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不乱用激将法是每个父母最基本的修养

"

要说父母用得最多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激将法”绝对可以C位出道,事实上长期使用激将法并不能达到父母想要的教育目的,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好胜心或者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严重的还会影响亲子关系。

中国家庭式激将法”从来都不是一种激发,而是一种侮辱

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去参加了一个亲子性质的聚会。有一个小孩子在家长们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艺,是一段即兴的街舞,在场的家长一个个对着孩子竖起了大拇指。

小孩子很有礼貌的向家长们表达了感谢之后,开心的去了自己妈妈的身边,孩子妈妈却说这算什么,你有本事向易烊千玺那样啊”。

孩子有点委屈,但还是为自己辩解说:老师说我是班里跳的最棒的。

家长听了不以为然,还是一遍又一遍的打击嘲讽孩子,孩子的泪水都在眼眶里打转了,家长还是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聚会的不欢而散没有关系,重点是孩子和这样的父母在一起真的很压抑

孩子需要足够的自尊和鼓励,绝对不需要这种扭曲的”激将法所带来的的决心和动力。

而我们父母应该给孩子是TA实现目标的方案、方法、资源、经济。

别把激将法”用成辱将法”,最伤人的东西,永远都不是拳头,而是舌头。

很多时候父母都是将激将法”用成了辱将法”

一般的家长是这样使用激将法”的

1. 你这算什么,有本事你像XX一样啊”总是拿别人的有点和自己的孩子比较,忽略孩子的进步

2. 我不是你妈,你是我祖宗,我吃饱了撑的才会生下你,养你还不如养.......”心理明明就很爱孩子,却总是因为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说出伤害孩子的话

3. 这么难你肯定坚持不下来,你要是坚持下来了我........”心里明明是希望孩子认真考虑坚持下去,一开口就变味了

真正的激将法

当初诸葛亮使用激将法是基于这两个前提

曹操实力强大,刘备坚定的性格即便是战死也不会头像,只能和孙权联手抗曹孙权智商在线,正面交锋难以攻破他的心理防线

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否定和侮辱孙权,而是说出了孙权的心声:英雄不能寄人篱下!”

和就是降,只不过听起来好听些”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也就是说,哪怕你真的是在激将”,在孩子看来,你也纯粹是在羞辱。羞辱多了,孩子失去了生而为人的价值,他自然选择死亡。

父母为什么会喜欢使用激将法呢?

1.不了解孩子,也不信任孩子

很多父母使用激将法的初衷,都是希望能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一鼓作气,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实父母的根本想法根本还是为了孩子好,担心孩子因为一点小成绩就骄傲,从而松懈,成为龟兔赛跑里的兔子,或者担心孩子在前进的路上因为一点小困难就半途而废,希望可以通过激将法让孩子放远自己的目标,奋起直追。

事实上这些想法,都是不了解孩子和不信任孩子的表现。

《小欢喜》里的童文洁作为一名母亲,对于即将高考的孩子方一凡是费劲了心思,为了能让孩子取得理想的成绩,童文洁不断督促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

当方一凡在考试中取得了很大进步的时候,童文洁虽然先是表达了肯定,但是后面听到儿子的全区排名没有变化之后,直接将正在吃饭的孩子拉去补习班,一路上各种打击。

这种做法就极大的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比不上林磊儿在母亲心里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2.怕孩子脱离自己的控制,偏离自己的规划

父母总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预设的轨道前进,为了避免孩子偏离轨道,父母就会一次次使用激将法,虽然起初孩子会按照你预想的那样去做,但长时间这样下去,不仅会偏离轨道,甚至还有可能脱轨。

在少儿时期,自我价值的概念都没有形成,过度的批评只会让他自我贬低。如果一个人根本不觉得自己能做好任何事,他哪来的勇气去证明给你看?

更何况让孩子能够领悟话中的意思,按照你的规划去走呢?而且父母的不认可对孩子自身心理的伤害应该是来自于外界的很多倍,既然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要这样伤害他呢。

其实,激将法只对那些本来就很聪明但只是懒惰的孩子有点实际用处。因为人最害怕的就是自身价值的否定,一旦被否定了,他就越想极力去证明,尤其亲子之间的激将法相比督促、鼓励成功率更高。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决心和动力,而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案。

教育不是一场博弈更不是一场赌博,这是另一个生命的未来,不需要去测试也不需要去偏激的方法激怒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教育的方式,从基因到后期的教育,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因材施教非常重要。

我们要去平衡教育和爱直接的支点,让孩子在爱里感受教育的力量,不要让孩子在一场场测试中迷失自我误入歧途。

孩子有自己的预设和想法,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把孩子禁锢在自己想法里,要放开孩子,让孩子自己去规划自己的前进之路。

如何正确使用激将法?

1. 先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滥用,不是什么情况都适合

孩子就像水,任何堵截的方式都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哪怕话语没这么过分,也是同样的不会有好结果。孩子和水一样需要引导。

引导的教育,正面面对的教育,积极的教育。而不是这种负能量的教育。最终只会有最坏的结果,即便你看到了孩子良好的表现,那也只是孩子为了迎合而做出来的,内心的自尊的伤害,远比你想象的大,会影响孩有些共同的需求,比如说被尊重,被看见,被接纳等等,这些是人们做事情内心渴望得到的心理需求,所子一生。

如果想要正确的使用激将法,尝试为孩子塑造一个有足够尊重的成长环境。与其侮辱孩子,希望他能挽回尊严而行动。

不如夸奖孩子,夸奖他具备某种优秀的特质,让他为了维护这种特质而行动。家长可以尝试把你不够好”改为你可以更好”!把你怎么这么没用”改为你不要浪费自己的潜能”!

罗杰斯认为,只要有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所有人固有的优异潜都能自动得以实现。”

为你好”永远都不是侮辱的挡箭牌。真正的为你好,是每天都能让你更自信一点,更接纳自己一点。

激将法相对的优点在于,它直击了人的最根本需求——存在价值的认同。只有获得对方的认同此案呢跟狗保证你的激将法事成功的。

错误的激将法就是等于告诉他——你没有存在价值,或者你不应该存在这个世界上,你可有可无。谁听了这话都会极力反抗,去证明他是有价值的。这样就明显优于正面请求,成功率更高。

2. 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能力,性格敏感内向的孩子慎用

长期被否定的很容易有低价值感的心理状态,这些人内心极度渴望被看到,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同,如果用激将法有很大的风险把他们推向进一步的自我否定,甚至导致更大的心理困扰。孩子需要多一些的自我肯定和认同,因为人总是要学会做自己的父母,自己去照顾自己的生命。

云南镇雄男孩小龙,15岁,因父亲句句逼人”,在2017年1月27日,即大年三十,服农药自杀。遗书里,每一个字,每一段话,都弥漫着小龙对父亲的恨意,和对世界的失望。

遗书里,小龙自称自己啥子事都干不了的一个儿子”,说明在他的生活里,充满了否定和打击。

北师大学教授石中英说,不管引发自杀者采取自杀行为的具体社会事件是什么,也不管自杀者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在某一时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

家长总觉得,当孩子想做什么的时候,首先否定他,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败了,那是他们具有前瞻性。

如果孩子成功了,那是他们的激将法”奏效了。如果孩子失败了,那是他们具有前瞻性,因为他们永远是对的,所以在孩子的心中。他们就是个废物,没有活着的必要。

所以,激将法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用的。不同的孩子性格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也不一样,我们做家长的应该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不仅要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导师,还要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放下作为父母高高在上的架子,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外界环境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在这个限度之内,父母的激将法将会是孩子前进的动力;而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家长要懂得适可而止,适当激励才能让孩子更有动力!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