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妈话育儿(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各位好,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批评孩子这个话题。那到底能不能批评孩子呢?如果能的话,该怎么做才会有效呢?首先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答案就是当然可以批评,这一点还特别的重要。因为很多的家长,在学习一阵子家庭教育以后,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生怕自己一个不留神,又犯下了新的错误。
所以看到孩子行为上有什么偏差,惹了什么乱子,犯了什么错,明明自己心里面也生气,也知道孩子做的不对,但还是选择憋着什么也不说。如果是憋一回两回吧,也不是不行,要是这样一直逼下去,估计我们自己也受不了。关键是我们的隐忍并没有换来孩子的主动进步,恰恰相反他们更加肆无忌惮了。

前两天,就有个家长分享了这样一个事情,晚上孩子喝粥的时候非得要放糖。然后妈妈就说已经吃了很多糖了,今天就不要再吃糖了,还是不听自己去拿糖罐,一不小心把糖罐摔碎在地上。然后就在那里哇哇的大哭,有孩子不听话在先,糖罐摔碎在后,所以这个妈妈的心情,也特别的不好。
但是她还是强忍着自己的怒气,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对孩子说,没关系,摔碎也没关系,本以为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安慰。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反倒哭闹的更凶了,这位妈妈的特别的郁闷,我又没有批评他,怎么我的包容反倒让他变得更加嚣张了呢?

问题就在于我们所说的没关系”并不是真话,我们是装出来的不在意的样子,这一切孩子都是完全能够感受的到的,所以这种虚假的安慰不会起到任何的作用,只会让他变得更加的恼怒。之所以说我们今天的分享特别的重要,就在这个地方。很多家长受挫以后,可能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还没有以前打一顿骂一顿管用。打骂一顿,孩子的确会显得有效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伤害。也往往我们都会伴随着情绪的发泄,要么指责抱怨,要么讽刺嘲笑,要不然贬低打击,给你说过多少回了就是不听,让你不听我的话。活该,迟到这点事还老是让我提醒,将来你还能有什么出息?”
这样的话,我们就是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了,而且我们越牵动孩子就越容易反抗。甚至有的时候,孩子做错了什么?他是期望我们迁怒于他的。因为我们迁怒以后,他就会感觉扯平了,也抓住了我们的把柄,更方便反抗我们了,所以他们会反驳我们说,说话至于那么大声吗?和我以前的事有什么关系,回回都说个没完,就算我没出息又怎么了,显然掺杂了情绪的批评,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孔子说过犹不及”,所以,无论是我们压抑自己的情绪,还是宣泄自己的情绪都是不对的。当我们把情绪放在一边,批评也就会变得更加有效。

当孩子有一个错误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描述事实的方式提醒他,马上做出调整。我看见你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了,或者我们直接说俩字儿书包这样的话,孩子就知道我们在提醒的是什么了。特别是对于大孩子来说,我们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如果是我们听别人转述过来孩子的一些错误,那我们就不能直接在那陈述事实,而是要给孩子一个成熟的机会。我听你们班主任说,你今天在学校里面和小明打架了,你愿意跟我讲一讲究竟发生了什么吗?你让我们仅凭的一面之词,见到孩子就直接批评他的话,那很容易变成冤案,所以不妨再听听孩子他会怎么说?这一招的优势就在于他把情绪和事实区分开来,所以他没有任何的攻击性。
第二招:沟通情绪也就是说,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孩子知道。我看墙上有你有彩笔划过的痕迹,我感觉很郁闷”。如果我们的情绪的特别的强烈,我们还可以用想怎样做的方式来表达那份强烈的情绪。看到墙上被你划的那些痕迹,我很无奈也很头痛,我简直想直接在你的脸上画上几笔,让你亲自查一查乱画以后的滋味。当然了,我们只是说我们想这样做,而不能真的这样做。如果当时那个场合,我们跟孩子都特别的情绪激动,那可以选择暂时先听一听,不要着急进行沟通。我们可以主动走开,得到情绪有一些缓和了,再重新过来跟孩子进行沟通。

我们要把正确的做法或者我们希望孩子做的行为明确的告诉给他。有的时候,孩子自己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我们也光顾着批评孩子错误的行为了,忘了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想画画应该画在纸上,而不是墙上。
第四招:叫做就事论事我们既不翻旧账,也不过度推论,更不会借这个机会,去证明自己比孩子厉害。什么是翻旧账?你说你哪一天早上能够按时起床过,这就是翻旧账。过度推论是什么样的?自己的房间都打扫不好,又怎么能够管好自己的人生?这就是过度推论。再就是证明我们自己是对的,我早说什么来着,让你穿上羽绒服,你就是不穿这家感冒了吧”。所以说,如果我们不就事论事的话,就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掺杂了自己的需求,用来满足自己。

有一句话叫做看破不说破,要知道孩子们他们也是很要面子的。如果我们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同时也顾及到他的面子,那孩子就会更容易接受。当一个孩子做错了什么,他自己心里面也心虚,他也知道不对,马上就要见到我们了,他心里面会想好,要怎么解释怎么蒙混过关。甚至会琢磨着怎么会激起我们发泄情绪?然后抓住把柄,使他的对抗变得合理化,所以我们不妨看破不说破。
前两天刚看了一部外国电影,里边有一个十五岁的男孩没有给家里面人说一声,就跟自己的朋友们到海边去露营。等到第二天回来以后,妈妈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他也如实交代。然后妈妈听完以后,就说了一句我知道了,记得下一次晚上出去一定要提前告诉我,这样我就不用做你的晚饭了”。那这个孩子就觉得特别的差异,他没有想到他的妈妈会是这样说的,虽然妈妈只是说不用做晚饭。
但这孩子他心里清楚,这是妈妈在给他一点面子。如果孩子在开学前假期作业没有写完,拼命的在那里赶,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说早让你写你不写,现在知道忙了吧”,这样的话孩子肯定听不进去。我们不妨稍微照顾一下他的面子,我应该更早一些提醒你的,也应该对你要求严格一些,这样你就不至于这么赶了”,我们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一点,也会减轻孩子的自责感。

这招难度比较大,不容易使用。激发责任的意思是,我们通过激发起孩子的一份崇高感,进而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做出改正。举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有一天他进了家门,就看见上高中的儿子气呼呼的跑过来说,爸爸,你说喝可乐能喝死人吗”?他一听就知道发生了什么,肯定是妈妈不让孩子喝可乐,那孩子一定要喝。于是妈妈就说了些难听的话,然后被孩子抓住了把柄。孩子这是告状来了,所以他先回答说,当然喝不死人,接着就追问了一句是发生什么事了”。然后孩子就愤愤不平,一五一十的说了一大堆,他听完以后,不置可否。
然后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你妈妈也很生气,咱家一共就三口人就只有你妈妈这一个女人。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非但不把咱们家唯一的女人照顾好,反倒惹他生气,还等我回来给你们评理,你这男子汉是怎么当的”?这一番话说完以后孩子的那个气,直接就消了,嘿嘿笑了两声,接着就去做自己的事去了。这个过程里面,爸爸看似是在批评孩子,实际上,是在高看孩子一眼,我没有把你当一个孩子,看我是把你当成一个男子汉。所以这种的做法,就是在激发孩子的一种崇高感,激发他的责任心,他当然能够听得进去这样的批评,还愿意主动进步。

总结:好了,再次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内容。当孩子有错,我们憋着不敢批评的时候,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倒会让孩子更加肆无忌惮。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强烈的情绪去批评孩子,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要把情绪和批评区分开来,这样才会让批评变得有效来。
这里是徐妈话育儿,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我们一起交流育儿经验;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