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狼性法则”告诉你,学习好的孩子,何尝不是“问题学生”

提到问题学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学习不好惹事生非的孩子,就是不让家长老师省心的主。如果按照大家的想法,问题学生”和学习好的孩子不沾边,但我要说,有些学习好的孩子又何尝不是问题学生”呢?

学习好的孩子成绩优异,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样的孩子依然存在抗挫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弱等短板,这些短板正是问题学生”的表现。

达尔文让我们懂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狼性法则”却证明了合作、交流、忠诚和坚韧是生存的根本。

狼性法则”告诉你,学习好的孩子,何尝不是问题学生”

对照狼性法则,我们发现不管是学习好还是学习差的孩子,缺乏坚韧品质的共性问题比较突出,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将制约和影响这些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家长,应该重视孩子坚韧品质的培养。

01、为什么说孩子缺乏坚韧的品质

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对坚韧”品质给予这样的定义:身处逆境、伤痛、悲剧、威胁或巨大压力的环境也能很好适应。”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在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方面,坚韧(毅力)也许和智力同样重要。

积极心理学认为,坚韧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坚韧的品质作为积淀,就很难在专业领域内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也充分说明,拥有坚韧的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可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把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家长的关注点是孩子成绩的变化,将来能不能考取一所名牌大学,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坚韧品质的培养。

近些年,大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事件发生后,广大网民抱以心痛和惋惜,事件背后恰恰反应了孩子坚韧品质的缺失。

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陈泽民跳楼自杀事件,再一次给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他凭借实力考取了985名校研究生,说明他很优秀,透过他生前撰写的文章,却暴露出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是那么软弱。

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社会目前充满压力和竞争,因此,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可见,面对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危机,孩子无论是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还是想攀登人生的高峰,都应该拥有坚韧的品质,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样才能尽量避免产生心理危机。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也。

02、孩子缺乏坚韧品质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学专家王极盛教授表示,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自信心差、勇敢面对的能力差。

也就是说,现在的家长把孩子都包裹起来,恐怕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俄罗斯有一种玩具叫套娃,中国的孩子就相当于套娃玩具最里层那个,这样的保护,使孩子失去自我发挥和锻炼的空间,孩子的坚韧品质自然得不到培养。

父母对孩子生活的过度安排,自理能力差

事实上,每个家庭都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值,这样的期望值也成为阻碍孩子坚韧品质培养的绊脚石。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应该是争分夺秒的,这就导致孩子的个人生活会被家长过度安排,目的是为孩子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

学习

朋友家的孩子王宇就属于这种情况,孩子的生活学习一直由父母包办,王宇从小就只管学习,学习成绩确实不错,今年高考打了600多分,学校及专业也是父母选择的。可是,想到孩子要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校门时,夫妻二人犯了难,原因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太差,担心孩子适应不了大学生活。于是,二人一合计,利用暑假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IACMSP)理事长邓明昱博士表示,近几代的华裔留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经受磨练少、家庭宠爱多、经受不起压力,到了美国要独自面对生活上的大小事宜,适应新环境较慢,一比较后还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又没有家人依靠和鼓励。

由此可以看到,孩子学习上的优秀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优秀,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往往更缺乏这种坚韧的品质,这与心理学专家王极盛教授的观点正相关。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父母不摆脱现在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坚韧品质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学校忌惮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失去培养学生坚韧品质的机会

学校教育中,安全工作已经摆在首要位置,制约了学校工作放不开手脚,导致很多活动取消。使学生失去了培养坚韧品质的机会。

父母

比如:学校取消的运动会、越野赛、篮球比赛等,这些体育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缓解学习压力,还能提高孩子抗挫能力,坚韧品质得到培养。但是,考虑到这些体育活动中容易给学生带来伤害,学校承担不了责任,只能停止开展这些活动。

记得小时候,这些活动成了学校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每年都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参加田径项目比赛中,摔倒了爬起接着跑,3000米长跑咬紧牙关硬是坚持了下来,这些活动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烙印。那时候,学校不仅组织开展这样的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修水渠、收玉米这些活我都干过。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少了,为了孩子的安全,激烈的体育活动取消了,这无形中使学生们坚韧品质的培养受到了影响,孩子会因缺少这种韧劲,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

安逸的生活,让孩子失去追求梦想的勇气

如今,家庭生活条件都不错,缺衣少吃的那个年代已经成为过往,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显著增加,孩子的生活更加安逸,渐渐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勇气。

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子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处逆境的和尚最终能够到达南海,正是因为具有坚韧的意志,不达目地不罢休的勇气,这也是狼性法则的动力源泉。

父母

看看我们的孩子每天都是怎么生活的,懂事的孩子几乎都在学习,不懂事的孩子吃喝玩乐气父母。比如孩子明天休息,有多少孩子能早早起床,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这样的孩子现在恐怕是少之又少,多数孩子起床后往往是脸不洗牙不刷疯狂玩手机,生活习惯混乱,坚韧品质怎么能得到培养呢?

03、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坚韧品质

拥有坚韧品质对孩子如此重要,家长如何引导和帮助孩子培养呢?

爱之有度,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完成

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把握好分寸感,要爱之有度,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一定要由孩子自己完成,家长不宜包办,家长要学会放手,孩子要经常动手。这样,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技能得到提高,孩子会更加独立。

景冈山和妻子马葭在教育儿子方面,特别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马葭说:”儿子上小学后就不用保姆照顾,孩子寄宿在学校读书,开学前一晚,孩子会自己打包行李,把所需物品收拾好。

可见,景冈山夫妇在儿子的教育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这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都大大增强。那么,我们在培养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妨先反思一下,有哪些事该孩子完成的,父母代办了,今后,就应该把这些事还给孩子,并监督完成。孩子不完成的,父母对孩子应进行适当的惩罚,当然,这个惩罚不是打骂,比如不做的话,孩子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孩子有想要东西,家长不答应给他买。

增强孩子的运动强度,挑战孩子的毅力

牛津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曾合作,研究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对上百万青少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比不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对抑郁、压力等精神问题的抵御能力更好,且有助于缓解抑郁。

由此可见,孩子的体育运动能够增加孩子的抗压能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十分有益的,家长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休息时间,多带孩子参加一些体育运动。

父母

登山运动就有利于孩子坚韧品质的培养,家长可以带孩子不断挑战登山的高度,但也要量力而行,在登山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鼓励,也可以组织家庭成员登山比赛,这样更容易激发孩子登山的热情。除此之个,也可以带孩子攀岩,游泳等,运动让孩子充满活力,既利于孩子更好的学习,又增强了孩子的毅力。

给孩子正面引导和暗示

对于父母而言,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失时机的给孩子一些正面引导和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孩子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孩子考试没有考好,父母要给予孩子安慰和信任,可以说:我相信你是最棒的。”或者孩子上学前,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加油的手势。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曾来到一所小学,随意选了几个班级对孩子进行智力测试。他们在这几个班级随机挑选了一些孩子,并说这些孩子经过智商测试,天赋很高。从那以后,老师和其他孩子都把他们当天才看待。大半年后,两位心理学家回访,发现他们当初随机挑选的那些孩子,果然进步很大。

两位心理学家的测试成果,揭示了对孩子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这也充分证明,家长如何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积极心理暗示,孩子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对于孩子应对困难,提高成绩都有很大的作用。

事实证明,人无完人,只不过优秀的人存在的问题比较少而已。那么,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说他们是问题学生”也不为过。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好坏,家长都要清醒的认识到孩子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只有不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具有了像狼一样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才能拥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