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Angelia妈咪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校园暴力这个话题就从未停止过,近些年,校园暴力事件多见诸报端,这些可怕的暴力事件里受害者和施暴者均是未成年的孩子,现在的暴力事件开始具有低龄化倾向。
现在的孩子们都是家里的宝贝,很多人为了怕孩子受到欺负,很多时候会教给孩子一些打架的技巧,但是也有一些孩子不是被人欺负,而是会去欺负别人,不得不说这也是很头疼的事情了。

若若的孩子今年三岁了,才开始上幼儿园。刚开始的几天宝宝在幼儿园特别开心,经常放学回家和妈妈炫耀老师奖励的小红花。还会用自己稚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述在幼儿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若若全家人晚饭后坐在沙发上看宝宝表演,成为了大家每天最大的乐趣。可没几天事情就发生了变化,宝宝回家不再那么开心了,取而代之的是安静的沉默。
若若一开始以为是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批评了他,为此若若还找老师求证过。但老师却说没有批评过宝宝,宝宝还每天都能拿小红花呢。

那么问题来了,若若家的宝宝究竟为什么突然变了样呢?若若在帮孩子洗澡的时候找到了答案。
若若在帮孩子洗澡的时候发现孩子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若若马上就想到了孩子是不是在幼儿园被欺负了。
便问宝宝:宝宝,你在学校是不是被欺负了,你不要害怕可以跟妈妈说。”若若只是抱着怀疑的态度问问,没想到孩子大声哭出来,说有个叫壮壮的总是找他麻烦。
看着自己的宝贝被欺负,若若非常难过,告诉孩子下次被欺负就欺负回去。但孩子从小胆小又懂事,从来没那么做过这样不讲理的事情,自然也没办法和小霸王做对抗。
在和壮壮的家长沟通无果,老师协调失败后,若若只能带着孩子换一个幼儿园了。

1. 家庭暴力
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不能够忽略,很多时候孩子是在和大人进行学习,因此当你有不良的习惯的时候,要积极是改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攻击行为的家庭中,比如父亲有家暴行为、或者母亲经常语言攻击其他家庭成员,那么,这个孩子也会更早地、更偏好使用攻击行为来面对他人。
家长脾气暴躁,在平时的管理和教育孩子时经常采用打骂教育,这种粗暴式的教育方法,完全是一种以强欺弱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感到压抑,且口服心不服。
我说过,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采取同样的方法来对待别人,当他想要什么又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同样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
2. 缺少家长陪伴
有少部分的家长,对孩子这样的攻击性的行为不以为然,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吃亏,就没事,说这样将来就不容易受别人的欺负。
这样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就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孩子在小伙伴当中,不会友好的交往。不会谦让,不会协商,无包容心,慢慢地就变得自私。
因此,他就慢慢的不受小朋友们的欢迎,逐渐失去朋友。慢慢地,孩子的逆反心理会越来越重,大家不带他玩,他就要捣乱,变得暴力起来。
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多与他交流,让他自己说出苦恼。孩子就会体会到温暖与快乐,慢慢地掌握了正确的交往技巧,他会交到很多朋友,关于和小朋友玩的方法。

3. 家长过分的放纵
孩子在家里是唯一,总是各种的溺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自己是中心,什么事情都要围绕着自己来。
溺爱型的父母不约束儿童的攻击行为,实际上是让这种行为合法化”,孩子得到了变相地鼓励和支持,所以出现更多的攻击行为。
也有的老人对孙子孙女有偏爱,如:强制性要求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当弟弟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便开始哭闹,家里的老人这时候却反而去指责大孩子,在这种行为的不断强化下,使孩子越来越霸道,逐渐形成不讲道理,有暴力的攻击性习惯。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在外面也不会收敛自己的本性,对待家人的暴力行为也会逐渐变成对待别人的暴力行为,成为大家痛恨的施暴者。
4. 想得到关注度
现在大家工作都很忙,回到家里也喜欢刷手机,家长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对孩子缺乏关心了。有的孩子们想要获得关注度,就会出现极端的暴力行为。因为只有闯祸,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哪怕是负面的责骂。
《沟通的艺术》中说,有效的沟通,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维持或增进关系,并借此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这个定义上来看,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亲子间的爱并没能有效地传递。
有的孩子选错了方法,就会用暴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当孩子接触到小社会的时候,这种暴力也会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而实际上,孩子只是想要父母的爱而已。

1. 报告老师
要告诉孩子必须及时报告。当孩子被欺负以后,要让孩子知道必须第一时间向老师或者家长或者长辈反映情况,只有及时制止这种行为,才能防止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
在学校老师就是你的监护人,老师对孩子的安全负责。受到危险第一时间就要告诉老师,让老师知道你的情况。
现在有很多孩子因为害怕同学在背后说自己打小报告,所以事事都不肯跟老师交流。这种封闭自己的方法是非常不对的。老师不仅仅是知识上指导你的人,也是生活上帮助你的人。当自己人身收到威胁时,向老师求助时非常有必要的。

2. 让孩子学会拒绝
大家要知道,教孩子自我防御并不只是单纯在教技能,也不是教打回去、把玩具抢回来”那么简单,它关乎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意识塑造。要让孩子敢于说不,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是从小培养权利意识,学会拒绝。
权力是在力量不对等的情况下,握在强者手中而弱者没有的能力。而权利是一个人应该享有的待遇,也就意味着弱者也有自己的权利。
尽早让孩子明白自己拥有哪些权利,别人又拥有哪些权利,并明确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孩子面对其他孩子的无理要求的时候要勇敢的说不,勇敢的说出拒绝。
被别的孩子拿走了玩具不换,就要告诉他:这是我的玩具,我可以借给你玩,但现在我要回家了,你要还给我。”
如果别人可以的打你,你就要告诉他:我和你在一起玩,因为我们是朋友,但朋友之间是不能打人的,你再打人我们就不是朋友了,我也不再和你玩了。”
3. 语言恐吓对方
要鼓励孩子不要害怕,勇敢面对。孩子受欺负,有时候是因为胆小怕事造成的,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别人的挑战,做一个勇敢的人,适当的反击能让孩子在他们的世界里树立起威信。
告诉对方:你不要再欺负我了!不然我要打你了!这句话,有两个目的,一来对方可能因为被孩子的突来一语吓到,而停止对孩子的攻击。
二来当老师兴师问罪的时候,旁边人把孩子说的话跟老师报告,老师自然知道是谁先出手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清白。
言语恐吓不是什么上上之策,但也是必要时候可以采取的。告诉欺凌者你的态度,告诉别人你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这个社会,如果教孩子别跟欺负你的孩子玩”,只会让孩子学会逃避,将来面对考试、工作,只要老师严一点、老板凶一点,那是不是也就转学、辞职呢?
我们应教导孩子正确面对问题,并且在保护自己、不造成对方永久伤害的前提下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建立孩子完整人格,而且不至于姑息养奸。
另一方面,如果放任孩子欺负别人,采取暴力行为,孩子走向社会也自会有人来治他。小到工作碰壁、感情不顺,大到被法律制裁,这样的施暴者都难逃恶果。
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要保护孩子不成为牺牲品,也要教育孩子别成为施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