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都有这么个传统,就是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

我们在经典作品里也常见到这样的对话:别人夸自己哪方面做得优秀时,自己总要习惯性回复哪里哪里”或不敢当不敢当”。

在教育孩子或者亲子相处过程中,这种情况也会常常出现。比如,带着孩子去亲友家,或者跟孩子在路上偶遇自己朋友,对方习惯性夸起自己孩子时,自己总是习惯性地说起孩子的不是,即使孩子还做得不错也要减分说出来,好像不自谦自嘲一番,就显得自己很没有礼貌一般。比如:哪有,他才不听话呢,总是调皮捣蛋”;或者整天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等等。

父母很可能没有想过,他们夸你的孩子可能是寒暄性、流程性的,并没有真心不真心之说,你的寒暄性的、流程性的答话在孩子耳中却可能是总结性的”肺腑之言。

我们大人常说家丑不可外扬”,在孩子身上,这句话却被望到了九霄云外。
甚至你可能在说那些话时已经发现了孩子脸上的不快,孩子的尴尬,却仍是我只是跟朋友开玩笑”或者我爱你照顾你这是显而易见的,抱怨一下你的劣迹也没什么所谓”。

家长朋友们,你的标准太多了,孩子怎么能跟得上?孩子一重是非观还没健全呢,如何去理解到你自以为显而易见的双重标准呢?
家长朋友们是否想过,你在家里,或跟孩子单独相处时,说的那些感人之言,你用行动践行的那些父母之爱,有时抵不过一句向外人偶然的夸赞”。反过来,你平时生气时对孩子说的那些气话,说的那些让孩子伤心的话,因你的不当情绪而产生的裂痕,也可能因一句你向外人的对孩子的夸赞而烟消云散。

如果孩子真的哪方面做得不够好,如果只是发生在内部”,在家里,孩子可能还会因为企图凭仗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忍耐而心中暖暖,可一旦公之于众”,孩子便会想:好吧,我就是这样的,从此不听管教变得理所应当,甚至变本加厉,因为心中承认了:我确实是那样的人。

可见,大人世界的很多潜规则性质的事情处理方式或者含蓄的谈话方式,不应该牵连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还是一个未成熟的、急速发展的个体,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处事经验有限,对很多特殊的是非标准不可能完全清楚明白。

所以,只要涉及孩子,简单直接是最有用、效果最好的。爱孩子,就说出来,就表达出来;生气了,就让孩子知道;期待孩子怎样,就通过语言告诉他们。
你总是以为孩子能明白,你总是指望孩子能自己想清楚,你总是心中有句潜台词你看着办”。孩子如果会念心中潜台词,一定会回一句凭什么呀?”

欢迎关注盛说新语”,与大盛一起关注、交流孩子成长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