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阅读《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这本书时,都在思考如何把书中的叙事治疗的方法介绍给我们筑爱学困.点亮未来”教育公益项目的老师们和家长们。
在我们的社区学困儿童群体里,有的因心中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有的自卑不敢参与小组课的发言,有的基础薄弱不愿参与课堂……老师会想方设法去帮助孩子们,家长也配合,但还是会对孩子的现状感到焦虑。
然而,《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这本书会让我们知道,我们要把孩子当作专家而非问题,我们要了解孩子而非评价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能否透过主流评价,看到并鼓舞他们生命中的热情”所在?你能否给孩子创造一个发挥自己生命潜能的舞台?……

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是一本每一位学习叙事治疗的心理咨询师必读的书,此外我更愿意把它介绍给更多普通的陪伴孩子成长的老师和家长们。相信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聆听到孩子内心的美妙歌声,陪他们一起面对生命的挑战,遇见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光荣时刻。
我将会定期精选系列的文章,帮助各位家长和老师学习和掌握叙事疗法。通过阅读这些故事,你可以活学活用,跟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陪伴故事。

孩子的成长过程比其他生命阶段更需要照顾者的照顾与陪伴,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这样的需求会扩展到更大的系统,如学校、社区等。因此,个体在孩子阶段受到系统的影响往往甚于成人阶段,即孩子的生命故事轴线、自我认同发展都受到这些系统的深刻影响。
和孩子工作的助人者都知道,和系统中相关的人进行对话,是协助孩子时很重要的考量。因为系统对孩子偏好故事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有时会是限制,但更多时候,系统会是帮助孩子的重要资源。
下面这篇文章《让对话发声》能够很好地说明当我们能够找到适合的通道,营造合作氛围,亲子建构支线故事的对话就很可能发生。
让对话发声协助孩子与照顾者找到适合的对话通道
作者:黄锦敦
十岁的小安是家中独子,说话时身体会一直移动。不大的晤谈室,对他而言好像是一座游乐场,一会儿站在椅子上,一会儿钻到桌下,一会儿又在地上滚。小安的注意力跟身体一样跳动,总是在不同的主题上跳来跳去。妈妈觉得想和小安浩浩说话,都是天方夜谭。老师建议妈妈带小安来找我,看能不能帮上忙。
第一次在学校辅导室见到小安和妈妈,妈妈表示对小安没撤,虽然小安有时候很贴心,但大多数时候老是心不在焉,脾气上来什么都不管,好几次当着她的面大吼大叫,让她很伤心。妈妈觉得跟小安实在是沟通困难。要不是怕被说成虐待孩子,实在很想把他‘吊起来’好好打一顿,这样可能比较有用。”妈妈如此告诉我。
我从小安家里的一些基本信息,慢慢聊到小安生活中的兴趣。小安和妈妈都告诉我,小安最感兴趣的三件事情是玩电脑、看电视和看书,只要这三样物品摆在小安面前,他那跳来跳去的身体就能安静下来。

我把这个信息放在心上,有一次,我特邀妈妈和小安到晤谈室,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情景,要小安和妈妈坐在桌子两边,中间摆着一部电脑,连接投影机,银幕则用晤谈室的墙壁代替。我把要问小安和妈妈的问题在现场用电脑写下来,投影到墙壁上,然后给小安和妈妈许多空白纸张和笔,我出题访问,他们作答。这样好像把综艺节目的场景搬到咨询室,既好玩又新奇。
我出的第一题是:如果要给出现在小安身上的心不在焉、冲动、乱发脾气起一个名称,你会叫它什么?”(将问题外化)小安看到银幕上出现的问题,好像就有办法专注并思考,马上写下多多”;而妈妈写下胡思乱想”。经过协商后,我们一致认为多多”这个名称更适合。我们就这样开始交流,小安觉得好玩,虽然他还是会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却能遵守游戏规则”不跑来跑去。
我接着问:当多多找上小安时,小安会变得如何?”母子俩分别写下答案:
小安的回应——
忘东西,发脾气,尖叫,不耐烦,对卡拉不好,骂人”
妈妈的回应——
动不停,突然失控,妈妈的小安不见了,让小安可爱的脸边凶”
很有意思,母子二人彼此的频率好像突然连接上,可以通话了。他们一题接一题地作答,在电脑的帮忙下,我们进行了一场很棒的亲子叙事对话。

用叙事的语言来说
助人者和系统协作时,除了要用尊重、去病化的态度,邀请他们出席,还要建立合作的氛围,找到适合对话的通道,才容易展开系统内的对话和协商。
不同的孩子常常可以在不同的素材上停留,与人对话、合作。助人者在和孩子工作时,常常要思考如何提供更多元、更贴近孩子的素材,创造对话与合作的可能。在几次咨询的过程里,我通过引入银幕”元素,让许多孩子可以聚焦、思考与对话,真是很有趣的经验。这种方法不只对许多孩子有帮助,对成人亦如是。特别在原本沟通困难的关系里,因为加入银幕”元素,创造了一个缓冲区,改变原本互动的路径,不让对话又轻易进入卡住的问题”故事里。如此,互动里的新故事才有机会产生。
在这个故事里,母子对话的故事可以走到这里,并非一开始我就确定可以邀请”电脑和投影机进来帮忙,而是因为发现小安对电脑和电视有高度兴趣,我才试着在单独晤谈的空间里,先用电脑和小安对话,发现效果颇佳,似乎看到银幕”的小安,眼睛就可以对焦了。
接着我和小安的母亲进行了一次单独晤谈,我请母亲思考,用过去的经验判断,自己要有什么心理准备,会有助于她和小安对话。小安的母亲表示,提醒自己不要动怒”比较能和小安同处在一个空间久一点。我很赞同这个方法,邀请小安的母亲当天就以这种状态试试看,新的故事在这样的逐步准备下开始发生。
这个故事说明了叙事取向助人者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却是创造对话、开启新故事”的专家。在小安和妈妈之间,原来有条问题故事线,叫做亲子沟通不良”,但加入电脑和投影仪等有趣的媒介后,无法沟通的故事开始改写。当亲子双方都能发声,通过问题外化的对话来探索问题,并进一步携手合作,问题故事往往因此改写。
发现与邀请各种促进合作的元素进入咨询空间,是叙事取向助人者在与系统协作时,值得一再思考与发掘的。
出处:《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作者:黄锦敦 本书为台湾第一本儿童叙事治疗实践的结晶,蕴含了作者20多年丰富而深刻的育儿智慧和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