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周馥故里,感受家风文化-记叙文700字
中国自古出人才,周馥家族人才济济,对我国有着重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探访周馥故里,体验周馥家风带来的文化熏陶。
周馥生活的那个村庄叫周村,现在也叫周馥村。
一进村口,便能看见周馥出外求学时跟妈妈告别的伫望亭。在外求学的周馥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的时候才能回来,周馥的母亲能不牵挂吗?周馥出门拜师虽对家有很多的不舍,却更希望求得知识。所以周馥的母亲伫望周馥“远从师,含泪别”最终,周馥不负众望,考上状元,挥笔写下“忆少年事”。
周村很大。在一个山坡上,我们能望见两个孩童在打水的情景,打水的孩童分别是周繇和周繁,后来两个人都进考取了进士。旁边是里湮窟,那里的水甘甜清透,是自然的山泉,是可以喝的。这里有景有路又有水,令看过的人都心生喜爱。
周馥的宗祠被誉为“中国20世纪建筑文化遗产”。虽然现在有些简陋,但仍能感受得到昔日的辉煌。中国建筑公司与中国文化公司在一根柱子上粘的荣誉徽章,闪耀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周馥宗祠前面的接官厅是四合院结构,中间是露天的。红色的瓦块,深红的柱子,接官厅里周馥和周学熙的画像赫然在目。谢老师给我们讲了周学熙小时候的故事,真是又好笑,又引人深思。故事教我们“做人要理智”的道理,但对一些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是不可能讲得通的。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习惯把周村叫做周馥村。周馥村的文化遗产宝藏多得数不胜数。周馥家族世世代代,做了许多善举,比如修建万善桥,治理洪水等,他们谨记家规“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优秀的品德延续了6代人,创造了百年家风。谢校长说:“周馥家族每一代至少会出一位名人,他的家族之庞大、学识之广博甚至都可以自办一所大学了。周馥是东至的名人,也是中国历史人物中一颗闪耀的星星!”
离开周馥村庄,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周馥家族的优秀品德、求学精神、处事智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当学习周馥精神,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长大后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给后代做好榜样。
暑假日记_描写美食的作文400字
8月3日https://www.yuerzhinan.com星期四晴
玩完了云龙涧,我们就去往海滨浴场。因为怕手机进水,所以爸爸买了两个手机膜(防水套),原本十元一个,硬是被老爸说成十元两个。
之前导游让要漂流的游客交了钱,他们就去漂流了,结果没漂成,因为江苏省新省长和哈萨克斯坦总理交谈,所以没漂成,也导致去花果山的要爬山,于是我们换成了到海洋馆去然后我们先去风景好的湾(有两个,一个好游泳,一个看风景),我们走啊走,走的脚都疼了,(前文写了,我穿的是凉鞋),中途我和妈妈还捡了会儿贝壳玩,那里的贝壳各个样式不同,有许多十分漂亮,我们捡了好多贝壳和小海螺,有筛选了几个特备好看的贝壳和小海螺,于是我们就接着走,走了好久,我们碰见一个老爷爷,爸爸问老爷爷,另一个湾还有多远,老爷爷回答还要二十分钟,于是我们就往回走,途中我还看到了孔雀园,有许多孔雀,他们都没锁在笼子里,可以自己满天飞……
到了晚上,因为晚饭自理,所以我们吃烧烤,导游推荐第一家,但第一家满了,只能去第二家,我们店了好多吃滴,除了烧烤外,我们还点了爆炒鱿鱼和蒜蓉花甲,我们吃得津津有味,但服务员都忘了有爆炒鱿鱼了。回去的时候听吃第一家的人说,那些海鲜都是死的,而且还花了一千多元钱。
探访天封塔
我们宁波名胜古迹繁多,今天,天气晴朗,我们动身准备去游访天封塔。
天封塔位于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之间,附近是热闹非凡的城隍庙。天封塔呈六边形,是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用来安葬高僧。它的旁边有一个小公园,空气非常清新。
我们开始登塔了,塔里没有空间装下宽大的电梯,只有狭小的木质楼梯。到了第二层,妈妈告诉我这是一个暗层,阳光照不进来,只有微弱的灯光。
我们一层一层地往上爬,越到上面,楼道越来越陡峭,越来越狭窄,楼梯上每次只能容下一个人通行。每层的天花板也在变低,要是稍不留神,脑袋就会被撞到。所以攀登时既要留意脚下,也要注意头上。在塔里,我还看见不知道谁刻在墙上的一些字,我心想,名胜古迹上怎么能乱涂乱画呢?这种行为太恶劣了!
呼——呼——呼,终于爬到塔顶了。凭栏而立,我听见耳边传来的风声,低下头,看见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房子,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封塔的故事和美丽风光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我为我的家乡有这样的名胜古迹而自豪!
探访周馥故里有感-叙事作文550字
正家,而天下之定矣。名门与其良好家风的传承息息相关。下午,我们戴着帽子、顶着骄阳向周馥故里出发。五年级十个班五百多人,排成两列纵队浩浩荡荡。穿着校服的我们像一条蓝色长龙缓缓前行,我们一班打头阵,我和洪雨墨举着两面大红旗像威武的大龙头。路漫漫,我们走到目的地时个个汗流浃背,却依然激动不已。
我们在小广场排好整齐的队列,先参观中国世纪建筑遗产周氏宗祠,它只剩下灰色的柱子和屋顶,我抚摸着斑驳的柱子,它仿佛在诉说3年前刚刚建成的辉煌。柱子间有些许照片,他们是万善桥、洋灰坝、大成殿、接官厅、周馥墓神道。照片记录下它们昔日的灿烂。解说员说周馥墓神道的雕像不是凶神恶煞,而是类似现在卡通般和善形象,彰显周老先生的宽厚仁德。
穿过山间羊肠小道,映入眼帘的是伫望亭,伫望亭的亭角翘起,像正要展翅的雄鹰,如箭般冲向广阔天空。每每送别外出求学的周馥,母亲一定在亭下满心不舍、意恐迟归。周馥写下《忆少年事》六年负笈远从师,三节还乡半月期。常忆慈亲含泪别,门前伫望转山时。
最后我们来到了古色古香的周馥接官厅,厅内有风清南服的对联,表达了周馥为官清廉,南边的百姓信服他。另一屋中有对联“藏书万卷可教子,买地十亩皆种松”说明读书太重要了。望着老先生满脸慈祥的画像,崇敬之情油然升起,我们对着他的画像不约而同地三鞠躬。
参观结束,我感慨万千,周馥以布衣之身,奋发图强,开创了文商并举的大家族,六代人才辈出,成果斐然。六世书香,百年家风,我要汲取周氏家风文化营养,好好学习,长大做祖国的栋梁。
探访“周馥故里”有感-叙事作文500字
我的家乡虽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县城,但却被称为尧舜之乡,她青山绿水人才辈出。今天我们就在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探访了我们当地著名的“周馥故里”,它让我深深感悟到了周氏家风的勤勉好学和与人为善。
下午三点,一到目的地我们首先领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馥接官厅”的别致造型和传奇风采,之后便来到了“伫望亭”。站在“伫望亭”上,读着周馥的《忆少年事》 :六年负笈远从师,三节还乡半月期,常忆慈亲含泪别,门前伫望转山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周馥母子告别的感人画面。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周馥六年远离家乡拜师求学。我不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他不仅要承受告别慈母远离亲人的煎熬,更要克服求学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如果没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积极向上的品质,他怎么可能有六年的坚持呢!
人们常说家风是一种传承。这次探访让我进一步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历代周氏家族为家乡所做的众多公益事业:捐办了治病救人的“建德医院”;创办了造福乡梓的“宏毅学舍”;捐建了便民出行的“花园万善桥”等等举不胜举。我想也许正因为有像周氏家族这样的一代一代的我们的先人,才孕育了我们东至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宽厚仁爱。
两个小时【http://www.yuerzhinan.com】的探访很快就过去了,可我还沉浸在周馥故里的故事里意犹未尽。我想这次活动一定会在我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莫大的激励和帮助。“周馥故里”我还会来的!
家乡的美食-美食作文400字
美丽的家乡是一个寒是如诗如画的漂亮地区,这里有大,有山林,妙极了!
大家这儿不但景色美,也有好吃的,说起大家这儿的特色美食是啥?那么就非回锅肉莫属了。
回锅内是四川名菜,又被称为熬锅肉,传说故事这家常小菜是过去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变现状的当家菜,那时候作法的是先清水煮,再油爆。大家村内的人都喜欢吃,而且,这回锅肉或是一个和历史典故相关的特色美食
清朝末年时成都市有位姓凌的学府,因宦途消沉隐退在家里,刻苦钻研烹制,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成先将猪肉去腥沾汁,从隔水器皿密封性的方式煮熟后,再蒸炒炒鸡丝。由于早蒸不太熟,降低了蛋白的损害,维持了肉质地的浓厚鲜香,原汁原味无失,颜色洪亮。此后,名噪锦城的回锅肉便广为流传开未
回锅内的特色是菜式江绿两色,味道醇正,浓厚鲜香,中辣,甜肥实而不腻口,而且口感与众不同,本菜起锅摆盘,由此可见肉丝胖瘦相接,金黄色亮油,蒜黄清正明晰,虽熟仍秀,好吃无比,尤其香,吃过一次下一次还爱吃。它不仅好吃,且具备很高的营养成分哦
这就是我家乡的美食——回锅肉
探访大熊猫-写物作文500字
我们在普通的动物园里很少见到大熊猫的身影。2017年寒假,爸爸妈妈特意带我来到成都北郊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看大熊猫。
我们从市中心坐上前往熊猫基地的大巴,40分钟后就到了。导游告诉我们,太阳产房和月亮产房是看大熊猫最好的场所。
我们先到太阳产房参观。可是第一个园子里什么声响都没有,原来,大熊猫躲在一截竹竿后面睡着了。不知道哪位游客突然大声唱起了歌,大熊猫被吵醒了,它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睡眼惺忪地看了我们一眼,又躺到地上睡着了。
月亮产房里有两只大熊猫,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叫庆大,小的叫庆小。庆大坐在竹竿上,正惬意地吃着竹子。庆小可就和哥哥不一样了,开头它躺在竹叶堆里啃竹子,远远望去,活像一个巨大的、圆乎乎的毛线球,分不清哪里是头,哪里是屁股,让人真想上前摸一摸、抱一抱。过了一会儿,活泼的庆小站了起来,想和庆大玩。你看,庆小用身体蹭着庆大,好像在说:“哥哥,哥哥,快陪我玩会儿!”可是庆大不理它,依然吃着自己的竹子。这个情形将游客们逗得哈哈大笑。我一抬头,咦,怎么树上还有一个大毛线团啊?原来,这里还藏着一只熟睡的大熊猫呢,它是庆三吗?
熊猫基地里还有一个熊猫博物馆。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大熊猫喜欢吃窝窝头和苹果,它们的主食虽然是竹子,但是他们还会吃肉,这让我大吃一惊!而大熊猫之所以被称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因为它在地球上已经至少生存了800万年!
大熊猫真是很萌很可爱!如果有机会,你也来看看它们吧!
探访周馥故里,感受家风文化-记叙文600字
星期四的下午,我们至德小学五年级参加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探访周馥故里。我们排着长龙般的队伍,迈着欢快的步伐,兴高采烈地步行去周馥故里。走在乡间的水泥路上,花儿的淡淡香味迎面而来,枝头的鸟儿奏着优美的曲子,还能看到路旁田地里爷爷奶奶们劳碌的身影……
大概走了40分钟,我们终于到了周村,也就是周馥故里,现在也被人们说成周馥村。在周馥故里的墙壁上,随处可见至理名言: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崇儒尚道,培心正业……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周馥接官厅,现在的接官厅已经重新修复。接官厅是四合院结构,中间是露天的。红色的瓦块,深红的柱子,接官厅里周馥和周学熙的画像赫然在目。讲解老师给我们讲了周学熙小时候的故事,真是又好笑,又引人深思。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们“做人要理智”的道理,但对一些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是不可能讲得通的。
接着我们又来了周馥宗祠,周馥的宗祠被誉为“中国世纪建筑文化遗产”。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简陋,但仍然可以感受得到昔日的辉煌。
离开周馥宗祠,我们沿着水泥小道来到了伫望亭,据说,小时候的周馥在元甲山求学六年,只有每逢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才能回家。每次周馥外出求学时,他的母亲都站在伫望亭里,一直看着周馥离开她的视线。
最后我们又来了后山处,参观了“海铭汲泉”和“里凐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打水的孩童的雕像,他们分别是周学海和周学铭,后来都考上了进士。旁边就是“里凐窟”了,里面的水甘甜清透,是天然山泉水,可以直接喝的。这里风景优美、依山傍水,真是给人一种美感呀!
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领悟到了很多道理。从现在起,我们应当学习周馥精神,好好学习,学会做人,长大后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探访周馥故里-写景作文650字
村是一座馆,馆在村中藏。
星期四下午,我们高举队旗,排着整齐的队伍,满怀兴致的来到一片古色古香的村落中——周馥故里。村中蜿蜒的小道旁,立着一棵巨大的古树,古树虽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枝繁叶茂,冠盖如云,远远地望去,就像一束突然炸开的烟花。走到树前,树叶在微风中文教翩翩起舞,飒飒有声,仿佛一位忠厚的长者在欢迎着我们。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周氏宗祠,别小看它哦,它可是被誉为“中国世纪建筑文化遗产”呢!虽然现在已经残破不堪,但从粘在墙柱上的图片及荣誉徽章,仍能受到它昔日的辉煌与雄伟。
从周氏宗祠出来往上走,我们就到了伫望亭。据说,当年周馥外出求学时,母亲时常在这里守望,伫望周馥“远从师,含泪别”。最终,周馥不负众望,考上状元,挥笔写下“忆少年事”。
最后,我们来到接官厅。这是周村保留下来的最大的建筑物,接官厅是周馥当年母故回乡丁忧三年期间为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兴建的。如今青砖黛瓦的老屋,青藤爬上了屋檐,沧桑里带着一种新生的绿意。“吱呀呀”一声推开接官厅的大门,大厅正中的墙上贴着周馥老人的画像,面带微笑,温文敦厚,慈祥可亲,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他曾经的风霜和辉煌。大厅的周围张贴着周馥及其子孙的功业伟绩。其中最醒目的当属周馥和他的儿子周学熙了。周馥虽官居一品,但为官清廉,谈泊名利,心怀百姓,赤诚爱国。周学熙致富不忘家乡,除了前面提到的周氏宗祠,他还为家乡捐建了医院、桥梁、弘毅学舍等,令人肃然起敬!
参观完接官厅,我们漫步村中,阅览村中周氏家风文化长廊,“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布衣暧,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的家风古训在村中随处可见,天长日久,必然渗透至人们的心灵深处。
最是家风能致远。这次的参观,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虽数经历史沧桑,故物已老,但优良的家风传承却经久流传,辉煌依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