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刚走,初秋的凉意显得特别招人喜欢。早晨六点,大部分年轻人睡得正香的时候。
两岁的小布醒了,吵着要吃牛奶。睡眼朦胧,妈妈挣扎着起床去兑牛奶。
走到厕所门口时,不自觉的拐了进去。要是不被吵醒,是可以憋一会儿的;既然已经起床,就先蹲会儿,解决掉腹胀的问题。
小布嚷嚷着:妈妈,牛奶!妈妈,牛奶!
一分钟不到,小布开始哭了,哭得越来越厉害。
再过一小会儿,小布翻身下床,光着脚丫来到厕所,哭着往妈妈身上蹭:妈妈抱抱!
.......
妈妈只得拉臭臭时也抱着小布。
你说这小布咋这么苗啊!
尽管自己的棉裤被弄湿了,妈妈还是对小布今天洗澡的表现很满意的:自己脱的衣服,给头发冲水时自己用毛巾捂着眼睛,洗完了也没磨蹭,主动站了起来......
用浴巾包着来到卧室后,小布就不乖了,哭闹着死活不肯穿睡袋。
这几天小布都这样,洗完澡不愿意穿睡袋,早上不愿意穿裤子。好言相劝不行,威逼利诱不行,最后只能是霸王硬上弓,爸爸把小布抱着,妈妈强行把睡袋给套上。
小布哭得更厉害了,直到睡着。
你说这小布咋这么苗啊!
小布真的是在苗吗?我们常说孩子苗,什么叫苗?大抵就是指没有理由的哭闹吧。
让我们将时间退回妈妈拉臭臭也抱着小布那天的上一个星期。
那个星期妈妈带着小布的姐姐出去旅游了一个星期。虽然这个星期小布在家很乖,没哭没闹,但母子分离了一个星期是事实。
两岁的小孩离开妈妈一个星期,母子情感联结受到了破坏,小布的安全感受到了破坏——她害怕妈妈再离开她,所以才会黏着妈妈,妈妈拉臭臭她也要凑上去。
这个时候妈妈要克制住自己的怒火,这个时候对小布说教、惩罚都是无用功,正如劳拉博士在《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一书中所指出的,除非你与孩子重新建立了积极关系,否则有效育儿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个时候要给小布比平常更多的关心与陪伴,去修复彼此的联结,帮小布重新建立安全感,让她相信妈妈是不会离开宝宝的。

小布不穿睡袋的问题在第二天也找到了原因,妈妈耐心的观察,小布哭着不穿睡袋时,在挠左腿脚腕。原来小布左腿脚腕长了一个小疙瘩。两岁的小布被自己身上突然冒出来的小疙瘩吓着了。当妈妈明白了小布的意思,摸到了那个小疙瘩后,小布马上不哭了,使劲点头,如释重负。不用涂药,小布已经没那么紧张——因为她信任妈妈,信任妈妈的处理方式,她担心的是妈妈不知道那个疙瘩的存在。
当我们知道了孩子为什么粘人,知道了孩子为什么不穿睡袋,我们还会觉得孩子粘人、不穿睡袋是苗吗?显然不会,压根就没有苗的孩子。孩子的哭闹,只是我们没有读懂孩子的需求,没法对孩子进行满足;或者是我们读懂了孩子的需求,不愿意满足她时,孩子因为需求没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情绪表达罢了。
孩子哭闹是在表达一种需求,表明一种态度。至于你是不是要满足她传递出来的需求,那是你的决定,应该与她是否用哭闹的方式表达无关。哭着表达的需求,应该与她说出来、写出来的需求一样受到重视,而不应该是受到责备。
孩子表达需求很正常,满足她的需求正常,不满足她的需求也正常。为进一步说明我针对正在苗”的孩子的处置建议,举一个常见的我们觉得孩子苗的例子:
大街上,孩子哭着要抱。

抱,还是不抱,抱着走多远,都很正常,不应该上纲上线:不要觉得抱了就是惯着孩子,孩子会得寸进尺,以后都会这样;也不要扣帽子,不抱就是不爱孩子,残忍。没那么严重,不就是抱抱吗?
你不愿意抱,请告诉她你知道了她想抱,确保你理解了她的需求。然后明确的告诉她你不愿意抱——就象她哭着明确告诉你她要抱一样。当然,你可能会和她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和她在那里拉锯。如果你还有急事,这可能就不行。如果有时间,那就奉陪。
你愿意抱,抱着就走。那你就得承担体力上的负担。
无论你抱与不抱,在这个过程中,请让你的爱相随。你抱她,本身就是爱的表达,这不是问题。你不抱她,就要接纳她的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不要因为她的哭闹再去朝她吼叫:你怎么这么苗!”更不要去打她,她已经够难过的了。如果你不抱她,还吼她,打她,那就是你在苗了。
育儿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