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汉在人间-读《水游传》有感550字
《水浒传》作者是明代施耐庵,这本书也是我国四大名将之一,成功地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如宋江。李速、林中等,但这几个人物的悲惨结局却为本书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氛围,令读者回味无穷,而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此书对人物的描写。
如第一回的反面人物镇关西。他欺男霸女,强取豪夺,欺压金氏父女为代表的其他贫穷老百姓,他简直是恶势力的缩影,令人憎恨不已,最后鲁提辖出面,竟打死镇关西,解决一方恶霸,镇关西的结局表明了作者惩恶扬善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反映出鲁达武艺高强,一句“鲁达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使人身如其镜。
再说另一位反面人物——高俅。难道他不是我们所说的黑杜会老大吗?仅发迹一事,便足以深刻刻揭露了北宋年间皇帝等统治者的无能,昏庸,和社会背景的混乱,在这环境下,奸臣当道,百姓不懂反抗,实在惨不忍睹
看《水浒传》最重要就是宋江了。他的理想是报国,他有着好汉的侠义精神,他乐于助人,结拜了不少好汉,故有“及时雨”之名,可惜的是,宋江是一个性格矛看,有着激裂思想冲突的悲剧人物。
《水浒传》这本书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失败的全过程,揭发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软弱,好汉的忠义,不同的情感交织着,农民起义一浪又是一浪,北宋时期无比混乱。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说明造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读了《水浒传》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水英雄们的反抗精神,懂得了许多道理,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人间处处有真情-读《青铜葵花》有感650字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而是一个特别的相遇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在一起生活。快快乐乐的生活却面临痛苦的选择。葵花要回到她原来所在的城市,葵花执意让青铜带她躲起来,爸爸沉默了,妈妈使劲的哭,最后没办法,为了葵花美好的未来(葵花到城市后小学是最好的,跟熟人过)青铜一家同意了,却怕青铜反悔因为孩子离别不好说,就找借口把青铜支开。不能目睹亲人的离开心中是有多么的痛苦。这告诉我们要变强大,多读书,这样面临选择不是痛苦,而是快乐。
回想起来葵花之前在家都不知道被疼爱多少回。夏天蚊虫多,但家里只有一顶蚊帐篷给了蔡花,还怕她热,晚上奶奶拿着扇子给她扇风,自己扇出许多汗自己才睡觉。你的家人也肯定时刻关心着你。为了让葵花上学,奶奶卖自己的金手镯,家里勤劳多赚钱。青铜5岁那因一场大火使他变成哑吧,为了葵花不被嘲笑她有个哑吧哥哥,平时都护着她。为了给她照张相都勤劳节约。葵花也很懂事,学习一直是班上第一【www.yuerzhinan.com】。奶奶生病,她先期末考砸了说要退学,家里不同意。之后又独自去江南捡杏叶赚钱。我看了都觉得心酸。我立志长大报答父母和家人的爱。
这让我想起疫情严重严时,白衣天使不分白天黑夜的抢救病人,上厕所和喝水进食几乎都没时间,把病人放在第一位,自己都可能被感染。工程师也不分黑白两极用十天十夜时间建成火神山医院,并能容纳1000张床位。雷神山用了12天,容纳1600张床位,这是个奇迹。警察叔叔喊着“疫情当前,警察不退”管控每个区,同样不分白天黑夜,警察叔叔又说:“为你而战,坚守共同。”我想对他们说:“您们辛苦了。”他们不能与亲人相见,逆行前伏着。向他们致敬。
《青铜葵花》是值得一读的书,它让我们知道人间处处有真情。
人间最美的风景是平凡-读《风景这边独好》有感700字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只是认为它是一本散文集,但在读的时候发现不仅仅是这样。首先,我敬佩梅子阿姨的博大人文,那种宽广的胸怀不是常人可以拥有的,梅子阿姨说想要文字散发温暖就一定要有一颗包容一切的心。是啊,如果拥有这样的心,文字怎么不会散发温暖呢?只是想要拥有这样的胸怀不容易啊!因为你要用心去爱世上的每一个生灵。
其次就是敬佩梅子阿姨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我无法想象在我的眼里不起眼的小事。在梅子阿姨的笔下竟是如此的可爱、独特。更“可怕”的 是梅子阿姨的想象力,能把花苞与音符联系,背影比作核桃。这些想法都是我绝对想不到的。而梅子阿姨的观察力更是无法让人相信,一只虫子都能写出大篇文章。最喜欢的文章便是“爱到无力”了,不同于其他亲情的文章,把父母写的那么金灿灿,那么无敌。在梅子的文章里,她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却从平凡的事中写出了不平凡的爱。
第一遍读的时候只想着是一篇亲情文,而第二遍开始慢慢发现,一个老妇人因为“爱”不息去“逞强”呃!好像不太对。当我第三遍读完的时候, 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我心头一紧。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原来这一切都来自一位母亲对她孩子的爱。冬天冷水洗菜,只为让孩子吃上一口热菜。夜晚独自熬夜,只为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一遍一遍的唠叨,只想让孩子别感冒了。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触动人心。其实我们的父母本不用受这么多苦,可却因为有了我们,一切都好像被限制了。可他们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反而把一切压在了我们身上,想到这。我的眼睛湿润了,无法做到平静!
因为我是一个不太会发现的人,可以说是完全忽视这一份细微的爱,包括我自己从前写文章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夸大其词,没有想过如此细腻的写法,总是抱怨写作文难。可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其实细微的地方才是最能体现文章的主旨与感情。
我想梅子阿姨的《风景这边独好》不仅教会了我写作的手法与技巧,更重要的是她点醒了正在误入迷径的我。
有麦香的需要-读《摇摇晃晃的人间》有感700字
见她在雪中长久地坐着,见她的手在纸上耕耘,见她说“诗歌是我最深切的需要”。
余秀华在书中写到,稗子在春天时是提心吊胆的,稗子作为一株杂草,与麦子长得极像,在麦子昂首挺立地向阳而生时,稗子便在提心吊胆地生长。于她而言,或许自己就像一株稗子。因为脑瘫,她面临着生活的考验,婚姻走向灭亡,网络上还有恶意的谩骂。但是她仍能写出“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阳光好的时候把自己放进去,茶叶轮换着喝”。写诗让她关注这些生活小事,烟火气袅袅弥漫开来。
上述诗歌名为《我爱你》,这是整本书的感情基调――热烈赤诚。读她的诗是喝了一口烈酒,辣味在口中弥漫,心也已炽热。因为她会大胆的写爱,毫不吝啬的将自己的感情在书中绽放,尽管感情不顺,她没有放弃去爱,或许是诗歌拯救了她,她说那是她在人间摇摇晃晃走路时的一根拐杖。
书中的一些细节,是口中残余下的酒香。她写年迈的父亲没有白头发是因为肩膀上的重担,是时光不允许他苍老。直接的感情变得隐晦,细节的微小动人心弦。此时她不是伟大的诗人,她只是心怀感恩的女儿。一份朴实的情感让人得以简单的共鸣。
而对于田野的眷恋,则是酒余香中隐隐约约的甜味。她多次写田野,这是作为一个农妇,对它深深的赞美,“你站在麦田那头对我招手”,“你知道我的田野多么茂盛”,那片田野有搁不完的绿,那片田野有过不完的春天,那片田野有写不完的诗歌。此时我想是对田野的热爱充实了她,是诗歌成就了她。
较于低微的稗子而言,人人大抵都想成为一株麦子,只不过多数人只是稗子而已。有些稗子争夺不来麦子的养分,就放弃了挣扎,认为自己一生也许就本该碌碌无为。而余秀华作为一株残缺的稗子,却能够通过自己的热爱,让自己散发与麦子一样的幽香和光芒。
也许,此时的我们,不论是麦子或是稗子,只要坚持有着自己“最深切的需要”,努力地成就自己,总有一天会“散发自己的麦香和光芒”。
她只是一株残缺的稗子,她竟是一株残缺的稗子,但她却活成了一株麦子,在那里散发着淡淡的麦香,麦香的尽头是她最深切的需要。
简单的满足-读《人间食话》有感600字
《人间食话》名为谈吃,实际并不庸俗,反而满溢着平淡和温馨,读来能感受到美食给梁实秋先生带来的一种简单的满足感。
文集中大部分是讲某一种或一类食物,以其名字命名文章,汇总成集,每一种都伴随着一件往事,连着一位故人。
梁先生在北京乃至全国,或是在国外,在吃这件事上,都有一种通透。他知道要用什么食材,用什么器具做,怎么做,哪家馆子好吃,好吃在哪儿,和伙计吩咐什么内容,一切从头到尾一清二楚。不论是童年的油鬼、炸丸子、核桃酥,还是成年后的芙蓉鸡片,也许是因为来去缘由都清楚,吃美食本也是一件极幸福的事,正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口腹之欲虽然不够高级,但是填满了也是一种平淡、简单的满足感。
我与梁先生不一样,只是知道好吃,至于哪家好,什么做法,一概不知。所幸有时我也在家里捣鼓一些点心,由此可以分享一点梁先生的快乐。
巧克力蛋糕做了很多遍,真正成功的却很少。后来才发现是配方太随便,每次估不准,一不小心就出了差错,不是塌了就是焦了硬了,无论如【yuerzhinan.com】何都不理想。一段时间后查到了泡芙的具体配方和做法,买齐了原料,一做果然成功。当泡芙出炉的时候,我心中不由得生出感慨:在做吃的这件事上,通透真的太重要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底也生出一种简单的、幸福的满足感。
小学同学的妈妈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我们都希望一直到老都能尝到妈妈的手艺,我今天问了十个妈妈无一例外,都希望孩子们能接过锅铲。吃美食是享受,做吃的是创造,做比吃更幸福,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吧。干的不是什么大事,没有万人膜拜,只是一种简单的、纯净的,发自心底,充盈整个身心的愉悦,一种满足感。
人间情味,才是清欢。清欢,一定是简单而满足的。
《在人间》-读后感700字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与《童年》、《我的大学》合称为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整部作品的文字精炼深动,以作者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刻画了沙皇俄国时代下层百姓的悲惨生活。
在这部书中,高尔基的坎坷经历,顽强拼搏的精神让人难以忘怀。他童年极其不幸,父亲死后,他便跟随母亲寄住在外公家里,没过几年,母亲有患病离世,外公生意破产。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他只能自谋出路,不得不“走向人间"。此时他年仅11岁。
高尔基步入社会后,曾在鞋店当过伙计,又在绘图师家当过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还在圣象作坊工作了一段时间,最后在工地上干了三年监工。这些不断变化的经历让他体验到了底层社会生活的艰辛,他除了超负荷的劳动外,还不断地受到侮辱、愚弄、毒打和陷害,就连亲戚家的两个女主人也想尽一切办法折磨他,他开始讨厌这种庸俗不堪的现实,并向往着纯洁美好的生活。他爱上了读书,书籍成为他的艰难困苦时最知心的伙伴。
在饱受痛苦时,他遇到了许多关心他的人。在读书方面,斯穆雷、裁缝妻子,“玛尔戈皇后”都曾给过她无私的帮助,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要数“玛尔戈皇后”了,这个优雅的女人给了高尔基许多有意义的书,在书籍的选择和阅读方法上也曾细心指导过他。
《在人间》这部小说,让读者看到了高尔基的成长历程,使我们领悟出一个道理∶人生的痛苦能激发顽强的意志,也能击垮一个人的意志。当一个人对生活有了积极的态度,他就能再逆境中走向未来,只有忍受一次次从峭崖上摔下的痛苦,才会成为飞翔天际的雄鹰。人亦如此,常言道,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比起阿廖沙,我也只是一个五年级的学子而已,我没有什么丰富的生活经验,也没有什么深层的思想。当然无需羡慕了,现在的生活条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环境。所以我们更要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
读《在人间》有感_观后感500字
读了高尔基的《在人间》这一名著后,我的眼圈湿润了。我没想到在著名作家高尔基成名之前竟然忍受了如此多的磨难。
这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成名之前的生活,在他生活的环境里除了几个有文化的人,其它的都是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可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尔基依旧像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爱着读书。
磨难往往是对人的挑战,高尔基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弯腰。磨难对高尔基而言便是他生命中的一笔巨大富,他在磨难成长中失去了许多,获得的往往却是最宝贵的,在经受磨难的洗礼中,他获得了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心,像小草般的执着。
烧水、做饭、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学徒、洗衣、搬运……这便是高尔基的生活。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就是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便是这极少数中的一个。可是我们现在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和小少爷,含在嘴里怕化了。妈妈总说要我帮忙洗碗,扫地我都当耳旁风,就连最起码的起床叠被子也是时叠时不叠。跟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生活比起来我们实在是好的太多了,正是他经历了许多也使他获得了很多。高尔基顽强自信.吃苦耐劳,学习异常艰苦,为了学习他承受了被人凌辱,受过饥饿为的是什么呢?是自己的理想。他看到了远方的光明,看到了希望。而这些我们却从没体会到。
希望我们能像高尔基一样为着理想,为了明天一起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