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巧用这两个原则,让孩子主动开口

01错误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关闭心门

今天我表姐送她女儿来我们家附近的兴趣班上课,因为上课时间短而她家又离这里远,不值当再回家了,所以就直接来我家了。闲聊中表姐向我抱怨她那已经上了初中的大儿子,总感觉孩子越大,彼此之间的代沟也越大,沟通越来越少。现在孩子一放学回来就把自己关进屋子里,不吃饭基本就不出来,有什么事也不和他们说,为此,表姐烦恼不已。

这让我想起来我以前上学的时候,有些事情我也不愿意跟我妈说。即使遇到困难,只要我觉得自己能解决的,我就坚决不求助父母,倒不是因为父母不关心自己,实在是他们讲话的方式让我接受不了。比如,我跟我妈说我吃饱了,但她非得让我再吃点馒头,我说吃不下了 ,她就会气愤地对我说:让你多吃点就跟杀你似的,中午别喊饿,饿死你都不亏”一句话我们就不欢而散。类似的事情多了,我慢慢地就不想和父母说自己的心事,我宁愿挨骂也不顶嘴,不想和他们沟通。

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关闭心门

有句话用来形容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错位很合适,那就是父母在等我们的感谢,我们在等父母的道歉。在这场战役中,没有胜者,只有两败俱伤。现在我也做了母亲,开始能理解当年妈妈的苦心,但他们的沟通方式我一直无法认同。

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像小时候那样,和孩子亲密无间吗?办法当然是有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用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沟通问题上,可以用门把手”法,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然后用积极倾听的方式,让孩子对我们滔滔不绝。

不良的沟通将导致我们误会彼此

02第一步,使用门把手”法,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

什么是门把手”法?

门把手”法指的是:我们在回应孩子的感觉或者困扰的问题时,不要包含我们自己的任何想法、判断或情绪,而是邀请和鼓励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判断或情绪。只要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能都做到不添加自己的任何意见,那么孩子就可以做到对我们敞开心扉。这就相当于是打开了我们之间沟通的大门。

这个法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习惯引导孩子听从自己的建议。举个例子,比如孩子放学回来很沮丧地跟我们说,他这次的考试没有考好,那么父母常用的,带有个人情感的回应方式有哪些?

常见的回应误区:

成绩不好,孩子自己也会发愁

为什么你会没有考好?(质疑)你看,我让你平时多看书你不听,结果怎么样呢?(挖苦嘲讽)从现在开始不准再看手机电视了!(命令)是不是因为考试题太难了?(帮助分析)我想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表(提建议)

当然,包含我们意愿的回应方式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出了几种我们最常见的回应方式。现在我们来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孩子,接收到这样的回应后,你会有继续和父母沟通的欲望吗?恐怕你简单的回应一两句之后就想赶紧转移换题,或者离开父母身边吧?即使父母的有些回应,比如帮助分析或者提建议看起来很不错,也会使孩子有不同的想法。

比如我们对孩子说:没考好是不是因为考试题太难了?”看似是在帮孩子分析原因,在孩子看来他可能就会认为,父母觉得他就只会做简单的题,他是个笨孩子,父母看不起他,或者觉得是在羞辱他。

父亲试图和孩子好好沟通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只有在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时,才有可能对父母敞开心扉。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意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才会愿意和我们沟通。

正确的门把手”用语:

我明白了。愿闻其详。能给我讲讲吗?我们来讨论一下吧。你想和我聊聊这件事吗?这件事似乎对你很重要。

上面举例的用语就不包含任何个人情绪和意见,当然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回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能够不掺杂个人因素,那么孩子就不会有误解我们的机会。

妈妈和孩子在同一个频道里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要采用门把手”原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需要尊重和接纳孩子,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尊重和接纳。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到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且要把话语权交给孩子,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自己先做个好的听众。

卡耐基曾说过,做一个好的听众,就是鼓励他们说说自己。

03第二步,学会积极倾听,减少误会的产生。

什么是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就是要求倾听者不仅要听,而且要听懂倾诉者的意思,并且再反馈给倾诉者确认,这个过程就叫做积极倾听。

不仅要听,还要向对方反馈确认

错误的倾听方式:

就像前面例子中我和妈妈之间的沟通一样,我说我吃饱了,但她非得让我再吃点馒头。我发出的信息是吃饱了,而妈妈回馈给我的信息是:(不,你并没有吃饱,)你还需要再吃点馒头。当我再次和妈妈确认我真的吃饱了时,妈妈开始生气说狠话,此时我发出的信息依旧是吃饱了,而她回馈给我的信息是:你不听我话,到时候你饿了就是活该!由此可见,我们的沟通并不在一个频道上,妈妈并没有在意我说的话。这样的沟通方式让我觉得不被信任,而父母也不理解我。试想,如果父母在家里都是这样和孩子沟通的话,孩子愿意和你聊天才怪!

那么用积极倾听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父母都是怎样做的呢?

被误解的小男孩

积极倾听的方式:

比如孩子问你晚饭什么时候好 ,如果你接收到这个信息,并认为孩子是想早点吃了饭,好多点时间出去玩时,那你就要反馈给孩子确认。你就要问孩子:你是不是想早点下去玩?”如果孩子确实是这样想的,那么他就会对你说是的。如果他只是饿了想吃饭,那么他就会告诉你,妈妈我只是好饿。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积极倾听过程。

而我们和孩子之间出现沟通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和彼此进行信息确认。当孩子发送信息过来,我们听到后肯定会对孩子的话进行解读,但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解读当做是孩子的意愿,我们会认为孩子就是我们想的那样,而不是向孩子求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试想,如果孩子想表达的意思是A,而我们解读出来是B,然后我们认为孩子就是想表达B,我们并没有和孩子确认自己的解读是否正确。那么这样的沟通谁会喜欢呢?并且作为强势一方的父母,我们还希望孩子能够按照我们解读的去做 ,在这样不公平的沟通方式下,孩子有什么事都不愿意和我们说就再正常不过了。

积极倾听

所以,当孩子对我们打开心扉,愿意和我们继续聊下去的时候,我们就要保持积极倾听。让孩子做沟通中的领导者,我们做积极倾听的回应者,孩子感觉被尊重被理解,他就愿意继续不停地说下去。

04想要孩子对你滔滔不绝,门把手”原则和积极倾听需要同时出现。

正确示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收录了自己和痛恨美国人的巴勒斯坦人沟通的事例详情,用的就是门把手”原则和积极倾听原则。

巴勒斯坦:刽子手,滚出去!

博士:你生气是,因为你想要我的政府改变他使用资源的方式吗?

巴勒斯坦:天杀的!我当然生气,你以为我们需要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们的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房子,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

博士:所以,你很愤怒,你想要一些支持来改善生活条件,并在政治上独立是吗?

巴勒斯坦:你知道我们带着小孩在这里住27年是什么感觉吗?你对我们长期以来的生活状况,有一点点认识吗?

博士:听起来你感到很绝望,你想知道我或别人,是不是能够真正了解这种生活的滋味对吗?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博森堡博士在和愤怒的巴勒斯坦人沟通时,全程都没有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并且他每次听到对方发送过来的信息后就会进行解读,然后反馈给对方,来确定自己的解读是否正确,自己是否真正的听懂了别人在讲什么。这样就使得本来不愿意和美国人交流的巴勒斯坦人,在博士的积极倾听下,一直不停地聊”了下去。最终卢森堡博士的这次沟通非常成功,痛恨美国人的巴勒斯坦人最后居然邀请他一个美国人到家里去做客,这就是门把手”法和积极倾听的魅力。

只有积极倾听才能达成共识

著名的评论家赫兹里特说过,谈话的艺术就是听和被听的艺术。

孩子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个体,希望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都能秉着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巧用门把手”法和积极倾听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畅所欲言,让我们的亲子关系重新变得亲密起来。改变什么时候都不算晚,那就从现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