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喜欢跳舞,周末我们陪她去上舞蹈课,她兴奋得不得了,就连中间休息上厕所的时候都跟我说,妈妈,我不喝水了,马上我们又要上课了。她的兴奋和热情把我都感染了。不管怎样,至少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她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
开心之余,却目睹了一件难过的事。
开课后我们家长都在门外面等候着,突然有一双父母强行把大声哭泣拒绝上舞蹈班的女儿拖进了教室,砰的一声,门被重重地关上了。不料那个女孩儿又从教室里跑了出来,父母又把她塞了进去。就这样两三个回合才算结束。
我看得惊呆了,突然变得很难过,上前也关切地问:孩子没事吧?孩子爸爸一脸恼怒地说:没啥事,她就是故意的。说罢径直走开了。
那天下午,这个事情一直充斥在我的脑子里。为人父母,我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开心快乐地学习成长,可是教育的路总归充满了各种沟沟坎坎,比如今天碰到的情况。兴趣班成为了父母痛苦的源头。
对于兴趣班这件事,比起孩子的抵抗和充满危机的亲子关系,我想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可寻,让境况不至于这么遭。今天在这里,我想跟大家探讨两个很多父母经常挂在嘴边让其头疼焦虑的问题:
拒绝趋之若鹜,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选择兴趣班,而不是为了父母个人的焦虑复制别人的舞步。
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大多数的父母都持有这样的态度,所以兴趣班就成了父母烧钱最快的地方。学英文,学画画,学芭蕾,学跆拳道……马路上收到最多的传单也就是各种兴趣班的宣传单。
兴趣班成了孩子除了学校之外的第二学校。父母与父母聚在一起三句话离不了:人家小孩子都学英语画画,你们家不学吗?
是呀,人家都在学,我们不学不就掉队了吗?其实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是孩子真的会掉队,还是你认为他会掉队。选择跟风完全是父母为了满足自我的焦虑,很多时候,交完学费的那一刻,父母就俨然感觉自己的孩子已经跟其他小孩子一样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堵住了焦虑的出口。至于孩子是不是有兴趣,在课堂上是否真的能够学到东西,对父母来讲反而不再重要了。
兴趣班选择的标准不应该趋之若鹜,而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选择兴趣班,比如大宝嘟嘟就对跳舞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就根据她的喜好选择让她上舞蹈班而不会随大流强行让她学什么英语班画画班。
尊重孩子兴趣的选择,对父母和孩子都是最优的选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之内更容易自发探索,学习,即使遇到困难,也愿意付出努力去克服而不是逃避。这样的学习是基于孩子的内在驱动,更容易激发潜能,也更懂得去坚持,学知识的同时也让她形成了好的性格。
我的孩子对啥都不感兴趣不是孩子没兴趣,而是父母缺少发现。
孩子的兴趣是在父母平日的洞察➕激发➕培养的过程中形成的,父母就是孩子兴趣形成最佳的导师。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会学人家,见人家报什么就报什么,说到底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兴趣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不会写在脸上,哪怕是我们成年人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更何况是认知尚浅的孩子呢。
那么到底谁能担此重任吗?答案是:父母为不二人选。原因无可厚非,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没有人比父母更适合这个身份。
有的孩子会对特定事务表现出明显的兴趣,这就需要父母的洞察力。孩子不缺兴趣,而是父母缺少发现。嘟嘟在很小的时候,每当听到音乐的时候她总会翩翩起舞,所以我会有意地经常放音乐,也就是在这样的不断重复中,她喜欢上了唱歌和跳舞。
当然也有的孩子好像对什么都没有特别的喜好,这就需要父母创造一些条件和机会,在孩子实践的过程中去观察她对某项事务的洞察力,也许刚开始我们一无所获,所以难免沮丧,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总能看到曙光。
比如带孩子去商场玩,突然发现她在积木的柜台前踌躇不前,这个时候就是一个信号,这个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积木作为玩具,孩子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去摆弄积木的时候,这就是兴趣的开始了。
当了解或者通过创造条件清晰了解了孩子的兴趣后,父母就需要在此方面鼓励孩子多练习,动作貌似在重复,但是兴趣却在不断地加深。
希望每位孩子都能够洋溢着笑容走进兴趣班
希望兴趣班的门外没有冲突,门内没有哭声
一切都自然和谐
你有没有关于兴趣班的难忘经历,欢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