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这是高尔基老先生的名言,教导我们要爱读书的好习惯。他的代表作第一的肯定是他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句话啊!代表了自己的内心慷慨的一句话,竟成了轰动世界的一句名言。但我却喜欢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是我想起来巴金李尧棠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雷》《电》。高尔基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前苏联无产级作家,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
《童年》讲述了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的生活。阿廖沙幼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贪婪、专横、残暴。两个舅舅唯利是图无耻下流,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只有外祖母善良热情,成为阿廖沙童年的保护人。
《在人间》是阿廖沙11岁到15岁的经历。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画史家轮船上做过杂工,这些日子让他饱尝了人世间的温暖和冷酷。
《我的大学》阿廖沙十六岁到砢山大学读书,然而他的梦想被这世间的残酷给打破了。他在这里遇见接触的人是妓女和流浪汉。。。。。。
这本书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点的现实社会,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丑恶和腐败。
努力向前——读《在人间》有感500字
读了高尔基的《在人间》这一名著后,我的眼圈湿润了。我没想到在著名作家高尔基成名之前竟然忍受了如此多的磨难。这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成名之前的生活,在他生活的环境里除了几个有文化的人,其它的都是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可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尔基依旧像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爱着读书。
磨难往往是对人的挑战,高尔基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弯腰。磨难对高尔基而言便是他生命中的一笔巨大富,他在磨难成长中失去了许多,获得的往往却是最宝贵的,在经受磨难的洗礼中,他获得了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心,像小草般的执着。烧水、做饭、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学徒、洗衣、搬运……这便是高尔基的生活。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就是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便是这极少数中的一个。可是我们现在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和小少爷,含在嘴里怕化了。妈妈总说要我帮忙洗碗,扫地我都当耳旁风,就连最起码的起床叠被子也是时叠时不叠。
跟著名作家高尔【http://www.yuerzhinan.com】基的生活比起来我们实在是好的太多了,正是他经历了许多也使他获得了很多。高尔基顽强自信。吃苦耐劳,学习异常艰苦,为了学习他承受了被人凌辱,受过饥饿为的是什么呢?是自己的理想。他看到了远方的光明,看到了希望。而这些我们却从没体会到。希望我们能像高尔基一样为着理想,为了明天一起努力向前。
人间处处有真情-读《青铜葵花》有感650字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而是一个特别的相遇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在一起生活。快快乐乐的生活却面临痛苦的选择。葵花要回到她原来所在的城市,葵花执意让青铜带她躲起来,爸爸沉默了,妈妈使劲的哭,最后没办法,为了葵花美好的未来(葵花到城市后小学是最好的,跟熟人过)青铜一家同意了,却怕青铜反悔因为孩子离别不好说,就找借口把青铜支开。不能目睹亲人的离开心中是有多么的痛苦。这告诉我们要变强大,多读书,这样面临选择不是痛苦,而是快乐。
回想起来葵花之前在家都不知道被疼爱多少回。夏天蚊虫多,但家里只有一顶蚊帐篷给了蔡花,还怕她热,晚上奶奶拿着扇子给她扇风,自己扇出许多汗自己才睡觉。你的家人也肯定时刻关心着你。为了让葵花上学,奶奶卖自己的金手镯,家里勤劳多赚钱。青铜5岁那因一场大火使他变成哑吧,为了葵花不被嘲笑她有个哑吧哥哥,平时都护着她。为了给她照张相都勤劳节约。葵花也很懂事,学习一直是班上第一。奶奶生病,她先期末考砸了说要退学,家里不同意。之后又独自去江南捡杏叶赚钱。我看了都觉得心酸。我立志长大报答父母和家人的爱。
这让我想起疫情严重严时,白衣天使不分白天黑夜的抢救病人,上厕所和喝水进食几乎都没时间,把病人放在第一位,自己都可能被感染。工程师也不分黑白两极用十天十夜时间建成火神山医院,并能容纳1000张床位。雷神山用了12天,容纳1600张床位,这是个奇迹。警察叔叔喊着“疫情当前,警察不退”管控每个区,同样不分白天黑夜,警察叔叔又说:“为你而战,坚守共同。”我想对他们说:“您们辛苦了。”他们不能与亲人相见,逆行前伏着。向他们致敬。
《青铜葵花》是值得一读的书,它让我们知道人间处处有真情。
温室里的花,永远也得不到成长-读《在人间》有感700字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这本书描绘的是高尔基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他先在一所皮鞋店里当学徒,后来却被沸水烫伤了胳膊被送进了医院。出院以后回到家中,每天晚上和外祖母一起帮助穷人,留下"悄悄的施舍”,并认识了女孩儿有德米拉。后来又到外祖母的妹妹家干活,可这一家人确令高尔基厌恶。于是,有一天他便偷偷溜走了,在一艘船上当洗碗工,在船上他爱上了读书,但却因为被算计失去这份工作。他便回到家以捕鸟养家,尽管能赚到钱,却遭到反对。所以她又回到外祖母的妹妹家,可这次他却因为读书经常受到欺负,可他并不放弃读书,并且爱上了瓦尔特·司各特写的文章。在这期间他又被栽赃偷钱,真相大白后便愤然离开。所以他又到另一艘船上工作,一年过后他就下了船。后来在卖圣像的店和圣像作访工作了一段时日,又帮外祖母的妹妹看店铺。然后思考人生,发誓一定要上学。
这部作品是1905年以后高尔基去意大利定居时,在无产间集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高尔基通过反思把革命和文化主题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因此就有了这本书。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高尔基是‘底层’的代表,是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一生,就是大众的一生,喜怒哀乐,无不相通。”高尔基生活在任何人之间,总是以外人的角度去理解生活的意义。他的思想被书籍引领着,所以内心变得纯洁,可是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也使他苦恼。幸好外祖母与马戈尔王后常常在他迷茫的时候鼓励他应该对美好事物追求。
《在人间》和《童年》这两本书的语言特点完全相反《童年》是一个幼小的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语言生动活泼,场面描写的栩栩如生。而《在人间》则是以一个成熟的人的角度来描写的,语言是冷漠的,他讨论了生与死的问题,仿佛并不好理解。
这部作品主要想表达底层社会的种种艰辛和磨难,旧时代的艰苦生活,所以他带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走上了求学的道路。
我始终相信——温室里的花,永远也得不到成长。我们只有经过历练,才能获得美好的结局。
词的世界-读《人间词话》有感700字
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词就占据其一。
在《人间词话》这本书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花费大量笔墨来绘写古时候词的世界,让我们了解到词,感受它的美,体会它蕴含的情感。让评论少之又少的词,再次进入到大众视野里,让更多人知道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对于词,王国维先生也有自己的理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周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我理解的这三个境界第一个说的是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梦想,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个说的是我们拥有理想后,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纵使憔悴也不后悔。第三个说的是在我们辛勤之后,终将会有那么一天,无论成功与否,蓦然回首,总是能找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历史上也有很多和这三个境界相呼应的人。有李时珍为了编撰《本草纲目》,几乎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有周恩来总理在治国理政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还有曾国藩“每临大事必有静气”他做事也一直都是沉稳豁达,这才被连年提拔。
结合这三个境界以及这些名人轶事,再仔细思考,我忽然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下浮躁的社会使我们每个人太渴望成功,总是想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却却忘了中间还有个追寻的过程,虽然这个时代很快,但要想干成大事,还是需要耐下心,静下心,让自己沉稳下来。
看了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触,王国维先生把词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以及书中的那种情怀,那种境界,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从书中www.yuerzhinan.com体会那种境界,从而提升自己让自己向那些“古之成大事者”靠近!
好汉在人间-读《水游传》有感550字
《水浒传》作者是明代施耐庵,这本书也是我国四大名将之一,成功地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如宋江。李速、林中等,但这几个人物的悲惨结局却为本书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氛围,令读者回味无穷,而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此书对人物的描写。
如第一回的反面人物镇关西。他欺男霸女,强取豪夺,欺压金氏父女为代表的其他贫穷老百姓,他简直是恶势力的缩影,令人憎恨不已,最后鲁提辖出面,竟打死镇关西,解决一方恶霸,镇关西的结局表明了作者惩恶扬善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反映出鲁达武艺高强,一句“鲁达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使人身如其镜。
再说另一位反面人物——高俅。难道他不是我们所说的黑杜会老大吗?仅发迹一事,便足以深刻刻揭露了北宋年间皇帝等统治者的无能,昏庸,和社会背景的混乱,在这环境下,奸臣当道,百姓不懂反抗,实在惨不忍睹
看《水浒传》最重要就是宋江了。他的理想是报国,他有着好汉的侠义精神,他乐于助人,结拜了不少好汉,故有“及时雨”之名,可惜的是,宋江是一个性格矛看,有着激裂思想冲突的悲剧人物。
《水浒传》这本书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失败的全过程,揭发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软弱,好汉的忠义,不同的情感交织着,农民起义一浪又是一浪,北宋时期无比混乱。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说明造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读了《水浒传》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水英雄们的反抗精神,懂得了许多道理,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有麦香的需要-读《摇摇晃晃的人间》有感700字
见她在雪中长久地坐着,见她的手在纸上耕耘,见她说“诗歌是我最深切的需要”。
余秀华在书中写到,稗子在春天时是提心吊胆的,稗子作为一株杂草,与麦子长得极像,在麦子昂首挺立地向阳而生时,稗子便在提心吊胆地生长。于她而言,或许自己就像一株稗子。因为脑瘫,她面临着生活的考验,婚姻走向灭亡,网络上还有恶意的谩骂。但是她仍能写出“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阳光好的时候把自己放进去,茶叶轮换着喝”。写诗让她关注这些生活小事,烟火气袅袅弥漫开来。
上述诗歌名为《我爱你》,这是整本书的感情基调――热烈赤诚。读她的诗是喝了一口烈酒,辣味在口中弥漫,心也已炽热。因为她会大胆的写爱,毫不吝啬的将自己的感情在书中绽放,尽管感情不顺,她没有放弃去爱,或许是诗歌拯救了她,她说那是她在人间摇摇晃晃走路时的一根拐杖。
书中的一些细节,是口中残余下的酒香。她写年迈的父亲没有白头发是因为肩膀上的重担,是时光不允许他苍老。直接的感情变得隐晦,细节的微小动人心弦。此时她不是伟大的诗人,她只是心怀感恩的女儿。一份朴实的情感让人得以简单的共鸣。
而对于田野的眷恋,则是酒余香中隐隐约约的甜味。她多次写田野,这是作为一个农妇,对它深深的赞美,“你站在麦田那头对我招手”,“你知道我的田野多么茂盛”,那片田野有搁不完的绿,那片田野有过不完的春天,那片田野有写不完的诗歌。此时我想是对田野的热爱充实了她,是诗歌成就了她。
较于低微的稗子而言,人人大抵都想成为一株麦子,只不过多数人只是稗子而已。有些稗子争夺不来麦子的养分,就放弃了挣扎,认为自己一生也许就本该碌碌无为。而余秀华作为一株残缺的稗子,却能够通过自己的热爱,让自己散发与麦子一样的幽香和光芒。
也许,此时的我们,不论是麦子或是稗子,只要坚持有着自己“最深切的需要”,努力地成就自己,总有一天会“散发自己的麦香和光芒”。
她只是一株残缺的稗子,她竟是一株残缺的稗子,但她却活成了一株麦子,在那里散发着淡淡的麦香,麦香的尽头是她最深切的需要。