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今年35岁,父亲63岁,身体一般,和父亲一见面就要吵架。父亲总是觉得他没有本事,还觉得家里所有的人都不怀好心。陈先生很困惑,和父母缓和关系,是子女多努力就可以了么?
这是今天早高峰新闻中讨论的话题。
评论区里一堆人说,还能怎么样呢?还有父母说自己,本身就是幸福。
按照这种逻辑:
一辈子相互折磨的夫妻,有个人和你吵架怎么了,总好过一个人冷冷清清。
工作中总是被领导骂怎么了,多少人为了找一份工作辛苦奔波,总好过没有工作。
孩子不听话怎么了,世界上还有多少想生孩子还生不出,总好过没有孩子。
也不见得吧。幸福不应该是经历本身,而应该是一种愉快的经历。
父母明明爱孩子,可为什么总忍不住要跟孩子相爱相杀呢?
中年不如意,会把目光转向孩子
人都有力争上游,希望站在高处。40岁还是仓库保管员的杜甫写过:
会当棱绝顶,一览众山小。
20多岁的时候,和身边人处在同一起点,大家都穷得理所应当,都是被欺负的小弟。
但五年、十年后,情况慢慢有了变化:有那么一部分曾经要好的哥们,现在做了领导、当了老板、赚到了钱、买了大房子,但不如意的还是大多数。
这世界原本大多数人都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平凡才是正常,但是大家都希望那份幸存者偏差属于自己。
35岁的中年危机,像一根人生有什么可能”的红线。
倘使人到中年不如意,希望就会不自觉的投向孩子。谁让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呢?孩子就该有这份使命。
当年那些没有考上名牌大学的父母,如今在督促孩子学习上反倒格外上心。有人戏称,如果当年拿出这个架势,清北不在话下。
让别人努力总比自己努力容易,催促别人又不需要动脑筋,不需要深度思考,不需要智力超群,只要催就够了。
《小舍得》这部剧中,保姆的孩子米桃成绩很好,爸妈最长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家就全靠你了。
既是鼓励,也是连同自己那份没有实现的愿望,双倍的鞭策。
但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该有自己的探索,也该有自己的人生可能,也该有做个普通人的权利。
不要让孩子重复经历痛苦
明明心疼父母,但遇到父母就要被数落,被揭伤疤,成年子女确实难做。
有人说,这一生,无法和父母达成理解,能达成和解就不错了。
关于原生家庭讨论的太多了,人到中年不如意,往往会追溯到底为什么自己这么失败,追溯原生家庭总能找到一点原因。
我在公司做内训师的时候,有一次指出培训教材上的一点瑕疵,下面有个新员工马上接了一句,我说我怎么看不懂呢?”
其实全程他都在神游,培训没有学到东西,归咎于教材上的那一点瑕疵,于他的学习又有什么帮助呢。
也许,原生家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已经长大,接触了很多人,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力也没有小时候那么强,如果我们愿意,还是可以做一些努力的。
虽然我们的原生家庭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一手塑造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原生家庭不够好,那就不要变成父母的样子,帮孩子打破代际传递的怪圈。
普通的标准并不普通
看到这里,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我绝对不会成为那样折磨孩子的父母,我对孩子要求不高,TA能做个普通人就行了。
真要能够这么想的父母,其实很了不起。
一位毕业于浙大的朋友,给女儿辅导作业,在白板上画个图,就能把妻子讲不清楚的数学概念讲得明明白。
谈及对女儿的期望,他一脸轻松,我没多高的要求,能考个浙大就行了。”
换句话说,如果考不上浙大,就算不上普通。那这样的普通,真是一点也不普通。
这样的父母由于自己很优秀,也自认给子女创造了不错的条件,那子女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跟自己差不多就算是躺平了。
虽然曾经牛顿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不能把这种站在巨人肩上类推到子女成就上。
北大教授吐槽女儿走红:我奋力托举你当学霸,你势不可挡成学渣”。丁教授坦言,女儿在班里成绩倒数第一,北大教授的子女95%都考不上北大。
所有的孩子在出厂设置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正因为如此,付出的努力才有希望。
下一次忍不住想骂孩子的时候,想一想,这么做真的是为她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