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夜雨寄北暗示分手 夜雨寄北赏析100字

完整的分析夜雨寄北这首诗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巴蜀(今四川)时寄给妻子的。巴山:亦称大巴山。这里泛指巴蜀之地。
诗的首句一问一答,跌宕起伏,别有韵致,并与次句描写的夜雨连绵、涨满秋池的眼前景物相关联,诗人的羁旅之愁、相思之苦已跃然纸上。三、四句则由眼前的实事实景转化为虚拟的情景画面,表达了“共剪西窗烛”的思归的愿望。诗人设想今宵独处之苦将成为团聚后剪烛夜话的素材,并以未来剪烛夜话之乐反衬今宵独处之苦,构思奇妙,情真意切。这首诗中“期”、“巴山夜雨”的两次出现具有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全诗营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美意境,并体现了李商隐诗歌“寄托深而措辞婉”的风格特色。

夜雨寄北暗示分手

李商隐 夜雨寄北解析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北”一作“内”,则指妻子。

【注评】

君问归期未有期, 居;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问:询问。归期:回归的日期。未有期:意思是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日子。 ○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跌宕有致。 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夜雨:晚上下雨。涨秋池:秋雨使池塘注满了水。涨:水位升高。 ○借景抒情,不直说相思而更显相思之深。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西窗:西窗之下。这里指亲友聚谈之所。烛:烛花。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烛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超越时空,憧憬来日相聚。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副词,还,且。话:诉说。巴山夜雨时:意思指巴山夜雨时的心情。 ○眼前况味化作他日话题,两相对比,虚实相生,余味无穷。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四川梓州作募僚时怀念妻子之作。首句点题,说明这首诗是以诗代书。妻子是在分手时“尚未登程,先问归期”呢,还是在诗人到达任所后来信询问──诗中没有交代,但“问归期”说明她盼他回去心切;诗一开头就提归期,也说明他同样把归期时时在念,他也在思念妻子。非常遗憾的是这封代书诗却带给妻子以“未有期”的坏消息。抱歉而又无可奈何之情,欲归不能的无限愁苦跃然纸上。七个字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第二句描绘眼前景物:夜雨。这是远在异地的巴山夜雨,这是容易牵动羁旅愁思的秋夜之雨,它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把池塘的水给灌满了,“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临头”,巴山夜雨勾起他无限深思。也许,他在推想妻子此时的处境;也许,他在回忆他们在长安的某个雨夜,心中事和眼前景形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羁旅愁思也在潜滋暗长,如同“巴山夜雨涨秋池”一般。不,是巴山夜雨能为诗人的愁苦作证。诗人预想来日西窗夜话时还要请“巴山夜雨”这位客人到场哩。诗的前两句写过去,写现在;后两句向往将来。杜甫在《羌村三首》之一中有“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句,写战乱流离中偶然回到妻子身边的情景。李商隐也盼望着回到妻子身边,在烛影摇曳中,夫妻共叙离肠。“何当”二字,照应首句“未有期”,表现出诗人热烈向往的心情。“巴山夜雨”重现,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情致。后两句在构思上是很值得玩味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和杜甫“夜阑更秉烛”相比较,彼为眼前实景,此为虚拟之景,因此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和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相比较,虽然同为从对面写起,但彼仅为由长安而鄜州的单程悬想,此则从巴山而长安、而巴山,情感的流程打了一个来回,从而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巴山夜雨中的羁旅况味。至于“巴山夜雨”,由眼前实景一变而为来日话题,这一角色转换也极富表现力:苦涩中有甘甜;苦涩甘甜的转换中丰富了“巴山夜雨”的内涵。巴山夜雨,客况凄凉,诗人的心境是孤寂的。然而,今日这孤寂的情怀,恰可成为将来见面话题的生动内容,这也许是对异乡中的诗人的一点安慰吧!巴山夜雨,归期未卜,妻子的心境也将是孤寂的。然而,“巴山夜雨”之句带去了丈夫的思念之情,带去了她多么渴望听到、他要亲口诉说的满腔心事。这又是多么大的安慰啊!这首诗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暗示分手

夜雨寄北赏析100字

赏析如下: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暗示分手

古诗夜雨寄北表达了什么情感

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期盼团圆,共叙旧情的美好心愿。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夜雨寄北的解释和表达的感情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 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令狐 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义山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提及义山诗作,读者往往因其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的确,读李商隐的诗,常令人置身于氲氲氤氤的审美氛围,得到美的感悟,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正如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是什么,我理解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讲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同样,《夜雨寄北》也是这样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是一首“半托香奁,以寓感愤”之作。下面,笔者不惴浅见,对《夜雨寄北》作出管解,就请于同仁方家。 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推崇一种重视文字自身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篇什根基,文字的选用、取舍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意图。首先,我对本诗简予“细读”: 1、“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2、“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3、“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4、“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这一首诗,单从字面而解,亲切明快,不过写出了设想归后向那人谈及此时此地的情形,结构上回环对称,殊不难解。但是,由于这首诗缺乏时空转换的限制,颇乏伦次。同时,也由于本诗主体的隐在性,使诗具有了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这首诗读起来,写的是什么,让人感到摸头不着脑。 这首诗究竟应作何解呢? 古人论诗的“含蓄”,常以“风调”而论,“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这是对“含蓄”和“风调”的准确诠注。窃以为,义山此诗,应是有所寓托的。 义山宗“李”,虽不是皇室后胄,却常常攀龙附凤地标榜“家在山西”,且时时流露出一种“系本王孙”的优越感,但结合义山后来反差天渊的畸零不遇的命运--夹身于牛李党争,遭受排挤打压,以至坎坷失意,沦落终身--来观照本诗,是极为合适的对应参照。 作者当时幕居东川,落拓困顿,和故交新贵云泥分隔,冀望于有人为之援手,这是人之常情。诗首之“君”字,究系何人,不得而知,也许确乎有过关心他的友人寄书探问,也许是臆想中对令狐等掌权者垂询的深切渴望。我觉得二种理解都可以成立。“未有期”三字则满怀着无奈失助的感喟。第二句则点出了寓地巴山,描绘了绵绵的巴山夜雨,盈池的雨水难道不正是诗人神驰长安的象喻。义山曾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高远报负,而长安,正是诗人欲回的“天地”。第三句超越时空,遐思重逢故人的情景,事实上,这正是他蛰伏内心深处重获知遇的梦幻。第四句再次强化巴山苦况,结合前述,用意甚明。 总之,义山在本诗中将渴念知遇的心思托以相思之情,满怀希望和虔诚地投寄于能够给予其全部生命和事业当权者。因此,本诗应理解为一首“风调”“含蓄”的象喻之作,而不能作一首爱情诗或思友诗解。

<<夜雨寄北>>表达了什么情感

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表现了作者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夜雨寄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夜雨寄北》表达了作者什麽样的感情

描写作者客居异乡雨夜怀念亲人的情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读来几分哀愁,几许同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