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是儿童进入诗意境界的第一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的话告诉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得先深入了解。因此,童诗的教学,也应该是从阅读欣赏开始,我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读的氛围,让他们涵泳在优美的、充满童真的诗歌王国里。

��H�
1、以图助读,引领孩子走近儿童诗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在拼音教学中就安排了许多充满童趣、琅琅上口的儿歌,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孩子们的识字量,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的情趣美。《比尾巴》、《过桥》、《小白兔》、《月儿弯弯》、《秋叶飘飘》……一首首小诗不仅以它纯真的童心、盎然的情趣、天真的言语感染着孩子,更以它色彩鲜明、新颖感人的插图吸引着孩子。一年级的孩子刚接触文字,插图便是他们与课文的媒介。插图用得活,引得妙,孩子的感官受到刺激,生活经验得到激活,会让他们一下子接纳课文,情感也会迅速调动起来。孩子们看了,读了,喜爱了,课文读懂了,情感也丰富了。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时,我先用课件出示一组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图,让孩子们说说在图中看到些什么?之后我又说:江南的风光是多么美啊!树木是那么茂密,禾苗是那么翠绿,小鸟唱得那么好听,小鱼游得那么欢快,想不想跟着诗中的小朋友一起坐上小竹排去游览一番呀?”顿时学生兴趣大增。从孩子们边读儿歌边洋溢着的笑脸中,我知道这些生动的图画不仅让他们接触和内化了那些生疏的语言,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感。他们已不知不觉地打开诗歌的大门。

��H�
2、引荐美文,奏响孩子心中的韵律
如果说是课文中的众多小诗成功地开启了孩子们走向诗歌的大门,那么一位位儿童诗人的曼妙之笔又深深地拨动了孩子们至真的心弦。树枝想去撕裂天空的,/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摘自顾城的《星月的来由》)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纯真的追寻!《腰带》中咦/是哪个调皮的小鬼/给大山系上腰带?//噢/原来是一条小山路”,俏皮的比喻,奇妙的想象,读了怎不让人感到非常神奇?仿佛那青山绿树间蜿蜒曲折的窄窄山路真是哪个调皮伙伴给系上去的呢。再如金波的《蓝萤火》:那时每一个夏夜凉爽如水/常常会飞来一只只萤火虫/那幽幽蓝光很美很美/映照着我第一个童话梦//我拥坐在外祖母身边/……”

��H�
在儿童诗人的笔下,河水是诗,小桥也是诗;蓝天是诗,月儿也是诗;花朵是诗,秋叶也可以是诗……一首首儿童诗以它生动活泼的内容、有趣的情致、优美的节奏引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指引他们去读这样的诗篇,无疑就是送给孩子们最美好、最永恒的礼物!因此我隔天就在黑板上出示一首儿童诗,早读课上挤出十分钟时间来赏析背诵。我相信天长日久细水长流的熏陶会让孩子们和儿童诗更亲密。

��H�
3、诵读入情,增强孩子丰富的语感
儿童诗具有丰富、律动的音乐性。台湾林文宝先生在《儿童诗歌研究》之《儿童诗歌的特质》一章中认为:儿童诗的特质就是音乐性。诗与散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听觉上的感受,即是诗歌丰富的音乐性,而这也是诗的语言读来具有自然美感的要素。儿童诗更是如此,诗中精心设计安排的节奏、韵律、反复、摹声等,均增添了诗句本身的魅力,令人琅琅上口、爱不忍释。而让孩子感悟诗的这种韵律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诵读。教学中,我对诗歌内容没有过多的解释,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朗读上。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配乐读、表演读……充分的诵读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儿童诗丰富的音乐感,学会了分行,学会了按韵律的感觉断句停顿和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