圆形饼块,听大人们说,单个饼块的重量就超过了10公斤,我不觉呀然一惊,真是好大一个饼啊!
打年糕时,周围会聚拢很多人。其中有不少像我这样的小孩子,望着石臼中香气扑鼻的洁白的米糕,不禁垂涎三尺。坐在石臼旁的老师傅看着我们这些眼馋的孩子,会时不时地掐一把年糕花,塞到我们手里:“热乎着呢,蘸点糖,尝尝。”我蘸了点红糖,一口咬下去,年糕韧劲十足,又Q又弹,再加上红糖的甜味,简直是绝配!
打年糕在我老家是一场盛大的活动,往往从清晨持续到深夜,其中带有大家对新年的殷切期待,这份“年年登高”的喜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关于年糕的作文800字
大娘们头上顶着打糕,冒着敌军的炮火,穿过战争的硝烟,走着走着,一颗残酷的子弹想打娘们射去,一位志愿军为大娘们挡了这颗子弹,他就是住在大娘家的伤员。这时,解决了食物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终于,我们打胜了这次阻击战。在朝鲜的一个火车站中,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在向志愿军同志门招手示意离别,许多人都哭泣着。
在一节车厢的登车处,一位小女孩紧紧抓住一个志愿军的手。她,就是小金花。她用她带有哭腔的声音对志愿军说:“叔叔,你别走!我舍不得你啊!”“乖,松开手。我以后可以再来看你们的呀。”他安慰着小金花。小姑娘抽抽哒哒下了车。
无独有偶,在另一节车厢内,一位老大娘拿着个包裹对另一位小伙子说:“一路走好啊!小兄弟,这是我给你准备的打糕,饿了就吃。爱吃就多吃点,吃完了我再给你邮过去几包;”说完,便忍不住伤心,也哭了起来。志愿军战士看见她老泪纵横的样子,忍住伤心说:“大娘,我走了,您多保重啊!”
一位拄着拐杖的大嫂,背上还背着孩子,孩子已经熟睡了。她也跟一位战士说着话:“志愿军同志,谢谢你们这几年来对我们的关照。等着孩子长大了,我让她亲自去向你们道谢:”“大嫂,您看您又说客套话了吧?我们都是一家子,互相照应是应该的。再说了,怎么的也是你们照顾我啊。”
列车不顾人民的哭泣声,冷酷地鸣响了汽笛。列车就要开了!许多人抢着跟志愿军握手。可是不一会儿,列车就渐渐远去、远去,最终完全消失在人民的视线中了。
打年糕-六年级日记作文1100字
今天是腊月廿四,爸爸说:“刚收到老家小队长的微信,明天打年糕。宝宝,你想不想去看看,你还没有见过呢!”看得出爸爸充满了期待,我就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我们驱车45分钟,从武康来到了爸爸的老家——新安镇城头村东兜组。一下车,就看见人们已经忙碌开了,爸爸拿出相机就一阵狂拍。我呢,面对老家人的招呼还有些羞涩。打年糕的地方安排在一处房屋前的空地上,尽管寒风刺骨,但似乎人们的热情更加高涨,我也细细地观察起来。
第一道工序是蒸粉。空地上,两座由砖头搭起来了灶头正不断地冒着白汽,负责烧火的老爷爷面色红润,跟烧得正旺的柴火非常般配。据说,这些柴火都是各家自己带来的。两位年轻一点的伯伯负责蒸粉,他们把由粳米和糯米碾成的米粉分批洒在一个特制的蒸笼里。这个蒸笼是竹编,呈圆锥形,上面铺着一层纱布,米粉就一层层地铺洒在上面。我凑过去想看看清楚,大伯说,“以前小孩子是不能看的。”“为什么?”我好奇地追问原因。大伯回答说:“怕小孩子看了蒸不熟。”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奇怪的风俗到底是什么原因。爸爸告诉我,蒸粉可是技术活,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一定要选对火候掌握地很好的人,爷爷以前就负责这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是打糕。米粉蒸熟后,一位伯伯把米粉团揉成一团,放在一个石臼里。忽然,他揪起一块“年糕”往我手里塞,说道:“‘雪糕’很好吃,那边还有白糖,去蘸蘸吃。”我尝了尝,雪糕松软香糯,味道还可以。接着,两位中年壮汉每人拿起一个石头锤子。这个石锤是圆盘形,直径大约25厘米,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工具。两位伯伯商量好各自击打的部位后,就抡起石锤开打了。他们高高举起,稳稳落下,你一锤,我一锤,发出“砰”“砰”的敲打声,旁边的人都注视着这个核心步骤,仿佛被这场景吸引定格了一般。大约20锤后,负责翻年糕的大伯又上场了,他把年糕从石臼里翻了个身,旁边【育儿指南www.yuerzhinan.com】另一位叔叔往年糕上洒水,新一轮的敲打有开始。大约这样3个回合后,年糕已经不再是松软的样子了,变得很有弹性,颜色也从原来的“雪白”变成了“玉色”。
第三道工序是切糕。打好的年糕被放在一块长方形的门板上,被一件很奇特的工具一分为二。这个工具其实就是一根稍粗的线,两端系着两根筷子,就是这个“筷子线刀”,一下子就把年糕分开了,留下了一道整齐的切口。6位叔叔阿姨齐上阵,分别将年糕揉成长条状,再盖上纱布,不断地抚平年糕的表面,不一会儿,两条圆润的年糕条就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时,“筷子线刀”又出场了,一个人把长条状的年糕切成宽10厘米左右的块状年糕,另一个人则快速地把小年糕放在一个铺了尼龙纸的竹匾里。
第四道工序是美糕。一位老婆婆将调好的“红汁”装在瓶子里,用筷子头微微蘸一下,再往年糕中央点一下,这样,每块年糕就都有一个红色的“胎记”了,就像小孩子眉心的“点红”一样。一位经验丰富的阿姨负责将年糕做成“猪头”和“元宝”,象征吉祥如意,财源广进。做好的年糕有专人送到每家每户。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老家的“打年糕”,虽然没有机器的快速,但靠人力的合作也形成了一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不仅生产嚼劲十足的土味年糕,还生产了快乐、和谐、热闹和十足的年味。明年,我们再去打年糕。
外公的年糕_状物作文1000字
那时,外公还住在乡下。母亲经常牵着我的小手,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回去看外公外婆,最少能住两三天,遇上寒暑假更是可以待上一个多月。我有充足的时间呆在那儿,所以能吃到许多城里吃不到的东西,比如藤羹、清明果、香榧。但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外公做的年糕了。
诸暨年糕,十里八乡都是有名的。做正宗的年糕,要用最正宗的工具,一口大石缸满满盛上热气腾腾的香糯米,人要用重达三十多斤的大木锤锤击糯米。这次数不能少,只能多,所以对人的体力也是一番考验。曾听母亲说,外公年轻时,能举着木锤砸上百多次都不出大汗,可惜现在腰腿都不行了。
我不知道“不行了”是什么意思,只要不碍着我缠着外公吃年糕就行了。往往这时候,外公就偷偷向舅舅嘱咐几句,好像在偷偷交谈的特工队队员一样。外公看见我两只黑不溜秋的眼睛骨溜溜一转,流露出疑惑的神色,他立刻和蔼可亲地走过来,慈爱地给我唱起儿歌来。
依稀记得词儿是这样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糖蘸蘸,多吃块,盐蘸蘸,少吃块,酱油蘸蘸吃半块。外公唱得极富感情,夹带着几分方言让我倍感亲切,我被迷住了,含含糊糊地跟着学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公此时却去了外堂一会儿,回来时像变魔术一般地端出一盆软润香甜的年糕出来了。我欣喜若狂,外公却很是煞风景地说:“小宝,听说年糕要蘸了红糖才想,才甜。你等着,外公给你去买!”说着就要去了。
我急得一下子站起来去拉外公的衣服,却在椅角绊了一下,立刻和椅子一起滚倒在地,哇哇哭起来。这一哭,在外公耳中便如玉皇大帝发起脾气来,一发不可收拾了。吓得外公急忙弯下腰把我放在椅子上,只说了一句:“外公去买糖。”便立刻跨过门槛,一阵风似的走了出去。路上遇到的熟人都纳闷了:老姚今天莫不是要赶火车?怎么走的这么快!只有我仍在哭泣的脸上大雨转晴,抚掌笑道:“外公好快,外公给我买糖块!”舅舅应声应声出来,一看外公渐渐远去的背影消失在对面的小山头上,他生气的说:“唉,老爸也真是的,杂货铺离这儿三四里远,走得快也得来回一个小时。唉!”说了几句,舅舅又是一声叹息,那愁眉苦脸的表情,让我想到从废墟里救出来,饿了几天的灾民。
果真如舅舅所说的,一个多小时后,外公气喘吁吁地回来,将手中青铜色的糖罐塞在舅舅手中,这才喘了一口粗气,喝了一杯水,灰扑扑的脸这才转红,干裂的嘴唇也好了很多。外公出了一身大汗,疲惫地躺在床上,舅舅除去罐子上的封条,将红褐色的糖洒在那玉白色的年糕上,我捏起一条放在口前,只觉得手上软软的,甜香扑鼻,香味四溢。再送到口中,年糕甜黏适口,软韧爽滑,红糖甘甜如饴,在舌尖上绽放。不知是年糕上的红糖好吃,还是由于别的缘故,我吃得格外香甜。外公看我吃得这么香,呵呵呵地笑起来……
现在偶尔也能看见卖年糕的摊子,他们的年糕,那是远远不及外公的香甜了。
打年糕_描写各地风俗的作文800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临近年关,村上每年都会打年糕,特别热闹,吃个年糕头,讨个好彩头!
临近冬至,奶奶家到处洋溢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马上到打年糕的日子了!
到了冬至,寒风凛冽。我坐着车回到了奶奶家。奶奶早早地在门口等着,当然,来迎接我的不只奶奶一人,还有我儿时的宠物狗——咪儿。一进奶奶家的院子,便能一声瞥到那巨大的石臼和常年放在里头的那根粗大的木锤。
进了屋子,我异常兴奋,稍作休息,便和奶奶一起着手准备打年糕所需材料;先将清洗干净的糯米磨较细的糯米粉,按一定比例加入水,边加水边搅拌,加的水不能多也不能少,略微多些少些,都会影响年糕的口感。然后不停的揉,和和面是相差无己,待糯米粉变为黏乎乎的一团时,便可进入第三步。将和好的糯米粉团,整个放到锅里,下面添一点柴禾,倒一点水,盖上锅盖,用小火蒸着,五分钟打开一次锅盖,待水全部蒸干亦被糯米粉团吸尽,便是出锅之时。刚蒸好的糯米粉团比方才更黏,好奇的我忍不住用手捏了一点。不想它却调皮的黏在我手上,任凭我如何拔,它就是不下来。没办法,我只好把拉出来的长长的一条丝都挑下来,然后用水洗掉。
第四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便是“打”!把糯米粉团放到石臼里,便该爷爷上场了:举起大锤头,用力往糯米粉团上砸,一次又一次,砸了大约五十下,用奶奶将糯米粉团翻个身,然后爷爷接着砸,砸了大约三十次,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跑上前去,让爷爷让我打一次。爷爷笑着说:“好,让你打。要用力打呀!”我接过大木锤,举过头顶,大叫一声:“呵!”使尽全身之力,向石臼里的糯米粉团砸去,然后再举起,再砸下,举起,砸下,举起,砸下……重复了近二十次,直至我筋疲力尽。可惜这二十次中,有七八次都砸在了石臼上,没砸到糯米粉团。看来这打年糕,也是讲究技巧的。我把木锤还给爷爷,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又过了好一会儿,打年糕的“壮举”总算是完成了!
我乘机拿了一小块,撒些糖,吃起来,味道还不错!美味!
打年糕,年年高!
作者:黄芮芮
指导老师:吴芳芳
舂年糕-写物作文600字
今天,我家很热闹:老远就能听见“阵、阵”有节奏的舂糕声,“唧、唧”搓年糕的摩擦声,还有嘻嘻哈哈的欢笑声……不说你们也猜得出来,我家在舂年糕。这是奶奶的老习惯。她常说:“农田要自己种,年糕要自己舂。”
舂年糕是一件烦琐的事。
一天,奶奶取出一只做工精致的小箩叫爸爸浸年糕米。爸爸取了上等粳米一斗加一碗糯米,搅拌均匀,在水里淘去杂质,浸在一只大缸里。我看见爸爸一连取了五次,淘了五次。一个星期后,奶奶又叫爸爸把缸里的米取出来再到河里淘一遍,放在一只大箩里。
接着,奶奶在堂前中央放一只大竹笾,底下垫一层稻草,上面装上一具石磨,把“丁”字形的拉磨工具装上去。准备就绪后,由爸爸拉磨,奶奶自己亲自把磨,把米一瓣一瓣地舀入磨眼里,大约磨了两个小时才把面粉磨好。爸爸拆去石磨,奶奶连忙在竹笾上摊一块干净的大白布,上面铺上一层草木灰。第二天,奶奶又把湿的草木灰取出来再换上一层。当感觉底下的面粉有点硬梆梆了,奶奶叫爸爸搬来几块大石块压在上面。几天后,笾里的面粉全变得坚硬了,爸爸才把上面的东西拿开。大家一齐动手把结块的面粉搓成粉末。
要舂年糕了,爸爸叫来几个小伙子帮忙。奶奶把面粉装到一只大蒸笼里,放在一口大灶上蒸,下面用旺火烧。蒸好后,叫爸爸把熟粉倒入石臼,几个小伙子马上用木桕不停地捣,一个机灵的小伙子在下面揉,直到把面粉捣得坚韧为止。于是,大家又七手八脚,一齐动手,揉的揉,搓的搓,印的印,把一块块有图案的年糕做出来了。忙了几个钟头,年糕终于舂好了。奶奶做了一锅菜熬年糕招待大家。大家嘻嘻哈哈,吃得挺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