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有个5岁的小家伙闹着不愿意去上学,怎么劝都没用。妈妈就请了一天假,带他去街上捡垃圾,顶着炎炎烈日,母子俩走了3.5公里,共捡了 2公斤塑料瓶,卖了2泰铢,(0.4人民币)。一路上小男孩都在问可以吃冰激凌吗”可以坐公交吗”,可是他的劳动成果不足以享用这些。所以一天下来,小男孩坐在路边说很累、想回家”,最后几乎是喊着说我想去学校!”。
这个捡垃圾的经历被妈妈贴在脸书上,全世界的网友都感叹这个妈妈实在太聪明了,家伙有了这次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之后,再也不敢闹腾着不去上学了。

家长们也许都会发现,随着孩子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想法也多了起来,家长们走过的路比孩子们吃过的米都多,都想给孩子们最好的,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们既懂事又能健康成长呢?
那就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体验,而不是家长为孩子决定好一切。
上文中的母亲便是采用了自然后果法则”来教育孩子。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从大小不同的错误中得到大小不同的惩罚,从而学会正确行动。真有教育意义和真正有益健康的后果,并不是家长们自封自然代理人”所给予的,是自然本身给予的。这就是自然后果法则”。
孩子既然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既不能强烈阻止你,也不能无休止顺从你。与其打骂孩子破坏感情,不如让孩子去体验生活,经历了挫折,才知道以后自己该怎么选择。
所以,孩子们的这些体验都是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旁人无法代替,也不应该去代替。

父母看着想法很多、总做错事的孩子,就会感到十分焦虑,怎么这点事都做不好”我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孩子”,这种想法一旦在脑海里冒出来,就会出现出现推土机”式父母。
推土机式”父母也分三种,总体表现都是不希望孩子碰到任何不顺利,他们一定会在前方把各种泥泞、小坎坷、小山丘给推平。
其实家长不知道,这样宽敞的平路走多了,孩子就再也不会走难一点的路了。
1、事事都包办最成功的教育是家中虎父无犬子”,可是大部分家里最后都变成了母强子弱”。
有位朋友,家境殷实,事业有成,孩子16岁了,高中上学要寄宿,家长给的生活费也算富裕,以为孩子能好好上学,可没想到全班人没有人愿意和孩子来往。后来去问了孩子的老师,原来自己的孩子生活自理太差了,有钱也不知道怎么花,而且性格又冷漠,大家都暗地里叫他怪胎”。
原来,从孩子小的时候朋友就给儿子请了保姆、司机、家教,生活到学习,生存到社交,都叫保姆司机包办了。在他的生活里,没有过写不完的作业,打碎的杯子,也不会迟到,他从来不需要自己去选择什么,也没有什么后果要去承担,因为一切都有人代劳,而且结果永远都很好。
2、事事都溺爱还记得那个被活活饿死在家中的23岁男子杨锁吗?这个叫杨锁的青年四肢健全、神态正常、活动自如,但却懒到了极点。他从来不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掉,再换一件。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他都挂在屋檐上,一直放臭也不吃”他为了取暖,把家里能烧的东西都顺手烧了,连床也被他烧了。他宁愿饿死、冻死,也不肯动一根手指头。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年仅23岁的杨锁,就把自己活活饿死了。害死杨锁的是懒吗?不,他是被自己的亲生父母的溺爱慢性扼杀致死的。

从小杨锁的父母就对他十分疼爱,他从来不走路,8岁时出门都是父母用担子挑着。身为农民的父母从来不让他干农活,你到一边玩着吧,别累着了。”
杨锁的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仍然舍不得他干活。当疾病缠身的母亲身体扛不住,不得不叫杨锁去干活时,反遭到儿子的暴打。杨锁18岁那年,积劳成疾的母亲去世。
5年之后的一个雪天,懒惰成性的杨锁活活饿死在家中。从小到大,杨锁一直都泡在父母的娇惯里,父母离世后,他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只能在苟且的舒适区里耗尽自己的生命。
爱之适足以害之,爱之纵足以杀之”,你以为对孩子最深沉的爱,恰恰是杀死他的致命武器。

前段时间很火的《小欢喜》,想必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方家打打闹闹的生活和通情达理的父母二人吧!相比起欢乐的方家,最让人揪心的就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乔英子了。
学习成绩优异的乔英子妈就是一个大事小事都干预的家长。英子妈为了女儿专心学习,生活上的事情英子妈全部都包办,学习上的事情英子妈都要干预,甚至连英子的大学志愿,英子妈都偷偷的改了。

她的想法就是她觉得清华好,所以英子就要报考清华。还好英子最好以跳海相逼,奋起反抗,最终英子妈还是放手让英子自己来选择,上了英子心仪的大学。当时看到这里,我也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作为家长,总是帮着孩子做出选择,从不顾及孩子的想法,父母觉得他们喜欢的东西孩子也会喜欢。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体验过人情冷暖,最后就变成了一具傀儡。

父母们这种这种不请自来的帮助”就是成长中的打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伤害。
孩子在成长过程终会遇到很多第一次”,面对这些第一次”孩子们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让孩子面对这些自己必须经历的事情很有必要,他每做一次选择都要体验到这种选择响应会带来的后果。
如果孩子们没有在合适的时候面对苦难,并体验到失败、气愤、懊恼、烦躁等情绪,长大后他们将会以更大强度的爆发这种困难,此时大家都只能哀其不幸”,甚至避之不及。
甚至还有的孩子遭受过挫折,会嫉妒别人比自己优秀,这就是因为他们没自己体验过失败,将问题转到别人身上,他们总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全世界都要围着自己转。
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吧!可能会迟到,可能上学丢三落四,不去上学原来也很累,孩子们都会从这些选择中体验到内在的感受,不断自我观察,并在下一次优化自己的选择,这些体验会融入进他们的骨血,让他们成长。
心理学家派克说: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和安慰”
所以,我们放手让孩子体验生活的时候,我们在旁边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1.做孩子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孩子们有时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的意志也不会因为家长的行为而轻易改变。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出孩子建议,和孩子一起分析,然后让孩子自己决定,必要的时候协助一下孩子。
另一个朋友因为工作比较忙,就这样带孩子:如果要谈工作,她会询问孩子,要不要跟妈妈一起去,去的话,可能会很冷,会不舒服,要等妈妈很久,不去的话就呆在家里。孩子如果选择了去,那么就要克服自己一时的想玩想闹,等自己的妈妈。吃饭穿衣的时候,朋友也是这样问她的孩子,吃多少?穿什么?孩子自己选择光想玩不吃饭,朋友再三确定后,那今晚就没有孩子的饭了。选择穿什么衣服,如果不是孩子选的特别离谱,朋友一般不会出面干预。后来我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她的孩子跟我说话,会很认真的提自己的想法,或者跟我商量,玩完也会收拾好自己的玩具。
孩子虽小,可是她知道自己可以去选择,但是这个体验的过程没有人会代替她,她也感受过不开心、委屈,但是她成长的很快,知道什么该做,怎么做,也会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明白这个世界不是以她为中心。
2.做孩子的鼓励者和支持者孩子想做什么,学什么,只要不是坏事,我们都应该表明立场,成为孩子坚定的支持者。特别是在孩子遇到困难和伤害时,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起,不要因为觉得丢脸之类的原因就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或者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剥夺孩子的体验权。
泰国有一个小女孩,跟着妈妈在菜市场卖菜,她发现不远处卖豆芽的生意非常好,便询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不能卖豆芽呢?
这个妈妈当时也懵了,因为她也不知道豆芽怎么种,但是她说我们试试”

第一次失败了,母亲说,没事,我们再试试。她俩买了专业的种植书去学习,可是实践并不可能跟书本上一模一样,夜间没有水的豆芽再次死亡。
可是这位妈妈依旧鼓励孩子,她说我们可以再试试”,二人动手改进,最终种出了豆芽。

现在的小女孩,已经完成学业并拿到奖学金,目前在瑞典进行科研工作。成年后的女儿回忆说,妈妈说的我们来试试”就像神奇的肥料,养育着我的好奇心,让我的‘知识之树’枝繁叶茂。

做父母的都应该明白,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己去体验。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当家长的顺从孩子、爱护孩子、替孩子做决定,也许会一直顺风顺水,但是你能保证孩子永远在你的庇护之下吗?
既然为孩子长远打算,那就让他自己去选择,自己去体验,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挫折,才会懂得下次自己该如何改观,才会感恩生活,心理健康的孩子将来的抗挫折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内心也会强大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