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男孩造火箭,女孩织毛线?别让“性别偏见”阻碍孩子全面发展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两天,朋友打电话跟我说:"她的儿子总要像个女孩子一样喜欢穿粉色的衣服,也喜欢玩弄布娃娃。想方设法要劝阻孩子,告诉他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样子。"听完朋友的述说,我不禁想起了一则关于"男孩造火箭,女孩织毛线"的新闻。

这则新闻是这样,在成都一小学专门开设了男女专属课:男孩造火箭,女孩织毛线,以此来纠正孩子们的性别错位。该学校专门为女生设置的"快乐'duo'毛线"课,为男生开设"能供巧匠课",学习"坐飞机"、"造火箭"、"装汽车"。这则新闻上了微博热搜后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人反对有人拍手叫好。

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性别偏见"的观念仍然在现代的许多父母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其实,这种所谓的"性别偏见"将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

"性别偏见"观念从何而来性别偏见来源于父母古板的观念

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性别偏见"的观念在许多父母身上都表现得根深蒂固。自古以来,男孩和女孩都被认为有着很大的区别,古时男儿出兵打战,担任官职,女儿应当守家中,侍奉公婆养育孩子。

久而久之,这样的观念流传至今,也就出现了"男孩造火箭,女孩织毛线","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的种种情况。

性别偏见来源于社会的大众观念

纵观生活,我们总是喜欢把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区分开来,总会听见类似这样的话语:"你是男孩子,不能轻易落泪!你是男孩子,怎么可以喜欢粉色的东西呢?你是女孩子,不能整天跑上跑下,还学男孩子上树!"

生活中的这学用语都会在潜移默化地给孩子灌输一种性别偏见的观念,让孩子的自由和兴趣无法得到发展。但其实,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差异并非是生来而有的,研究表明性别的差异主要还是后天养成的。

科学家曾提出一个大脑的可塑性概念,认为人的经验本身就会改变大脑结构和功能。也就是说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差异原本是微小的,但正因为是在生长的过程中被灌输了这样的观念,才导致这种差异被不断扩大。

加拿大心理学家沃伦·伊顿在1986年对100多项研究进行分析时得出的结果表明,性别差异是在整个童年期是逐渐扩大的。

由此可见,性别差别的观念主要还来自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男女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但并非是巨大的,但一旦被夸大就会对孩子成长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

"性别偏见"将会摧毁你的孩子孩子兴趣受到压制

兴趣是发展一项技能的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驱动力的引领,坚持下去的力量将会大大缩减。但孩子却常常会因为这样性别偏见观念的影响,导致自己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表现出退缩和压抑的行为。

华盛顿大学有一位心理学家卡林·弗雷曾经做过这样实验,他把同一个年龄段的男孩和女孩聚集在一起,发现如果同性孩子选择了万花筒,异性孩子则会选择更好玩的西洋镜。但其实万花筒对于孩子们来说并非是最好玩的玩具,但性别偏见引领他们选择了与自己兴趣相反的一项。

孩子成为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一般来说,男孩大脑白质较多、女孩大脑的灰质较多,但是这不意味着男女思维和行为上有着先天的明显差异。然而这样性别偏见的刻板观念会让孩子成为受害者,倍受消极影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克劳德M.斯蒂尔曾在《刻板印象:我们为什么那样看别人,这样看自己?》中指出:

刻板印象会让人感到压力,以及实际背负却很难觉察的隐性压力,造成多重恶果: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胡思乱想等思维反应,并很可能因此引发并积累严重的心理问题。

孩子长期在"性别偏见"观念强烈的环境下成长,不断地将自己的想法压制在内心,而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终究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性别偏见束缚孩子的行为

性别偏见观念的一旦形成,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能会束缚甚至是操纵人的行为,从而让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背道而驰。

英国王子威廉的儿子乔治,从小就很喜欢跳芭蕾,每个星期都会坚持去上课。这原本是一件值得大家夸赞的事情,但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却成为了一则笑话。

在《早安美国》里,主持人Lara Spencer 讲到了乔治王子的小学课程表嘲笑到:"未来的英国国王,将放下玩具,开始上宗教学课、电脑课、诗歌课和芭蕾舞课。"

男孩跳芭蕾原本没有什么错误,但却因为性别偏见观念受到了嘲笑,这难免会对孩子的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没有家长的强力支持,恐怕乔治也很难再坚持下去。

由此可见,这种性别偏见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严重的影响,严重的话可能会毁掉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天赋和才华。所以,请放下你传统的性别偏见,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告别"性别偏见",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告别"性别偏见",要求平等对待孩子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父母要持着平等对待的态度,不要存在有性别差异。BBC有一部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其中英国神经成像的顶级专家之一Gina Rippon说:

"男生和女生的大脑几乎不存在结构差异,数百年来有些人一直认为男女不一样是因为他们的大脑不一样,但事实是很难从脑部成像图里分辨出哪些是男孩的,哪些是女孩的。"

并且科学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之间原本并没有很大的差异,所谓的性别差异都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培养出来的。

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不要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是要学会去发现事情背后的意义。在芬兰,教育并不以性别作为划分标准的根据,在他们开展的手工课上,我们能够看到同样有许多的男孩子在教室里认真地使用针线,并没有被区别对待。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是孩子们在练习织毛衣时体验到一针一线里面的奥妙,这一亲身经历的过程才是最可贵的。

告别"性别偏见",需要消除刻板的性别偏见

在我们传统观念里的"性别偏见"也在慢慢被打破和淘汰,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要学会消除自己对性别的刻板偏见。在教育孩子时,学会培养孩子正确的性别观,将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纵观生活,有许多的例子在向我们展示了性别偏见的错误观念。90后中国女孩张伟丽在UFC赛场上,仅用时42秒就打败了巴西女拳王安德拉德,成为UFC首位亚洲人世界冠军。科技界的凤毛麟角李天,她是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不仅是斯坦福AI实验室唯一的女性,也是计算机系最年轻的教授。

由此可见,性别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对一个人的能力才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克服"性别偏见",才能让更多的人在更多的领域熠熠发光。

告别"性别偏见",让兴趣油然而生

兴趣是一个人独特的特点,是自然而生的。现代的很多父母都忽略孩子兴趣所在,而是一味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一些不情愿的事情。男孩子喜欢玩布娃娃,父母极力制止;男孩喜欢穿粉色衣服,父母极力制止;女孩喜欢篮球,父母极力制止等现象都是一种打压孩子兴趣的行为。

父母要学会告别"性别偏见",相信孩子们的世界是全新的,要学会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鼓励孩子勇敢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尝试更多的可能,努力把想法变为事实。

曾经迈克•尼克尔斯不喜欢读书,但却喜欢漫山遍野地乱跑,上大学后他毅然跟随着自己兴趣,放弃了学业,拿起相机,最终成为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

加拿大姑娘玛丽夫·达尔虽拥有惊人的美貌,但是她从小痴迷赛车运动,经过长期的努力,她加入了知名的车队,成为一名女赛车手,还获得了许多奖项。

由此可见,兴趣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要受到"性别偏见"地影响而打压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吧!

王小波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无非想要明白一些道理,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

让孩子们去追求自己所爱,追求自己的兴趣,勇敢探索未知的世界吧!不要让"性别偏见"毁了孩子的一生!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