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早餐店里,祖孙俩点了一碗馄饨,然后静静地等待。馄饨来了,孙子说:小碗。”
奶奶马上起身,到消毒柜里捧了一个小碗放在孙子的面前。
没有调羹我怎么吃呀?”孙子又说。
哎呀,老了。”奶奶一边嘀咕着,一边跑到消毒柜里拿来调羹。
今天是什么菜?”孙子询问。
腌黄瓜和炒黄豆。你吃哪样?”奶奶站在放小菜的桌边上汇报情况。
一样舀一点,别舀多了。”
奶奶又跑到消毒柜里拿来一个小碟子,装好一碟子菜放在孙子面前。然后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孙子吃早餐。
不吃了!”孙子把碗往桌子中间一推,站起来要去上学了。
奶奶麻利地把刚才装的小菜往孙子没吃完的馄饨碗里一倒,端起来开始大口大口的吃。
你快点!我要迟到了!”孙子站在旁边不耐烦地大声催促。
喝完碗里的最后一口汤,奶奶放下碗,拎起书包,往肩上一送,说:走吧!走吧!”
孙子走在前面,来到卖烤肠的摊子前,要吃烤肠,奶奶说:不是刚吃早餐吗?”
没吃饱。你是不是不让我吃?你就说,你是不是不让我吃?”孙子很生气。
谁说不让你吃了?这么生气干嘛?大早上的!”奶奶一边唠叨着,一边掏钱包……
这是一个真实的片段。
冬天的时候,孩子感冒了,发着高烧,您晚上起来给孩子吃药、换汗湿的衣服、测体温,为了不让自己也感冒,您一晚上衣不解带、和衣而卧……
为了让孩子能专心的学习,为了能让他多睡会儿,您给孩子挤好牙膏、放好洗澡水、整理好换洗的衣服……
楼下新开了一家烤鸭店,生意很好,您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买回一只烤鸭,看着孩子对着烤鸭大快朵颐,心里很是欢喜……
当看到烤鸭的残骸堆了一桌子,您是否有些失落?因为孩子都没有说要您尝尝……
当孩子洗好澡,没有一句谢谢,直接上床睡了,留给您一个一片狼藉的卫生间等您收拾,您是否感觉有些不对劲?
当孩子的感冒好了,可是您却生病了,当孩子对您摆在桌上的药片视若不见的时候,您是不是很想他能问您一句,哪怕是随口问问……
不过,您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您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身体好,其他的可以慢慢来,等孩子大了,自然就会照顾自己了,就能感受到您的苦心了。
其实不是那样的,不管是知识的积累,还是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时间的。
在孩子的儿童时期,他的亲身体会和感受,往往是刻骨铭心的,一旦这样的感受在他的内心形成了一种观念,那也是根深蒂固的。
您日复一日的,对他事无巨细地照顾,从不求回报,往往会让孩子认为您照顾他,是应该的,并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当孩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您想要他孝顺孝顺您,那就难了。因为在他的概念里,您就是给予的那一方,而不是他给予的对象。
他可能会把他的东西和他的同学分享,长大了和他的同事分享,和他的朋友分享,但就是会忘了和您分享。
他不是不和您分享,他只是忘了,习惯性地忘了,因为在孩子从小的印象里,您就是给予的。
还是给孩子一个和您同甘共苦的机会吧,让孩子分享您的喜怒哀乐,和您一起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
您所有的付出,不都是为了他将来能好好的生活吗?从现在开始,让孩子真切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必定是生活的强者。
从现在开始,让他帮您洗洗碗,帮您扫扫地,和他一起去买菜,让他帮您拎拎菜……
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在您那如水的关爱中,把关爱家人的种子,植入他的心田,让它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