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关于节日的作文400字
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摩尼成佛的日子。
腊八节有一个习俗,可能大家都不太了解:腊八是还钱的期限。所以,向别人借钱一定要在腊月还清。也难怪那些没钱还债的穷人,心情就像古时候的一句俗语:“第一腊八犹可日,第二腊八急如火,第三腊八无处躲。”
腊八节的习俗当然还有大家耳熟详的:喝腊八粥。去年的腊八节,妈妈就给我们煮了腊八粥。煮腊八粥的材料可丰富了!有大米、白芸豆、赤豆、绿豆、小米、花生、栗子等。妈妈煮腊八粥用的是超大的锅,因为那叫“满锅饭”。其实,用大锅煮还有一个原因:这是因为讨个吉利,表示大家以后每天都能吃得饱饱的,不用烦恼。妈妈用大锅煮好了香喷喷的腊八粥,哇!香味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哎呀,好烫!我被烫的直吐舌头。吃完了腊八粥,我想:这粥好好吃呀,真希望下次腊八节快点到来。
腊八节还有一点高兴的,因为腊八节是在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嘛,我们一年级学过一首童谣,里面有一句这样的:“过了腊八就是年”。所以再过不长时间,人们就会兴高采烈的迎接新年啦!
祝大家每个腊八节都幸福,快乐!
读《腊八粥》有感_观后感550字
《腊八粥》是一篇散文卷,它是一篇冰心回首童年,想起童年的回忆的文章。其中,用腊八粥作为题目,是因为“腊八粥”是冰心对童年回忆的散文中最突出的一篇,她通过孩子们在腊八节这天,做腊八粥纪念周总理而回忆起自己母亲忌日,也是腊八节勾起她童年中的种种回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几个天真【育儿指南 yuerzhinan.com】烂漫且懂事孩子的话: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从这天真无邪的语句中,勾起冰心心中难以抹灭的记忆,在前十年,冰心到处迁徙,早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现在,在孩子们的提醒下,才想起了她母亲的忌日,在孩子们的身上,冰心仿佛看见了童年的自己。
腊八粥,顾名思义就是腊八节常吃的一种食品,但在《腊八粥》这篇文章里,“腊八粥”却是一种坚持的精神纪念的象征,在冰心的五代,每一代都坚持每年都煮腊八粥,所以冰心用“腊八粥”为题,既写了腊八节做腊八粥外,还表达出作者对童年的腊八粥的回忆和孩子们为纪念周总理爷爷做腊八粥而高兴。冰心说过一句公式“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腊八粥》这篇文章,如果没有孩子,冰心就不会想起回忆起她母亲的忌日,如果没有孩子她就不会写这篇文章。冰心写的文章里几乎都有孩子和童年。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童年快乐时光,珍惜童年任何伤心的事、难忘的事。就像冰心的这篇文章一样,童年的一碗腊八粥,就能回忆起许多难忘之事.........
腊八粥-写物作文500字
小米、大米、红豆、黑豆、莲子……各种杂粮汇聚在一起,碰撞出这么一锅看似平平无奇,却能打开味蕾的杂粮粥——腊八粥,正所谓小小杂粮,大大的力量嘛。
腊八粥这个词从小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甜甜的豆香,糯糯的口感,我怎会忘记?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叫《腊八粥》,“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立时生出一种甜腻的感觉呢。”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瞬间生出一种想要自己做的想法。
盼呀盼呀,终于盼到了腊八节,那天我起的很早,比母亲还要早,我兴奋地跑到厨房,一股脑的把母亲装豆子的罐子放到了桌上,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将不同种类的豆子各倒出一点,放到了盘子里,看着那杂乱的豆子,花的、红的、黑的……混在一起,有些豆子我连名子都叫不上,“你干啥呢?”这句话的出现让我吓了一跳,母亲不知何时出现在我的身后,母亲的眼神露出无限的惊讶,看到我手上那盛着一堆豆的盘子,连忙跑过来,嘴里还不断地叨叨:“干嘛呢,干嘛呢?”我识趣地把手中的盘子递给母亲,恋恋不舍地走出厨房,扭头,看着母亲那忙碌的身影,心中就像那豆子一样杂乱。
虽然没做成腊八粥,但心中仍对腊八粥有无限喜爱,同时对母亲那忙忙碌碌的身影发出心底的敬佩。
“腊月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月冻金消。”我爱腊八节的温馨,更爱腊八粥那不可代替的香甜与温暖。
腊八火-家乡的风俗作文650字
在我的故乡,有一种特别的民俗,它就是腊八火。
或许许多人都知道腊八粥,但未必人人都听说过腊八火。腊八火,是在腊八节这天点燃的巨大篝火,人们围着篝火,谈笑玩乐,期盼美好的新春新年。
腊八火从中午就开始筹备。一个村子或几个联络在一起,走街串巷,收集燃料,随着人们的脚步走过千家万户,新春的喜庆浓浓地散入了大街小巷。在村里空阔的地方,人们动手用砖头围成一个圆,圆的中央放好木柴,圆上再建好一个塔。约莫下午五点的样子,煤塔搭好了,焚上柏香,点燃木柴,一阵浓浓的烟雾过后,腊八火燃起来了!
腊八火从下午燃到黄昏。日渐西落,明月东升,腊八火愈加燃出了它的风采,在夜幕的衬映下,火光是火红火红的,通透得如夏天里的烈日;那跳动的火苗好似有生命一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其中似乎隐藏着一种别样的?律,将人们的心勾得痒痒的,新的生机在每个人的心田间涌动。
故乡的腊八火属于夜晚,明月当空,火光照亮了大半条街巷。乡亲们都纷纷走出家门,纷纷来到腊八火的周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童,无论是相识的还是不相识的,都在腊八火旁共庆新春的欢乐。男人们燃放炮竹,女人们分享糖果,火光消除了大家之间的隔阂。有人拿起吉他唱民歌,有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论家长里短,谈论古今兴衰。孩童们围着腊八火游戏玩耍,嬉戏之声不绝于耳,最热闹时,大家围成一圈,手拉着手,载歌载舞,火光映在乡亲们的脸上,大家醉了,被这红彤彤的腊八火映醉了,被这新年钟声里的节日陶醉了。所有人都惬意地享受着这属于自己的狂欢夜,腊八火一直燃到了天明。
我想,故乡走出再远的游子心中也会永远有一团熊熊燃烧的腊八火吧,以及在火光旁围绕着相依相偎守夜长谈的乡亲们。那是家的味道,是灵魂的归处。
腊八粥的知识_四年级说明文500字
腊八节到了,在腊八节要喝腊八粥,我们都知【yuerzhinan.com】道,但是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喝腊八粥吗?别看只是一碗小小的粥,里面的知识和里面的材料一样丰富的很!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关于腊八粥的知识吧!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赐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还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煮粥供佛。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还可以增福增寿。所以人们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很多,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粥里有红枣、莲子……总计不下二十种。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在半夜时分开始煮,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你想,这样复杂能不好喝吗?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各种花样,再放在锅中煮。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一碗粥有这么多知识,中国真不愧是文明大国啊!我真自豪自己是中国人!
记忆中的腊八节_难忘的记忆作文700字
又是一个腊八节,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香喷喷的腊八粥,那一丝丝的甜意,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腊八节……
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腊八也是个很特别的节日,早早地就盼望着腊八节的到来。到初七傍晚,早已迫不及待的我们放学就约好了伙伴,三五成群,男孩背着自制的冰车,女孩拎着个大篮子,一路小跑,直冲我们冬天的乐园——村外大河边。
六、七米宽的大河冰冻结实,冰面光洁如镜,阶梯似的石头上流水结的冰,凸凹波纹如鱼鳞,疙疙瘩瘩,很是美观。男孩们放上冰车,有的跪在上面,有的两人坐一起,双手冰钎一凿,“哧溜”一声,滑的无影无踪。女孩也不甘示弱,从河边找上薄而大的石块,再用双手捧上几捧背阴处没有化的积雪,分撒在冰面上,放好石块坐上去,“推吧。”后面的人一推,嘎啦啦一阵冲向前,有的原地打转摔倒,有的冲出不远屁股下的石头早已不见踪影,四脚朝天,任凭后脑勺被磕的有点闷疼,依然会找一块更大的石块,大伙像串糖葫芦,一个一个拽着前面人的袄后襟,齐声令下,一起使劲,还是不到几步,东倒西歪,人仰马翻,脑勺着地,玩的起劲的我们根本没在意冻的通红的小手都蹭破了皮。寂静而空旷的山涧回荡着顽皮的欢声笑语……
天色已晚,兴致未尽的我们匆忙各自赶到上游(为的是干净),用石块砸上几大块冰凌,按照自己心中的想象,把冰块稍做敲凿,像娃娃,像动物……载着满心的喜悦,不停的用口中的热气哈着冻的发青的小手,回家的路上,仍然忘不了欢闹嬉戏……
腊八的早晨,早早起床,和姐姐弟弟争先恐后,端上妈妈做的红红的腊八粥,跑到院里,抢着去喂昨晚放在每个门口两边的冰凌人儿,用红色的豆子给他安上小嘴,看着似笑了的冰凌人儿,心里别提有多美……
不觉太阳已经升起,尽管没了孩提时的情趣,但那甜甜的腊八粥依然给人以浓浓的回味
腊八粥_小学说明文900字
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在东北也有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之说,意指腊八这一天非常冷,吃腊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图个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