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爸做了好多好多国学儿歌,旋律美妙、歌声动人,里面大部分都是小朋友演唱录制的,李姝娴、乔柯、宋佳霖……好多的爸爸妈妈都在后台询问,这些小朋友怎么唱的这么好?是不是他们就是天生会唱歌的孩子?他们是在哪里学的?我家孩子也能唱的这么好吗?又或者有疑问——我家娃唱歌跑调啊,是不是就没的救了?
于是,常爸就请到了浙江省少儿广播合唱团的常任指挥狄佳文老师,让她来从专业的角度跟我们聊聊关于孩子学唱歌、学声乐的事。
嘉宾介绍
狄佳文
浙江音乐学院合唱研究交流中心副主任;
浙江省少儿广播合唱团常任指挥;
2015年国际华人合唱大赛(新加坡)童声合唱组冠军以及优秀指挥奖;
2016年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索契)青混组金奖、
童声A组金奖民谣组金奖等诸多金奖奖项。
常青藤爸爸:多大的孩子适合开始接受声乐训练?
小狄老师:如果是专业的声乐技术训练的话,还是要等到七八岁以后开始;如果是进行广义的声乐和合唱训练的话,我觉得三四岁就可以开始了。
因为不同年龄,训练的方向是不同的,如果这个声乐老师或者合唱指挥比较有经验的话,对待学龄前的孩子他会多做一些简单的节奏、八度以内音准的歌曲练习,把重心多放在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上,而淡化专业技术教学的痕迹。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培养方向不是要把他们训练成技术可佳的歌唱者,而是让他们多去感受音乐和自己去表现音乐的能力。
常青藤爸爸:喜欢唱歌,但是唱歌跑调的孩子适合学声乐吗?
小狄老师:2004和2008年英国和美国分别做过统计,美国有5%的人患有失歌症,就是有音高识别障碍,唱歌永远不在调上,而英国有4%,这些人群中,也不都是完全无药可求的(还是可以改善,虽然比较困难)。
除去上面说的失歌症”的特殊原因外,唱歌跑调一般有两个原因:
1)小孩的声带控制能力还比较差,这是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2)没有输入正确,就是他听得不正确,导致他以为他唱的是正确的。
其实这个训练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如果家里有钢琴的话,在钢琴上弹出一组音高,让孩子进行模唱。如果没有钢琴也没关系,老师或家长来范唱,如果孩子模仿是跑调的,那么大人就模仿孩子跑调的这个音,唱给他听,他听了就知道,哦,我唱出来的音高从外耳听到是什么样子。通过明确往上或往下的音高走向,引导孩子准确清晰的发音,经过周期练习,就可以唱准音了。
所以,如果想纠正唱歌跑调的孩子,能进合唱团是个好事,有其他的同学给他做一个音响示范,他就可以练出来不跑调了,但是,是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需要孩子的主动性。
常青藤爸爸:参加合唱团是要考试的吧?
小狄老师:对,是要考试,合唱团挑选团员,首先当然是看孩子的歌唱技巧,还有就是他的表现能力,但音乐表演的综合能力是更重要的。
小歌手:李姝娴,我们很多唐诗儿歌就是她唱的
常青藤爸爸:具体考什么呢?
小狄老师:一个是输入方面,包括读谱能力和倾听能力。看着谱他能直接唱出来,如果不会读谱,能看出节奏也可以。然后就是倾听,比如说我弹,让他来模唱。
第二个是输出方面,他对音准、节奏的表达是否准确。还有就是他自己要准备一个作品,就是考察歌唱技巧了。还要看他有没有模仿能力,是否能与别人配合。
合唱团的合,不只是合起来的合,更是合作的合,它需要一种合作的精神。
常青藤爸爸:现在孩子都能去哪儿学声乐?
小狄老师:因为我在杭州,说一下杭州的情况,比如我们浙江广播少儿合唱团,除了不同梯队的表演团”小巴赫团”、小莫扎特团”之外下面还有些苗苗团,主要针对学龄前的孩子。
还有像麦麦童声”这样的商业机构,教孩子唱歌。他们教育的优势之一,是利用专业录音技术,让孩子更客观地去听到自己声音的问题,去解决问题。
如果没有这种录音的话,很多孩子对自己声音是没有客观感知力的,他并不清楚自己的声音用外耳听起来是什么样子。有了录音,孩子可以自己去听,哪里需要改进,哪里需要怎么处理,非常直观。
常青藤爸爸:现在有很多学过唱歌的孩子,表演腔、鼻音特别重,对歌曲的理解、情感、表现都是模仿非常成人的东西。
小狄老师:我觉得老师很关键。老师一定要懂得并认同,声乐是追求自然的艺术。可能有些老师自己并不知道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音域,适合多么复杂的节奏,所以他在做的时候违背了孩子们的常态,而用成人的东西来表现。
柯达伊教学法,是我们学音乐教育学必须要学的教学法,它会把不同年龄阶段如何做音乐训练,比如说音域、音色,音乐基础知识或是变声期的问题均做出罗列和解答,非常清晰、科学。
常青藤爸爸:学器乐对于学声乐有帮助吗?
小狄老师:一定是有帮助的,其一是音准方面,其二是读谱能力。小时候的钢琴学习经历对我后来从事声乐很有帮助。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工业革命前,像巴洛克时期,冶金技术不发达,没有这么多器乐生产和制造,所以大力地提高声乐技术,使得人声技术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而后人在演奏器乐时,也经常会提及演奏要有歌唱般的呼吸,所以,说器乐和声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更恰当。
常青藤爸爸:您有没有观察到,独唱的孩子和在合唱团里面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小狄老师:这是两种不同的歌唱的方法,个性的和共性的唱法。比如,某孩子的声音比较明亮,但是合唱团目前练习的作品追求缥缈空灵的音色,他就必须要配合着大家,努力做出缥缈和空灵的声音,这样的角色转换会让他歌唱的技术更多元化。在独唱的时候他也需要追求他个性的声音,所以我也很支持我的学生们去学独唱。
常青藤爸爸:童声合唱里,孩子们还会演唱多种语言的曲目,比如法语、意大利语、韩语,意义何在呢?
小狄老师:我们曾经在一场音乐会上唱过17首不同语言和风格的作品。韩语我是找韩国人教,西班牙语请学西班牙语的学生来教,尽量做到发音地道。
我觉得,对比学习是非常有意义、有效果的。比如孩子们只认识红色,你给他看黑色,你告诉他这是黑色的,刚才那个是红色,你看它们是不一样的。他就会感受到,黑色和红色是如此不同,通过对比学习,他的认知才更清楚也更深刻。
另外,我觉得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浓缩,我们多去唱多种语言,就会更多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
当然,其实孩子们学习的时候是有点吃力的,但是我一直鼓励他们,我说我们一定要多吃点菜,因为你广泛涉猎,你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最适合什么。
常青藤爸爸:在正式学声乐之前,家长是不是应该先多找一些儿歌给孩子听?
小狄老师:我觉得不一定只听儿歌,可以听很多的音乐,比如流行音乐,古典音乐。而且听的方式有很多,当成一个背景音乐,或者认真欣赏都行。如果他感兴趣,询问这是什么曲子,你就可以介绍说这是海顿的一个交响乐,而他也会听得更主动。
常青藤爸爸:有没有什么类型的孩子不适合学唱歌?
小狄老师:好像没有什么孩子特别不适合学唱歌吧?我有一个学生是抽动症,有时候会发出一些怪怪的声音,尤其在安静和紧张的时候。但是在合唱团里他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专注度让他全身心投入到音乐表现中,同时对他这个症状还有辅助治疗的作用,作为老师,我挺高兴看到孩子有这样的变化和进步。
常青藤爸爸: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会有哪些误区吗?
小狄老师:中国的家长很多有这样的一个状态,比如说我们去学英语就会说,我报了你这个班了,孩子能考到多少分?再比如学钢琴,我学三年了,你还不让我考五级,我这三年都在学什么?就是很功利的一种学习心态。我学唱歌,学了这么久,连个小字二组的g都唱不上去?就是这种很功利的色彩,在艺术方面一定不可取。因为艺术教育更多的是对素质的培养,而素质是很难用答卷和考分来衡量的。
大量的高难度的训练对孩子们的声带是不利的,如果长期这么去做的话,有些孩子就会得声带小结,得不偿失。
我觉得大家太注重技术,而忽略对音乐文化的感受。但其实,等到我们逐渐长大,能支撑我们的,能抚慰我们心灵的,其实不是强音,而是音乐文化。
常青藤爸爸:您常带孩子去国外比赛,咱们国家的孩子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有什么不同?
小狄老师:生活习惯、性格,我倒没有什么太多的感受。哪里都有熊孩子,国内国外都一样。只是中国的孩子我觉得我们太认真,不放松,但这并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尤其我们2016年参加世界合唱比赛,拿奖回来之后,再观看我们的比赛视频,我就陷入一个自责的状态中。我是觉得我给孩子们的压力过大了,让他们觉得这就是一个比赛。尽管他们在舞台上表现得非常投入,但你能感觉到他们其实是非常紧张的,而这个紧张就是在于我们太认真,太想赢。这又违反了艺术的本真,就是太认真地想拿到这个成绩,所以表现就变得不恰当了。
认真是一个习惯,但是认真不是枷锁。很显然,我们在比赛时已经把它变成一个枷锁,而没有把它当成我们平时一个很好的习惯。其实我觉得我们应该也是可以养成这个好习惯的,这也是我接下来要研究的一个方向,也需要我们教师去不断为此思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