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试过把小宝宝抱到镜子面前,看看宝宝会怎么反应呢?
大多数两个月以上的宝宝都会觉得,镜子是个很有趣很好玩的东西。他们会对着镜子中的人或自己微笑,会叫出声音甚至嘎嘎大笑!
可是,为什么宝宝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他们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吗?
宝宝们的笑
只是社会性微笑罢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宝宝照镜子的时候,到底知不知道镜子里的那个是自己呢?其实,早在 1972 年就有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
但是由于小宝宝们还不能用语言沟通,所以心理学家们也不能直接问「你看到了什么啊?」。宝宝们不能回答,这可怎么办呢?
当心理学家们都为其发难时,心理学家阿姆斯特丹想到了使用之前用在动物身上的一个实验:「胭脂实验(rouge test)」(这个实验也叫做「镜子自我识别实验(mirror self-recognition test)」)。
毕竟在理论上,如果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脸上有脏东西,我们就会想办法去擦干净。
因此阿姆斯特丹认为,如果宝宝知道镜子中的是自己,当宝宝照镜子时看见自己脸上有脏东西,就应该会用手去碰自己的脸,而不是镜子中的脸。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基于这个想法,阿姆特斯丹召集了 88 个 3 ~ 24 个月的健康宝宝,让妈妈在宝宝完全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往宝宝鼻子的一侧涂上一点红色胭脂。
随后,妈妈会把宝宝抱到镜子面前,让宝宝去注意镜子中的画面。阿姆特斯丹这时候就开始记录宝宝们的各项反应。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结果他发现,12 个月之前的宝宝们对鼻子上的红色胭脂一点反应都没有!这些宝宝们只会对着镜子笑或者发出开心的声音,很少一部分还会亲一亲或者碰一碰镜子,但是没有一个会主动地碰自己的脸。
这些表现,其实就与见到的任何人微笑一样,都只是社交性行为。这些宝宝们很有可能认为镜子中还有另外一个宝宝在陪自己玩呢!
阿姆特斯丹还发现,孩子们真正能够很准确地去触碰脸上的胭脂,而不是去触碰镜子中的反射,是从 24 个月左右开始的。因此他认为,可能是从 2 岁开始,孩子们才真正能知道镜子中的是自己。
这个研究很有趣
可是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当然有意义!
当宝宝能够发现镜子中的自己,就意味着能够区分自己与其他人是不同个体,就意味着自我意识的萌发。
想想看就知道,阿姆特斯丹的这个研究结果跟孩子的社交发展相吻合:
孩子们通常是在两岁左右开始快速地发展自己的社交行为,直接进入平行游戏期。
自我意识的发展会提升孩子的自我理解能力和社交能力。
只有当孩子明白自己与其他人是不同的,才能够区分「你我他」,才能理解其他人的感受跟自己不一样,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你想的跟我想的不一定一样」。
孩子发展自我意识
真的需要两年吗?
其实,自阿姆斯特丹公布了他的实验结果以后,有很多研究人员也对此做了更多的研究。
起初的研究发现,孩子似乎都会在 18 到 24 个月的时候能够识别镜子中的自己。所以,这些研究人员认为,自我意识的萌发是随着成长自然而然地发展的,不需要外部的干预。
实际上,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因为后期的研究发现,家庭的育儿风格会影响到自我意识的发展!
2004 年,有一项研究对比了三种家庭育儿风格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影响。这三种育儿风格分别是:
近端育儿风格(proximal parenting style)。使用这种育儿风格的父母会与孩子会有更多的皮肤接触,更注重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远端育儿风格(distal parenting style)。使用这种育儿风格的父母会与孩子会有更多的面对面交流,更注重孩子的独立能力。
混合育儿风格,也就是把前两种混合使用,这即会帮助孩子独立,也希望孩子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同样使用了胭脂实验。结果发现,接受了近端育儿风格的孩子的自我调解能力更好,但是接受远端育儿风格的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得更快。
2015 年的一个研究发现,有些宝宝从 9 个月开始就有可能通过胭脂实验了!
这些研究都一次又一次地证实,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会跟随着一定的规律。2003 年,菲利普·罗查特(Philippe Rochat)把自我意识的发展分成 5 个阶段:
阶段 1:宝宝知道「那里有个镜子」。
与其他的动物不同,宝宝自从出生后似乎就有天生的能力来区别镜子中的图像来自于反射,而不是周围环境的延伸。
这个理解很重要,因为当宝宝看到自己的反射的时候,宝宝能够发现,镜子中有另外一个宝宝!
阶段 2:宝宝知道「镜子里有个模仿我的宝宝」。
这时候的宝宝不仅仅发现镜子中有一个宝宝,他们还发现,自己做出的任何动作的时候,镜子中的宝宝也会做出同样的动作。
也就是说,宝宝在这个阶段会发现,镜子中的宝宝跟自己有一点关系。
阶段 3:宝宝知道「镜子中的宝宝是我!」。
这时候的宝宝不再认为镜子中的宝宝会看着自己模仿自己,他们知道,那个宝宝就是自己。
阶段 4:宝宝知道「我永远是我」。
这个阶段的宝宝不单单知道「镜子中的宝宝是我」,还知道「照片中的也是我」。也就是说,即使父母给宝宝看宝宝以前穿着不同衣服的照片,宝宝也知道照片中的是自己。
阶段 5:宝宝认识到「别人眼中的我」。
这时候的宝宝不单单能够以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了,也能根据其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这个阶段的宝宝会能够感觉到骄傲、羞耻、嫉妒和同情,会开始因为害羞而限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宝宝的心智理论已经表达出来了。
如何帮助宝宝
发展自我意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既然前面提到研究人员会使用镜子和照片来研究孩子的自我意识,那这些也是帮助宝宝认识自己的工具。
生活中,家长们也可以这样做:
1. 在镜子面前与宝宝一起做有趣的表情
其实,很多爸爸们都可能已经在宝宝面前做一些古怪搞笑的表情了。这时候加上一个不易碎的镜子,让宝宝也能看到镜子中的表情就会更有效了。
父母在镜子面前跟宝宝做一些夸张有趣的表情或者随着音乐跳舞,不单单会让宝宝觉得好笑好玩,宝宝也会慢慢地发现,其他人跟自己不一样,其他人也会有自己的感受。
2. 翻阅以前的照片
对于年龄比较大一点的孩子来说,翻阅相册不单单能够促进孩子的自我认知,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家庭成员的面孔的认识。
这时候,父母还可以指着那些面部表情很有趣的照片问问孩子:「你觉得这个人看起来开心吗?」。
在指着照片的同时使用与感觉有关的词语可以让孩子把面部表情与心理感觉做联系,这有助于孩子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感觉。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件很复杂,但是很有意义的过程。毕竟,这与社交能力息息相关。
这是因为,只有先认识自己,先理解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才能与其他人打交道,才能延伸至外部的世界。
审核专家 郑鹊
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
牛津大学儿童与教育硕士
1. Amsterdam B. Mirror self-image reactions before age two. Dev Psychobiol. 1972;5(4):297–305. doi:10.1002/dev.420050403
2. Keller H, Yovsi R, Borke J, K rtner J, Jensen H, Papaligoura Z. Developmental consequences of early parenting experiences: self-recognition and self-regulation in three cultural communities. Child Dev. 2004;75(6):1745–1760. doi:10.1111/j.1467-8624.2004.00814.x
3. Kristen-Antonow S, Sodian B, Perst H, Licata 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merging self from 9 months to the age of 4 years. Front Psychol. 2015;6:789. Published 2015 Jun 10. doi:10.3389/fpsyg.2015.00789
4. Rochat P. Five levels of self-awareness as they unfold early in life. Conscious Cogn. 2003;12(4):717–731. doi:10.1016/s1053-8100(03)00081-3
5. Filippetti ML, Johnson MH, Lloyd-Fox S, Dragovic D, Farroni T. Body perception in newborns. Curr Biol. 2013;23(23):2413–2416. doi:10.1016/j.cub.2013.10.017
监制:阿童木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