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幼儿喜欢重复一件事,心理学家:这个时期影响孩子智商和情商发展

"

同学园园有个男宝宝,刚刚一岁半。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鱼,给小男孩拿了冰激凌脆筒吃。只见他把脆筒掰碎,捏得一片一片的,然后放进嘴里吃一些,又闹着要去再拿一个吃。

园园给他拿了一个,他又重复刚才的动作,不一会儿这个脆筒也被捏得碎了一地。园园不想再给他拿了,小男孩就开始哭闹,非要再拿一个。

给你拿了你又不吃,都被你玩儿了。”

小男孩不依不饶地又得到了一个,又开始重复之前的动作了……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情景:孩子非要重复去做一件事。比如给孩子讲故事,他们总喜欢听同一个故事,尽管家长已经讲过十几次了;有时候他们喜欢把东西搬来搬去,最后还放在原来的位置上;有时候他们喜欢爬楼梯,上去下来,一遍又一遍。

有的家长就在怀疑:孩子这样重复做一件事,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重复做事”是儿童特有的一种自然的训练活动,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幼儿特有的常同行为”,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将这种行为称为重复练习”现象。

幼儿为什么喜欢重复做同一件事?

心理学家认为,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是幼儿共同的心理特点,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

幼儿处于成长阶段,对于事物的认识是有一定顺序的。他们在认识一个事物时,先观察物体的外形,然后进行思考,最后在脑子里就有了相关的概念,即:

形象感知——逻辑感知——形成概念

重复是他提醒自己能做什么事的方式,也是他们的学习模式。他们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获得新的感受和体会,还能从中得到成就和快乐,完成后他们还能再享受一遍完成的乐趣。

重复行为对幼儿的意义
蒙特梭利说过:完美的秘诀在于重复练习。”

1.对儿童的感觉训练,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发展思维

蒙特梭利说: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

皮亚杰认为,重复是儿童发展思维的必要。

给孩子讲故事,大人觉得讲过就不想重复了,但孩子还要重复听。他们在听的时候,先从故事里吸收逻辑,思考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然后想象故事发生的情景。这个过程就是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经过多次重复,逐渐完善。他们能想象得更多,有利于发展思维。

幼儿从故事中提取到了信息,有了收获,为他们自己喜欢阅读打下基础。

2.幼儿的语言敏感期,重复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概念,促进心智发展

幼儿的语言敏感期在很小就会出现,2-4岁是主要表现期,止于6岁。幼儿经常重复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这是他们在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时期是未来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个时期大量积累词汇。

很多小孩子这个时候有点儿话唠”,他们会重复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介绍同样的事情。他们甚至会要求家长为他们讲述同样的故事,然后自己重复,或者接着家长的话自己把故事讲下去,有时候还会添加自己的想法。这是他们在加强记忆。

神经科学家尼古拉•库库什金发表在期刊《神经元》上的一篇论文中指出,

记忆其实就是再次激活各脑区之间曾经被激活过的联系。”

幼儿通过反复感知,使新获得的信息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加强记忆,心智得以进一步发展。

3.幼儿在重复中建立安全感

安全感是指让人感到稳定和可控的感觉。安全感好的孩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焦虑,人际交往也有问题。而0-3岁是儿童安全感建立的非常关键的时期。

幼儿经常会不停地喊妈妈”或者爸爸”,父母回应后,他们仍然会继续喊,得不到回应就会着急、生气。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缺乏安全感,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方式,确定家长陪在自己身边,是无条件宽容接纳自己的。有些幼儿也会通过不停地让人抱、下来、再抱,来寻找安全感。

4.重复动作可以锻炼儿童的意志力

蒙特梭利通过实践研究,得出了孩子重复做事的必然性——为了意志力的形成。

在她所著的《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到,

尽管孩子因为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情而忘了外在世界的现象并不经常发生,不过这种行为,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发生。”

儿童重复去做一件事,比如研究小房子的构造,他们会拆了装,装了再拆。有时候一些玩具建筑构造比较复杂,儿童就会全神贯注去研究,反复动手去做。完成后又一遍又一遍去拆解,直到自己完全满足才离开。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就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长大后,想要有所成就,攻坚克难,迎难直上,都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而意志力的形成的主要时期,就是儿童6岁前。他们通过重复做一件事,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5.重复完成带给他们自信

蒙特梭利所写的《童年的秘密》中,有一个小故事

一个大约3岁的小女孩,不停地把一些圆柱体放在不同的容器中,然后再把它们取出来。这些圆柱体大小不同,正好可以放进那些容器相应的孔里,就像用软木塞盖住瓶子一样,这个小女孩一共做了42遍,才心满意足地结束。

重复做一件事情,在大人们看来很无聊,儿童却是乐此不疲。幼儿的心智不全、能力较弱,他们很多事情做不成。但是当他们会做一件事情后,通过重复做,一次又一次完成后,会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容易获得满足感,肯定自己,从而提高自信心。

针对儿童的重复现象,家长可以这么做

1.选书、讲故事时注意逻辑性,让故事更贴近实际

蒙特梭利说:重复是儿童的智力体操。”

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说过,

儿童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准确的概念。”

儿童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认识故事里的人物,回想故事中的情节,甚至会在生活中加以模仿。这就要求大人们在给儿童讲故事或者选儿童读本时,注意故事的逻辑性,一定要确保是正确的。

有些故事本身逻辑存在错误,违反了客观规律,儿童学到后在遇到相同的事情,发现不同的发展顺序,就会陷入困惑,长大后甚至会走入歧途。

比如大人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豌豆公主》,真公主睡在铺了几十层垫子的床上,感受到垫子最下面有一颗豌豆,从而被确定了真公主的身份,因为真公主就是很娇弱”。

这个故事的逻辑就很有问题,真公主就一定会娇弱?而且真的有人能娇弱到能感觉到几十层垫子下的一颗豌豆?

这种逻辑性就很值得推敲。对于幼儿,这种故事是不能讲的。

我在小侄女讲这个故事时强调了一下,

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以前的一些统治阶级很荒唐,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但并不是说,真的公主就是娇弱到能感觉到几十层垫子下的豌豆,这是很夸张的描述。”

讲的次数多了,后来小侄女再让我讲的时候,她自己就说,

几十层垫子下的一粒豌豆是很难感觉到的,这是夸张了,不是真的。”

再有就是选书,有些书本身的逻辑就有错误,为了防止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家长如果不了解,尽量选那些名著。

2.提供实物,让孩子进行感觉训练,获取更多知识

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象,这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则。”

重复的过程是儿童发展必须经过的,他们通过重复获得知识。

比如给他一块儿木头,告诉他,这是木头,让他一次又一次去摸,经过接触后,观察木头的特点,有了对木头的感觉,去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木头做的。木制的地板,木制的桌子、椅子,或者在路边看到树枝,他们也会知道这是木头。

他们在看到木制东西时,也会兴奋地告诉别人,那些是木头。

给了孩子们具体的东西,他们就有重复研究的兴趣。这种研究的兴趣,只靠想象是培养不出来的。

我当初在给学生们讲初中物理《光现象》时,经常拿工具,或者在黑板上详细地画光的传播路径。有几天我有事,别的老师替我上了几节课,回来后学生和家长一顿抱怨,

老师,那个老师上课时,根本不给我们画图,他都是用手一比划,说光就那样传播了,让我们自己看手势,过后我们还是啥都不会,一点儿都不愿意学。”

初中的孩子尚且想象不好,更何况幼儿呢?所以在给孩子教育时,一定要结合实物,让孩子真真正正的接触到,反复感受。

3.在孩子重复错误语言或行为时,及时制止,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重复是孩子都有的动作,家长要经常观察孩子,在他们重复时,要及时发现错误的地方,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

我邻居家有个小孩,从小被家里宠爱,有时候不小心打了爷爷一巴掌,大人不阻止,反而觉得好玩还发出笑声,孩子不知道是错的,继续打一巴掌后,有人叫好,慢慢地他觉得大人是可以随便打的。

有一次,被他妈妈看到了,妈妈严肃地批评了他一顿,甚至要揍他,带着他去跟爷爷道歉,用了两个月才让他改过来。

不然这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得不知尊老、不守孝道了。

这些是行为的重复错误,还有些是语言上没有人引导,而重复出现错误以至于后来难以改正。

比如我国有些地区是不分平舌音和卷舌音的,幼儿学说话时,受周围环境影响,也总是z”c”s”和zh”ch”sh”分不清,四”和十”之类的读音分不清楚。没有人对他们加以指正,他们也就这么练习过来,长大后难以纠正。

孙瑞雪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提到过,他们幼儿院那里有个小孩从农村来的,见到牛叫肉肉”,见到鸡说咕咕咕”。就是因为他虽然见过这种东西,却没有人告诉他概念,自己重复了错误的认知,就一直记在脑中。

没有人给他正确表达的的语词,他的精神从未得到过提升和发展。那么这个人的心智就不会发展得很好。

4.在重复中寻找新的关注点,发散思维

有些孩子会不断地重复一件事情,或者一直指着同一个东西重复同一个词语。比如他们看到一只蝴蝶,会不停地重复蝴蝶”,并且指给家长看,等到下次见到后,仍然会不停地喊蝴蝶”。家长在这个时候,可以肯定孩子的看法,给他回应,然后帮他发现新的关注点,

真的是蝴蝶啊,好漂亮是不是,宝宝?那你看蝴蝶是怎么飞的呢?”

让孩子关注到蝴蝶的翅膀,然后去联想小鸟是怎么飞的,蜜蜂是怎么飞的,风筝是怎么飞的,飞机是怎么飞的……发散孩子的思维,等孩子以后再见到飞机时就会去想起蝴蝶。

也可以让孩子去观察蝴蝶的颜色,联想到花花草草和衣服。比如他看到蓝色,以后见到蓝天、大海、蓝色的衣服,都会想到这是蓝色,想到那只蝴蝶。

多次重复,既能加强印象,又能发散思维。

5.引导孩子接触新事物,鼓励他们迎难而上

有些孩子频繁接触同一东西,总是去做同一件事情,满足自己成就感时,对于稍微难一点儿的东西,就不愿意去探究,慢慢产生懒惰心理,知难而退”。

这时候家长要鼓励他们去接触新的事物,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然后让孩子重复去做。

比如有的孩子在堆积木时,对于自己擅长的就愿意一遍又一遍去做,对于自己搭建不成的,就不愿意挑战。家长这时可以在旁边安慰他,

宝宝,妈妈知道你想试一试的,对不对?只是它有点难,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你看,我们这样做会不会好一点?再往这边放一下,好像就更接近了哎。”

鼓励孩子,让孩子参与进来,对新的事物产生兴趣。鼓励孩子去做他们刚开始做不下来的事,帮助他们完成,培养他们迎难而上的精神。当孩子解决一个困难时,他们会主动要求再重新做一遍,以增加自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一次又一次重复拆解中,他们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进步,增强了专注力,也增加了自信心。

就像玩魔方,刚开始都不会、不熟练,等练了一段时间,能拼完后,还是喜欢玩,而且拼好用的时间越短越有成就感。

在孩子们还处于6岁前的幼儿期时,重复去做一件事对他们意义很大,这是他们探索外界、向外界学习的方法。他们在这个时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意志力,对将来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发展有重要意义。

孩子喜欢重复做一件事,不是什么不正常的现象,但如果重复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或者去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