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回娘家,侄儿竟然拿刀跟他爸爸对抗。原因是爸爸为了教训他玩手机,当着孩子朋友面,摔了手机,孩子伤了自尊,径直跑到厨房拿了刀跟他爸拼命。爸爸寒了心,在我面前唉声叹气,直说管不住儿子了。
其实,我女儿也刚进入初中,明显觉得跟她的沟通越来越难了,孩子的脾气似乎也越来越大。聊天聊别的可以,别说学习,一说学习跟你急,拉黑脸,甚至"哐当"一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再也不出来。
跟朋友们聊天,也是说起上了初中的孩子直摇头,觉得越来越不听话了,越来越难管了。
去学校开家长会,老师也一遍遍地的重申:初中,是孩子的叛逆期,过渡的好,那皆大欢喜,有个不错的高中上;过渡不好,很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转折。家长朋友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要多关注孩子的各种变化。

图片来源网络
著名的心理犯罪学教授李玫谨曾指出: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也就是说,在孩子12岁之前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孩子12岁之后的行为模式及心理模式。
但是,毕竟父母这个职业太特殊了,也没有专门的父母课堂。所以没有哪个父母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称职的,每个父母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那么,我们要如何面对进入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呢?
1、家长需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生理及心理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尤其心理变化比较明显:
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还爱发表意见与看法。很关注来自于异性的评价和开始憧憬爱情的降临。根据孩子们在青春期出现的这些心理变化,我们家长要学会调整心态,用平视的眼光看待他(她)们。多注意,多观察,多以平和、平等的方式勤沟通交流,尽量做到让自己成为孩子在这个快速成长阶段的知心朋友。
暑期热播的《小欢喜》里面,那个叫丁一的学霸,被发现在出租屋的墙壁上写下一墙的"恨"。对父母的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内心需求长期忽视,感情的长期忽略,被打着"为你好"的父母,改造成了一架考试的机器。孩子找不到情感宣泄的出口,虽然以700多分的高分考了父母心中理想的大学,却在短短的一年内,被劝退。最后竟然以跳楼这种决绝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还有那个叫英子的学霸女孩,当她的愿望一次次被离异的,控制欲极强的妈妈打压,在自己的希望完全破灭时,抑郁中的她选择跳海这种方式,来逃离她那个事事都是为她好的妈妈。
正如剧情中季杨杨的妈妈所说:他(她)们活的该有多痛苦,才让他(她)连死都不怕。
有一种爱,叫父母;有一种恨,也叫父母。别让我们的至爱最终成为最恨我们的那个人。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其实内心更渴望得到成人及父母的认可。他们的想法或许天真,但却是通往成人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那个链接。作为引路人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即便是幼稚的,我们也要为他们分析利弊,让他们自己学会权衡,学会应对。
我那个拿着刀与爸爸对抗的侄儿。因为从小爸爸在外地工作,而妈妈一直觉得只有学习才有出路,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所有的兴趣爱好,通通都被妈妈以没有什么用为借口,阻断了孩子那颗向外探究的好奇的心。
在孩子小时候,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沟通的方式就是"打",因为这个虽粗暴,但却简单直接有效。正是因为长期缺乏平等顺畅的语言沟通,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常常被忽视,情绪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孩子不仅学会了对抗,也封锁了自己的内心,性格也逐渐开始偏执,暴躁,易怒。
到了初中,爸爸倒是回来了,可惜已经错过了亲子沟通的最佳时期。孩子出现问题,亲子间的沟通已经不顺畅,一旦争执起来,往往最后又是一场暴力相向,不仅亲子关系更紧张,对孩子的管理也陷入僵局。
父母对孩子的管束过于严厉,会让孩子害怕承担后果,用一个更大的错误来掩饰另一个错误。
2010年10月,学生药家鑫撞人后连刺数刀致受害人死亡。该事件轰动全国,引发舆论热议。


后来据媒体报道,药家鑫的父亲平时对他非常严厉,以致于在他遇事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逃避责罚,而不是去承担责任。
3、试着与孩子做朋友,多去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心理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心理需求远大于物质需求,他(她)们渴望被认可,被关注,被鼓励,也渴望被爱。
《小欢喜》中季杨杨爸爸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杨杨爸是公务员,因为工作的原因,长年在外,把孩子留给了老人照顾。等他们再与杨杨见面时,长期的分离,让孩子内心对父母的渴求已经变得淡漠,甚至已经疏离。杨杨爸与杨杨之间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后来在杨杨爸认识到问题的原因后,主动放下家长的架子,从儿子的兴趣爱好入手,不仅以陌生人的身份与儿子在网络上进行沟通,带着妈妈一起去开卡丁车,体验儿子的生活。就这样,以真诚的态度一点点打动了儿子的心,亲子关系逐步改善,一家人最终和和美美。
青春期的孩子们,在一点点探索成人的世界。孩童时期对成人的仰望已经变成了平视。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渴望平等对待。我们做家长的只有放下身段,以友人的身份与他(她)们平等对话,才可以让他(她)们敞开心扉,毫不保留的表达他们的内心。而我们的意见才容易被他(她)们接受,不致失控。

一次因为作业的问题被班主任叫到学校谈话。几个家长讨论的重点就是如何能让孩子保质保量的完成学校的作业。
初中后,作业量明显大了很多,学习的气氛骤然紧张,与小学的学习状态完全不同。不少家长直呼不适应。明显不少家长的焦虑甚至比孩子还要大,进而把这种焦虑又转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们在学校完成一天紧张的学习后,回家后还得面对为学业焦虑的家长,心理压力非常大。
我的孩子在这种高压下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老师给我们的建议就是:你们不要吵,也不要打,就跟他(她)耗,每天跟他(她)死磕作业的完成情况。
总结就是:不打不骂,心平气和,态度坚决的一项一项落实作业完成情况。

既然已经有了判断能力,选择能力,那不妨让他(她)们在这个特殊阶段,在某些事情上让他(她)们有决定权,同时也给了他(她)们试错的机会。有些事情,只有让他(她)们自己经历一次,比我们啰嗦百次要有效的多。这样一来,孩子们得到的认可感以及成就感,又会转化为对父母的认可与理解,一举两得。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里说过"每一个小孩都是一座小房子,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秘密,需要他们的私人空间,若是父母剥夺了孩子们的私人空间,相当于拆了他们这座小房子,会让孩子们感觉非常没有安全感,曾经熟悉无比的父母在孩子眼里突然间变成蛮横无理可怕的恶魔,孩子也因此与父母产生隔阂,甚至会产生要离家出走的念头。"
我的侄子就像文章里所说,为了随时监控他的一举一动,几次冲突之后,他妈妈把他房间的锁卸了下来。而他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离家出去也不是一次两次。而父母每次都还笑说:没事,他胆子小,自己会回来。可他们难道不曾想过,孩子终有成人的那一天,当他有力量再也不回头之时,你们又该会以怎样的心情如何面对那样的结果?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的私人空间及隐私随时被人监控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们还是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未来。

都说爸妈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有时候多少都要讲点条件。而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从来不打折扣,绝对百分百付出。
成人的感情总会分配到别的地方一部分,有分给伴侣的,有分给朋友的,还有分给事业的。但孩子从生下来,真的把他们所有的爱,所有的善意,所有的美好,百分之百的都给我们。
所以该谢谢的还是孩子们!
如《小欢喜》中黄磊所说:我们一股脑给孩子的,可能不是孩子想要的,跟他们想要的是错开的。
当父母的永远跟孩子有时差,我们应该学会放手。
孩子总归会长大的,他们自己的路得让他们自己走。
#头条情感学院##青春期叛逆破解法#
嗨,我是沐子的沐言沐语。在文字中直面生活,聊生活,聊情感。欢迎大家点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