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天生有数感,应尽早开始数学启蒙。
数感,即对数量有粗略估计的能力,这种模糊计算能力是后天发展精确计算能力的基础。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婴儿出生时,就有专门与数字数量相关的大脑结构,独立于支持语言处理的大脑结构,也就是说,人类天生有数感,不依赖于语言或者教育。你想象一下,森林里的一群原始人类去找食物,他们环顾四周,要估算判断哪棵树上的果子多,才有可能吃得更饱,这是一种先天的能力。
先天的支持数字能力的神经认知系统就像一个骨架,提供基本结构;后天的各种数字游戏和活动,加上语言符号和数字符号这两样武器,则是在骨架的基础上提供血肉,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有生命力的数字能力。学数学不需要区分年龄,跟学习第二语言一样,根据孩子感兴趣的程度和已掌握的技能来尽早启蒙。

2.最重要的数学启蒙,是让孩子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比起让孩子背公式,生活中总有机会让孩子发挥数学才能,比如电话号码、今天的日期、爸爸的车牌号等等,把抽象的数字跟生活情景联系在一起,孩子觉得算术对他的生活是有用的,那么对算术的兴趣就会变大,心里也会越来越有数”。

3.鼓励孩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不断地给孩子抛出问题,刺激孩子思考,让他们用各种方式,比如实证、猜测、找别人讨论等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答案。比如盛饭的时候,我会叫女儿帮忙拿筷子,问她:家里4口人,该拿几根筷子?”她发现,如果一双一双地加,是8根筷子,但用刚学的乘法来算,是4双乘以2,也是8根筷子。这种加法和乘法的共通性就顺理成章地让她验证了一次。解开试卷上的数学题,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用的是同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重视早期数学能力:数算思维、几何思维和测量思维。
研究表明,孩子早期的数学能力越好,不仅之后的数学能力更好,甚至识字能力也会更好。美国的很多幼儿园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早就开始推行针对幼儿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了,其中的M就代表数学。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其实就是给他们三个思维套餐:数算思维、几何思维和测量思维。

5.多用描述形状特征的词语,培养几何思维。
水立方是正方形的,鸟巢是椭圆形的,冰淇淋是什么形状加上什么形状?”研究表明,孩子一般在2岁6个月时,已经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形状名称了,他们能够理解规范或不规范的几何形状,甚至还能发展出比萨像三角形”这种抽象的图形理解能力了。
玩具、实物是锻炼几何思维的好方法。可以跟孩子一起搭积木、拼七巧板,引导他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比如两个三角形可组合成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可组合成一个长方形。我以前用废弃的快递盒子,跟女儿一起做手工,一个长方形的纸盒,加四个圆形瓶盖,就变成一辆汽车”了。

6.对比和测量思维
对于比较小的宝宝,重在提高宝宝的比较思维。平时多问问他这个比那个多吗?”那个比这个少吗?”或者这个和那个一样多吗?”这类的问题,孩子小的时候就可以用上了。
引入比较和排序的概念,打造测量思维的基础。比如,经常用大小”轻重”长短”这类的比较词向宝宝提问,有意识地在对话中使用测量单位,还可以让孩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收拾玩具,并述说理由。

7.引导孩子多用语言,描述头脑里的思维活动。
研究表明,儿童跟他人的语言交流能够刺激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如玩假装买菜游戏,买卖过程中,多进行语言互动,十块钱可以买多少蔬菜?”胡萝卜3块,你还剩多少钱?”并且不断给出鼓励反馈,我的女儿就是在这样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加减法和乘法。

8.多用数学语言跟孩子交流。
多说一些能体现数学概念、帮助孩子思考的语言,睡前可以跟孩子讨论数学问题。2015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一个研究,科学家让家长在孩子睡前不是读故事,而是讨论数学问题,一周至少两次即可。结果发现在实施了一学年之后,这些孩子的数学技能平均竟然比其他孩子领先3个月。

9.父母对数学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第一吸引力。很多父母因为自己童年对数学不开心的经验,把数学跟负面情绪联系起来,产生了焦虑感。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对数学感到焦虑的话,这种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影响他的数学成绩。如果父母表现出对数学能力的赞赏,能把数学和生活日常结合,愿意和他们一起来玩数学,把数学做得营养又好吃”,孩子就会像吃货一样喜欢数学。

10.数学不只是计算,推理更重要。
5岁是孩子数学推理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有英国曾有一个大型实验,首先测试了上千个八岁半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智商,再分析他们3年和5年后参加全英数学考试的数据,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虽然计算能力和智商都影响孩子的数学成绩,但是影响最大的一种能力居然是推理能力。推理能力越好的孩子,数学考试成绩越高。

11.用推理技巧教孩子加减乘除以及分数和比例的概念。
例如,一般6岁以下的孩子不会乘法,回答不了三乘四等于多少。但是,如果你告诉他这个故事:兔子村有3个兔子窝,每个兔子窝住4只小兔子。圣诞节,所有小兔子要去一个大房子里庆祝,每只小兔子手里都要有一个盘子。你一共要在大房子里准备多少个盘子呢?
科学家拿这个故事去问了100多个5岁到7岁的孩子。他们在纸上画出了3个小房子和1个大房子,然后再给孩子一些圆纸片当盘子,让孩子动动手,摆到房间里看看。结果发现,就算这些小孩连加减法都不会,更别说乘法了,单靠推理和数盘子的个数,超过六成的5岁小孩能做对这道题,所有6到7岁的孩子都做对了这道题。
把乘法题用简单的故事包装一下,竟然能帮助5岁的孩子,理解他本来要到7岁才能学会的数学概念。而且,孩子在这样的题目中学会了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这比单纯让孩子背三四十二”这样的乘法口诀,要有意义得多。

12.建构数量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者测试了两岁半到三岁半的幼儿园托班宝宝,发现有60%的宝宝会点物品数到10,但只有15%的宝宝做到10以内的点物品数数,并且正确说出总数。这是因为孩子没有真正地理解数字的概念,不能把真实的数量与口头数出来的数字联系起来。
以阿拉伯数字5”举例,当看到这个数字时,大脑会同时处理三个信息,一是读音wu”,二是像一把弯钩的视觉符号,三是抽象的数量概念。可以通过让宝宝唱数、点数、以及比较与估算,来搭建数量与数字符号的联系。

13.借助实物来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脑科学发现,人脑中与数学相关的脑区和处理空间信息的脑区是非常相似的,抽象数学运算借助的就是视觉空间能力。在空间中放置和排列实物,能够更快更好地帮助孩子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比如运算10减3,在桌上摆两排铅笔,一排10根,另一排3根,眼前有两排真实的东西,孩子会更容易理解。
等孩子再长大一些,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之后,就可以帮他慢慢脱离实物,用抽象概念代表数字了。比如,利用数轴。在数轴上画一条线段,画到10格,代表小红的铅笔;再画一条线段,画到3格,代表小明的铅笔,这样,小红比小明多几根铅笔,也比较清晰。就算孩子不会加减法,在数轴上数数,也可以得出答案。

14.最后我要强调一下,数学启蒙做与不做,做得好与不好,效果差别很大。
请你从现在开始,给孩子一个有数学意识的环境吧,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用游戏和对话的方式让孩子熟悉数字,开始他的数学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