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发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做事情开始变得拖拖拉拉,明明五分钟可以完成的事情,孩子非得到15分钟才去做完。
有一些急性子的家长面对孩子这种磨磨唧唧的性格,总是在后面不停的鞭策啰嗦,父母在后面急死了,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
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厌烦父母,父母嫌弃孩子。孩子的拖拖拉拉的模式也没有改变。其实针对孩子这个问题,家长应该了解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孩子从上学开始就拖拖拉拉,妈妈束手无策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不少妈妈发现孩子只要一上学就开始拖拖拉拉。从上学的那个清晨开始,孩子整个人速度感觉放慢了两倍。
明明已经快到上课的时间,孩子却不急不躁,一旁的父母急得都快火烧眉头,面对天天即将迟到的孩子,妈妈心都操碎了。
丽丽的妈妈和楼下明明的妈妈是好朋友,两个孩子都在一个学校上学。第二天,丽丽妈妈因为有事,于是就跟楼下的明明妈妈打声招呼。
让明明妈妈第二天带着丽丽一块去上学,可是在早晨明明约好的时间,明明妈妈在楼下左等右等依旧不见丽丽的身影。
过了约定时间的五分钟,丽丽还没有到,于是明明的妈妈就给丽丽的妈妈打电话,丽丽妈妈表示孩子已经起了,马上就到。
结果过了十分钟还是没有到,眼看着都快要迟到了,明明的妈妈开始着急了,又打电话催。这时候丽丽的妈妈抱着孩子直接下楼,衣服,鞋子都没有穿好。
书包也都是妈妈给背着,鞋子都扔在明明妈妈的车上,明明的妈妈开始抱怨,为什么这么磨叽。
丽丽的妈妈也是满脸的怨气说:孩子不愿意起床,赖床,在床上睡了五分钟,又睡十分钟,最后没有办法直接把她抱下来了,衣服,鞋子,让他自己穿吧。”
然后撂挑子的妈妈就跑了,明明的妈妈,这可愁坏了,在车上一直在嘱咐丽丽自己把衣服鞋子都穿好去上学。丽丽磨磨唧唧的性格,使得明明也迟到了,最后衣服还是明明的妈妈帮助丽丽去穿的。
孩子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家长知道究竟是何种原因吗?孩子做事情总是爱拖拖拉拉,其实有些原因家长必须知道,了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1、 孩子天性缺乏时间观念
孩子的天性就是缺乏时间观念的,有些孩子从小就是奶奶带大的,三岁之前的孩子除了吃就是睡,然后就是玩。
根本没有任何的时间观念,有些孩子一顿早饭可以吃一个上午,就像伊能静的儿子吃饭要吃两个小时,基本一天什么事都不用干了。
在应该限制孩子时间观念的时候,家长没有给孩子做好方面的限制,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成为拖拉磨叽的那个孩子。
2、 父母自身的拖拉
父母亲自己平时做事情拖拖拉拉,性子慢,给孩子造成了这样一个不良的影响。有些家长明明可以10点上床睡觉,但是玩玩手机拖拖拉拉,又到半夜。
殊不知这样的影响给孩子造成的就是做事墨迹,上学之后总是跟不上趟。
3、 孩子对自己所做事情不感兴趣
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孩子拖拉是因为孩子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有些孩子根本不爱学习,每天去上学都带着不情愿的心理,更希望躺在床上睡觉。
放学之后跑的比谁都快,满脑子都是和游戏,动画片有关。只要提到上学,做事情能多慢就多慢,能拖上几分钟就拖上几分钟。
做事总是拖拉,将来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孩子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磨磨唧唧,给人的感觉每天都好像不在状态,也会给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1、 学习效率低
孩子现在的年龄必须是以学业为主,孩子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一到上学总是迟到,老师所讲的知识,孩子总是慢半拍。
回来写作业的时候,明明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孩子非得拖到三四个小时,学习效率非常的低,最终的学习成果也不会很好。
2、 生活上容易养成不良习惯
一个做事情非常喜欢拖拉,磨磨唧唧的孩子,对于自己的生活往往都是没有条理的,收拾作业的时候也喜欢丢三落四,做事情没有头脑,没有办法独立的生存。
3、 长大后不负责任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小时候磨磨唧唧,家长如果没有及时纠正,长大之后就开始没有责任感。
其实孩子拖拉不仅仅是动作慢,同样是大脑反应较慢,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慢性的思维方式。
4、 严重影响社交
没有谁喜欢拖拉的孩子,做事情拖拉,跟他人约定的固定时间,孩子总是迟到,这样的孩子会被排除在同伴之外,也会成为他人孤立的对象。
长此以往,孩子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交,情商也会受到影响。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改变掉拖拉的坏习惯?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做事情开始拖拉时,家长千万不要用吼、骂的方式去解决,这种方式,看着效果很快,但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无法改变拖拉的毛病。
因此,针对孩子拖拉的坏习惯,家长可以通过这三点帮助孩子去改变。
1、帮助孩子树立时间的观念
当孩子有了意识之后,家长就应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为孩子上学提前做好准备。当孩子不愿意完成时,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和小游戏来强化孩子的意识,让孩子知道时间观念有多么的重要,让孩子了解时间观念给自身带来的好处。
2、客观看待孩子的慢动作”
孩子做事情比较慢,家长应该客观的去看待孩子的这个慢动作”,有些孩子可能自身能力有限。
例如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吃饭要吃很久,家长或许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孩子在学习吃饭,所以需要花费的时间有很多,这是很正常的。
相反,有些孩子明明可以很快的完成,只是自己爱拖拉,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尽力的去干预孩子,帮助孩子尽快的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不断的去鼓励孩子,提高孩子的速度,让孩子拥有自信心和满足感。
4、 父母做出表率
父母的表率作用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给家庭明确时间标准,每一个家庭的成员都必须按照这个时间标准。
在父母的表率作用之下,孩子也会慢慢的克服拖拉。家长可以配以奖惩措施来帮助孩子认真的落实。
在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这几点为了防止孩子出现拖拉的情况,家长应该及早地防患于未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不过高要求孩子
家长在要求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年龄和能力进行规定,不能要求孩子做一些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导致孩子内心无法承受。
2、耐心陪伴取代唠叨
当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放慢了手脚,家长可以耐心的去观察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一定不能在后面一直的催促和唠叨,这样会让孩子更烦躁,拖延症的情况更得不到缓解。
3、通过恰当的方式
有时候孩子做事拖拉,确实是碰到了难题,所以不想去解决,慢慢拖着不做。这时候家长就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去增强孩子的毅力。
比如每天带着孩子去跑步,带着孩子练习书法,通过恰当的方式来加强孩子的毅力。
现如今的生活都是快节奏,稍有不慎,时代就已经开始转变了。孩子从小的拖拉,不仅影响学习,还影响以后的交际圈。
因此家长必须从小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帮孩子改掉拖拉的毛病,增强孩子的毅力,让孩子回到现实,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