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让孩子在分享中体验感动、享受快乐、感受温暖、获得幸福

让孩子在分享中体验感动、享受快乐、感受温暖、获得幸福


早晨,菲菲带着自己特别喜欢的贴纸来到幼儿园。一旁的佳佳看到了贴纸,眼睛里冒出了热切的光,菲菲爸爸看到佳佳喜欢也喜欢贴纸,就把贴纸递给她。谁知,菲菲看到后急忙往回抢,一边抢一边大声的嚷嚷:不能给她,这个是我的!不能给她!”爸爸赶紧拉住她:别抢了,不就是一张贴纸嘛,再说,佳佳是你的好朋友,你就把贴纸送给她呗。”爸爸的话彻底让菲菲陷入激动当中,哇”的一下大哭起来。菲菲爸爸气急败坏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一张贴纸都舍不得给好朋友!”

对于成人来说,好东西能够与朋友分享”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修养和道德品质,所以当菲菲不愿把自己的贴纸分享给佳佳时,爸爸认为她不愿分享,就命令甚至奚落孩子小气”。爸爸的表现其实是不理解孩子的心理。

什么是分享?

分享,是指个体主动、自愿地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

曾经有一个父亲问他的三个儿子说:如果有两筐容易腐烂的桃子,该怎么样吃才能使

易腐烂的桃子不浪掉一个呢?

大儿子说:先挑熟透的吃,因为熟透的桃子容易烂掉。

父亲反驳道:可是等你吃完那些,其他的桃子也要开始腐烂了。

二儿子思考了一下说:先吃刚好熟的,先捡好的吃。

父亲说:如果是那样的话,熟透的桃子会很快烂掉的。

父亲把目光投向了一直沉默的最小的儿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儿子思考片刻说:我把这些桃子分给邻居一些,让他们帮着我吃,这样就会很快吃完,就不会浪费一个桃子。”

父亲听了十分满意,不住的点头。

这个愿意将桃子分享给邻居的小儿子,就是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潘基文曾在很多场合说起桃子的故事。在我们与别人分享的同时,自然也会得到别人的回馈。

在当今社会中,一个人不会分享,就会被人贴上自私、小气、没格局、成不了大事等等的标签,是很难在社会上长久立足的。成人要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分享行为和意识。

分享

分享如此重要,它具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主动自愿;

将自己的东西无偿、自愿的让给别人。比如有的孩子把自己好吃的东西分给小伙伴,把好玩的玩具主动借给同伴玩等等。

第二,与他人共享;

比如,孩子会主动邀请同伴一起玩自己的玩具,一起阅读自己的图书等等。

第三,能够从分享中获得愉悦满足的情感体验。

比如:孩子将自己的东西自愿让给同伴时,得到他人的赞扬或夸奖,心理上得到满足。

任何一种分享都必须要满足这些特征,否则分享就不能成立。

经过了解,教师发现菲菲之所以大哭大闹不肯将贴纸分享给佳佳,是菲菲今天想把贴纸拿来向老师、小朋友炫耀”一下我有这么漂亮的贴纸”。她的主要目的没达到呢,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爸爸看到佳佳喜欢就要把贴画送给她。可见爸爸不了解女儿的想法,更没有尊重菲菲对自己物品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就随意处置了孩子的东西,结果激起了萱萱的反抗。其实说不定她炫耀”的主要目的达到之后,会乐意分享给老师和小朋友们呢。

桃子

分享”关系到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良好品质。成人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一利他的好品质呢?

1.理解、尊重孩子。

前面的案例中,菲菲爸爸应该意识到贴画”是女儿菲菲的,自己不可以替她做主,并强行命令孩子分享,可以采用商量的态度引导孩子。

比如,菲菲,你看佳佳很喜欢,要不要给佳佳看看?”

再比如,爸爸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跟孩子交流:你是不是有点舍不得呀?是怕佳佳弄坏了,还是……”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尊重、理解自己。当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感到自己被尊重时,她才会愿意听取成人的建议。

2.分享”要循序渐进。

可以从孩子愿意分享的小东西开始。例如, 从过了新鲜劲儿的玩具、图书、食物等少量多次分享开始;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定数量的贴纸、印章、小物件等,孩子可能就不会因为物以稀为贵”而不愿分享了。等孩子体验到分享带来的快乐时,就会形成一种比较积极的心理感受,慢慢就会变得乐意分享了。

桃子

在这个世界中,有一份感动叫分享

有一份温暖叫分享

有一份快乐叫分享

有一份幸福叫分享

........

作为成人,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分享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可以让孩子在分享中体验感动、享受快乐、感受温暖、获得幸福。

潘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