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作人格结构PAC角色分析理论”,源于加拿大一位博士的理论,通过对人们交往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来确定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它有三种心理状态组成,家长(P)、成人(A)、儿童(C)三种模式。家长的性格也是由这三种形态组成,隐藏于人的潜意味之中,具备这个条件就会自动呈现。
单一的心态没有好与坏的划分,父母的心理状态具有权威、主观的方面,也有关怀、呵护的一面;父母的心态具备理性、客观的一面,也有呆板、冷漠的一面;孩子的心态具有冲动、稚嫩的方面,也有可爱、活跃的方面。人们的心态属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结构,随时随地存在波动。
在家教之中,父母可结合情况的需求,随时随地对心态进行切换,去扮演PAC三种状态,这样做也是出于行之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的目的。
学习场景
在学习时,父母可通过P模式来进行处理。在家庭环境里,父母是重心,是家里的管理、决策人员;孩子在学习时,父母是孩子的督促、鼓励者。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情。因此,父母一定要理智、客观,身先士卒。如果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要先做好表率,给其营造良性的学习、发展条件。
生活场景
在生活中,父母要把通过P模式扮演自己的角色,注意关怀、呵护孩子。处理好亲子关系,关心呵护、关心和理解孩子,照顾其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孩子生病特别需要父母关心。父母的爱应当具有自发性、经常性、持久性和细致性。
休闲场景
在娱乐时,父母应切换到C模式,努力做孩子的朋友,成为一个可爱、活泼、真诚、天真的特点。玩乐的环境可选择安全的公园、操场、自然环境中,父母在与孩子玩乐时,避免使用P模式和A模式,发挥自身的童心,表现得如同孩子一样纯真、可爱,这样可以更好融入孩子的世界,像小朋友一样陪孩子玩耍,一起开心,一起快乐。孩子玩得尽兴、放松,可以达成很好的亲子感情。
有的父母与孩子交流时,也有无法利用好PAC模式的时候,引起心态混乱,沟通就会失效。
沟通失败的三种表现
一、心态错位
父母在一些场合,会有一些不应该出现的心态与行为。有时在一些正式环境切换至C模式。有的父母在工作、学习时,对员工不敢从严要求,任由员工违反规定,自己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的比较随意的环境中,父母把心理状态切换至P模式,当父母在休闲放松时,放不开,总担心自己做的不好;有的父母在参加旅行、登山、游泳等活动时,总担心孩子受伤,对孩子做出各种要求和限制。
二、心态错对
我们这里强调的错对”,不是对错”,而是应对”的意思。亲子交流时,采取了与交流者心态不同的模式。它有四种模式构成。
1、P模式对P模式
有些孩子会用家长的方式对父母进行指挥、指责,如果家长也采取P模式来应对,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就会因意见不一致而产生激烈的冲突。
2、C模式对C模式
孩子比较任性、不理智,孩子很多时候是感性的。
3、P模式对P模式
孩子诚实提出父母的不足,父母不承认,也不能接受,为了面子与孩子争论。
4、C模式对P模式
孩子说的是真话,理智,有一说一,而父母却表现出任性、缺乏主见、做事武断。正常的做法是,亲子交往时,孩子的表现是P模式或C模式,父母应当使用P模式与其交往,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三、心态僵化
这种状态是父母无法灵活转换自己的心态,对于某一种心态情有独钟”。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结合场景需求灵活做心态切换,若孩子在学习期间,父母需要用P模式来应对,理性指引孩子自动自发学习。在生活里,父母用P模式的行为,对孩子用心关怀,照顾其饮食、起居,保护孩子。在玩耍时,父母用C模式与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孩子的快乐玩伴。在适宜的场景灵活使用PAC模式,让自身心理、行为适应孩子的需要和心态,如此一来方能行之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若父母一直坚持P模式,不要责怪孩子不亲近你。孩子感觉到处处受管束,事事放不开,不能尽情玩耍,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父母以自身角度来对待孩子,接下来要出现的是,孩子的烦躁与远离。若父母一直保持C模式的话,久而久之,在孩子面前就失去了家长的权威,孩子不再好管。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保持心态的灵活支配,避免心理状态失去平衡,引起PAC模式出现错位、错对或失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