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东西用了,随手一扔,一天下来房间里很乱,到处都是。有的人会把东西放回原处,一天下来还是整洁有序。这是什么原因?都说好的习惯是慢慢养成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特有的发育敏感期,比如几个月大的时候爱吃手,被称为口欲敏感期”。再大点开始明白思考问题,对外界各种现象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和主意,这一时期开始进入秩序期。孩子每个阶段都有特殊的敏感期,每个敏感期都会发展一种能力,在敏感期里发展好了,能够事半功倍。

我们今天要说的秩序敏感期和孩子将来的好习惯可是息息相关的。每个宝宝都会经历这一敏感期,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但不一定知道宝宝正处在秩序敏感期呢。
下面馨妈列举一些在秩序敏感期”,宝宝常见的表现:(1)听到有人敲门,宝宝非要自己去开门,如果其他家人先行一步打开了门,那么宝宝非要客人出去、关上门,然后重新再按一次铃、重新开一次门。
(2)睡觉,爸爸睡左边,妈妈睡右边,忽然哪天爸爸妈妈换了个位置,宝宝不答应了,非要对调回来。
(3)妈妈回到家,换上家里穿的睡衣和拖鞋,如果哪天忘记了,或者没来得及换,孩子非拉着妈妈完成这一个步骤,才能做其他事情。
(4)剥桔子时,孩子要自己剥开桔子皮,如果大人帮忙把皮儿剥开,宝宝就不干了。

(5)外出时,宝宝要自己按电梯,如果别人提前按了,孩子就不干,非得重来一遍。
(6)鞋柜里鞋子的摆放,必须严格遵守秩序,比如宝宝的在第一层、妈妈的在第二层、爸爸的在第三层,假如不小心放错了,秩序被打乱,那么,小宝贝会重新按照秩序放整齐。
(7)从哪儿拿的东西,必须放回哪里去。孩子能够非常敏锐地发现什么东西放错了位置,并且尽快物归原位。
(8)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有所属人,即**是谁的”,其他人不能乱动,彼此也不能随意交换,孩子自己的东西别人也不能动。

(9)餐桌上,家人的座位顺序必须固定不变,谁坐在哪里就应该坐在哪里。
(10)过马路,遇见红灯不能走,如果大人往前走了,孩子非要拉着你退回来,一直等到绿灯才能走。
这些在大人看来都是小事,但每次都能惹得孩子哇哇大哭,让人十分头疼。很多家长都因此觉得宝宝固执、不懂事,其实这是孩子发育过程中的秩序敏感期”。

0-3岁之间的孩子,如果突然地对某件事表现的任性或者执着,出现以上类似情况时,那么爸爸妈妈们可要长个心眼了,你的孩子可能是正在经历秩序敏感期,不是所谓的霸道”任性”蛮不讲理”哦。
他们正在建立自己的规则意识,建立自己对世界的规则认知。秩序联系着规则,规则关系着道德。这是宝宝未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这个时期就要开始有意识地协助宝贝建立秩序。利用这个敏感期,帮助宝宝养成养成好的习惯。

比如宝宝有看书的习惯,可以买了个小书架,提醒宝宝每次看完书后要放回原来的地方。这样多次练习后,宝宝也养成了习惯。玩具也是一样的,给宝宝准备个放玩具的盒子。
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大自然赋予了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这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能识别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通过把环境里相互关联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来认知环境。儿童只有在这种整体明确的环境下,才能指引自我有目的地行动,否则,儿童就无法建立对环境中各种关系的认知。”
在秩序敏感期的阶段,家长要这样教育宝宝首先,我们要理解、接纳宝宝的固执。家长应该明白秩序感敏感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无关痛痒的事情,按照宝宝的意思来办就好。家长对于孩子敏感期的非常行为忽视甚至打骂孩子。这会破坏孩子秩序感的发展,更严重的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伤害。

其次,家长应该要自律,为宝宝营造一个良好秩序感的环境。比如回家后要换拖鞋,鞋子要摆放在指定位置;用过的东西不可以随意乱放,要物归原处;饭前饭后要洗手,看过的书要放好等,这些秩序感的建立能帮助宝宝养成好习惯,甚至终生受益。父母自己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会破坏宝宝的秩序感。
同时,也要让宝宝多与外界接触,让宝宝明白尊重别人的规则也很重要。宝宝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成人不一样,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办,所以要让宝宝明白别人也有自己的秩序,不应该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比如不让孩子自己做事,担心孩子与人交往吃亏等,这会阻碍孩子的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好啦,如果家里的小宝贝最近动不动就莫名其妙的哭闹,家长好好观察一下,是不是打破了宝宝的秩序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